(1)擴大內外開放,實現優勢互補
落後與封閉緊密相連,現代化則同社會化密切相關。造成西部貧困地區的落後狀態,固然有多方麵原因,但是封閉性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導致這種封閉性的根本原因在於觀念的落後和保守。在貧困地區普遍存在著因循守舊、安貧樂道、小富即安的思想。特別是在西部貧困山區,人們心安理得過艱苦生活,缺乏脫貧致富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同時,自然經濟、小農經濟思想根深蒂固,重農輕商、小本經營、急功近利成為一種大眾心態;此外,平均主義、山溝意識濃厚,“等、靠、要”依賴心理和懶惰思想嚴重,使貧困地區的人們缺乏自立自強、艱苦創業、銳意改革、開拓進取的精神,不願和不敢敞開門戶,走進商品經濟大潮,參與市場競爭,整個經濟行為呈現出一種封閉性,很少同外部世界發生經濟往來,既不引進來,又不走出去,在經濟發展上固守自我封閉循環的發展模式。經濟在低水平上徘徊,進步緩慢。雖然這種封閉狀況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已有一定程度的改變,但尚未根本扭轉,以至於在全國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東部地區經濟突飛猛進的形勢下,西部貧困地區經濟依然難以起飛,發展嚴重滯後,地區差距不斷擴大,產生了許多新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封閉性嚴重阻礙西部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不從根本上打破這種封閉性,就不可能改變貧窮落後狀態。為此,必須在擴大對外(國外)開放、對內(國內)開放兩個方麵邁出更大、更堅定的步伐。
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現代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一個開放性係統,它的發展是一個開放過程,隻有不斷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流,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現代經濟發展表明,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都不能不參與市場交換與競爭,利用世界各國經濟資源,順應世界經濟增長潮流。貧困地區在發展經濟中,一般都因為經濟基礎落後,國民收入和教育程度低而嚴重缺乏資金、技術、人才及經濟管理經驗,導致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困難,經濟增長緩慢。為了從傳統的農業自然經濟轉到現代商品經濟,再也不能在孤立封閉狀態下謀求經濟發展,必須打破自我封閉狀態,把改革開放作為脫貧致富的強大動力,敞開門戶,擴大自己經濟活動的半徑,走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的發展路子。在不斷擴大開放的國際經濟大循環中,西部貧困地區由於具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和潛在市場的吸引力,可以吸引發達國家和地區過剩的資金、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轉移的產業以及先進管理經驗,把自己的優勢和國外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和先進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和產業群體,擴大社會生產力規模,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創造經濟起飛的前提條件和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貧困地區在實行對外開放過程中,由於起步晚,麵對競爭壓力大,加上特殊的自然、人文條件限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比發達地區更大的困難,在與發達地區的競爭中明顯處於劣勢。但是由於存在巨大的資源優勢和市場開發潛力,要在對外開放中趕超發達地區,關鍵是思路要對頭,措施要得力,行動要堅決。基於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外開放必須在這幾方麵努力:一是思想要開放。要徹底衝破“左”的思想和傳統的“山溝意識”的禁錮,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商品意識,增強市場觀念和競爭觀念,從封閉狹隘的自我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自覺參與世界經濟大循環,把開放與開發統一起來,把開放作為開發的動力源泉。二是政策要開放。貧困地區基礎差、起步慢,要加快發展,必須實行比其他地區更開放、更優惠的政策,給外來投資者提供更大的經濟活動空間,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在參與西部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過程中獲得更大經濟利益,增強對外界的吸引力。同時,大力扶持和鼓勵貧困地區企業和其他經濟實體發展外向型經濟,大膽走出去請進來,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增強對外聯係的動力。總之,通過政策導向作用,保證對外開放的順利進行。三是資源要開放。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要素,但它本身不能創造財富,隻有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才能促進經濟發展。貧困地區缺乏資金、技術、人才,靠自己的力量無法開發優勢資源,隻能死守資源過窮日子。要把貧困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必須狠抓資源開放,克服怕“吃虧”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牢固樹立資源共享意識,采取各種形式,積極主動地引進外資參與西部貧困地區的資源開發,以資源換資金、換技術、換人才來擴大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四是市場要開放。要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打開山門,逐步建立起與國際市場相對接的市場體係,利用國際市場發展自己。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創辦“三資”企業。
必須擴大對內開放。從長遠看,西部貧困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國際間的經濟交往,離不開借鑒、吸收、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經驗。隨著經濟發展,西部貧困地區對國外資源和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將不斷加強,全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勢在必行。但從當前情況看,西部貧困地區與國際經濟的接軌遇到許多困難和問題,發展水平差距太大不利於優勢互補,通過對國外開放求得地方經濟發展還需一段時間。相反,處於同一國度中的發達地區對貧困地區發展具有更直接和現實的意義。兩者在經濟發展中更易於實現對接和互補。中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能源礦產資源豐富,但地理位置偏僻,資金短缺,技術管理水平較低,經濟落後,發展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而發達地區位置優越,工農業發達,資金雄厚,智力密集,管理水平較高,但地少人多,資源緊缺,能源供應不足,少數城市還麵臨用水困難,經濟發展較快但潛在後勁不足。因此西部貧困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加強橫向聯合,對經濟要素實行優化配置和彼此融合,把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與落後地區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使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優勢互補,對各自經濟發展都有極為重大的意義;而對於貧困地區來說,通過發達地區的生產要素流入,帶動經濟起飛,這是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差距,實現脫貧致富的一條捷徑。