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可持續發展中反貧困(1 / 3)

(1)在提高素質中繁榮

通觀西部民族地區人口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多,人口素質低,嚴重阻礙了西部民族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能否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關係到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改善西部民族人口與民族經濟發展不相適應部分,已成當務之急。

貫徹執行民族人口現行計劃生育政策,控製人口數量。針對目前民族人口數量多,增長快,年齡結構輕等特點,西部民族地區要想使“兩種生產”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人口數量增長的有效控製,即民族地區現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做好計劃生育工作,正確看待民族繁榮與民族人口數量的關係。民族繁榮的標誌是民族人口的適度增長,民族人口素質的極大提高及民族經濟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高度增長。不能僅僅把民族繁榮單純看做民族人口數量的增長。尤其麵對民族人口發展現狀,更不能盲目地發展人口,而應下大力量提高現有人口文化素質,促進民族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定要擺脫那種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堅決貫徹計劃生育的政策,適度地發展人口,提高民族人口素質,促進民族經濟的振興,達到真正的民族繁榮。

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教育事業,提高民族人口的文化科學素質。一定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該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每一項新的科學上的發明創造,都會帶來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發達國家所得的經濟成果,其80%以上來自於科學文化教育投資。鑒於此,民族地區要想真正興旺發達,加大科學文化教育的投入,培養更多的建設人才是當務之急。