近年來,經濟增長較快,脫貧致富步子邁得比較大的貧困地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與發達地區實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經濟聯合。因此,以開發促聯合,以聯合求發展,應當是貧困地區今後發展的路子。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合作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廣闊的天地。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從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實際情況出發,雙方合作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麵進行。一是合作開發礦產資源,發展礦產業。雙方可以合作創辦企業,隻要符合礦產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確保安全生產,就應放手讓合作雙方去幹,依法辦礦,有礦快富。還可以合作創辦冶煉企業,加工升值。
尤其是要注意對現有冶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或擴建,提高經濟效益。二是合作開發水能資源,發展水電業。通過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聯起手來,充分利用貧困地區的水能資源,建設一批大、中、小型水電站,圍繞電力開發建立支柱產業,走“合作辦電、開發資源、西電東送”的路子,推動雙方經濟發展。三是合作開發農副土特產品,發展高產優質、高效低耗農業,在臨近水陸交通幹線的地方,創辦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實體。合作開發農業生產基地,利用地區豐富的農副土特產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建設農副食品生產基地,進行基地化、規模化生產,產品直接供應城市批發市場,提高農業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四是合作建設基礎設施,發展基礎產業。貧困地區通過優惠政策,堅持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大膽讓利,利用發達地區資金、人才、技術優勢,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既可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狀況,又能使發達地區獲得巨大經濟利益,還可為雙方帶來良好社會效益,合作前景廣闊。五是合作拓展對外貿易,發展出口創彙業。通過橫向聯合,對貧困地區優勢資源和獨特產品建立生產、加工、出口一條龍合作經營體係;同時,可將東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西部貧困地區,或在西部貧困地區新建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在發達地區接用戶訂單,在落後地區加工生產,產品銷往國際市場,形成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前店後廠”新格局。此外,發達地區的大、中型外貿企業也可直接在西部原料產地設立出口加工基地,為西部貧困地區走向國際市場起到橋梁作用。六是合作開發民族風情等資源,發展旅遊業。西部許多貧困地區山清水秀,擁有極具保存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名勝古跡及令人流連忘返的民族風情。發展旅遊業很有潛力,通過與發達地區加強合作,開發旅遊資源,不僅可以發展旅遊業,而且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合作方式包括創辦旅遊經濟實體,引進貧困地區一些民族風情到東部創辦民族風情區,以豐富沿海開放區和其他發達地區的旅遊內容。七是合作開發勞動力資源,促進科技進步業。發達地區科技人員多,在崗位上退下來、身體好的企業管理骨幹、供銷能手、老技工也不少,把他們招聘到貧困地區承包項目,帶頭辦企業,當廠長、經理,抓技術、跑供銷,是加快西部貧困地區發展的成功之路。
西部貧困地區具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組織起來向發達地區輸出勞務,既可減少西部貧困地區人口對耕地的壓力,推動農業規模經營;又可盡快提高人均收入,加快脫貧致富;還可以接受發達地區輻射,發展西部貧困地區商品經濟。為了加快人才和勞動力資源的開發,雙方還可以合作進行人才培養和培訓,一方麵發達地區根據合作項目需要,到西部貧困地區幫助培訓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另一方麵可以開展雙向幹部交流,以促進西部貧困地區人才成長。此外,發達地區與西部貧困地區在高新技術方麵加強合作,前景廣闊。發達地區加強對西部貧困地區高新技術發展的支持和指導,西部貧困地區為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發展提供廣闊市場,共同推進科技進步。八是合作開發市場,發展流通業。合作開發市場內容較多,包括消費資料和生產資料等商品市場,資金、勞動力、技術、信息、房地產等生產要素市場,以及隨著市場發育而建立的證券、期貨、拍賣、企業產權轉讓等交易市場。當前合作開發的重點是商品、金融、勞動力和房地產等市場。通過合作開發市場,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在全國範圍內促進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正常流動,對東西經濟發展都將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2)控製人口,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協調發展
控製人口增長,保持生態環境,節約自然資源,保證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點。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是一個龐大的係統,而經濟、人口、資源、環境都是這個大係統中的子係統。大係統中的任何一個子係統的改變,都會引起其他子係統發生變化,並對整個大係統狀態產生影響。隻考慮經濟增長而忽視其他相關係統變化,必然導致經濟與人口發展失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其結果必將製約經濟健康發展,甚至威脅到人類生存。長期以來,由於缺乏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意識,違背了可持續發展規律的要求,貧困地區在經濟、人口、資源、環境之間存在著極不協調的關係,造成了許多嚴重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其主要表現在於:第一,人口過快增長抵消了相當一部分經濟發展成果,降低了人均收入水平,並影響了貧困地區目前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拉大了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龐大人口規模和勞動適齡人口迅增形成了對勞動就業的巨大壓力和經濟現代化的沉重負擔;過多人口降低了人均資源擁有量,並成為生態破壞、環境質量惡化的主要根源。第二,經濟產值的增加靠消耗大量資源換取,以至於亂采濫挖,浪費嚴重。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自然資源不斷破壞和退化,資源基礎持續削弱,一些主要自然資源已出現嚴重短缺,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構成嚴重製約,資源供需前景不容樂觀。第三,隨著人口和經濟增長,貧困地區的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棄物及土地汙染日益嚴重;而過度砍伐、盲目開墾、亂殺濫捕,使得自然生態環境持續惡化,野生動、植物品種數量不斷減少,瀕危及麵臨滅絕的物種數量急劇增多。這些情況的存在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實現經濟起飛的沉重包袱。因此,貧困地區實現經濟振興的惟一出路,就在於促進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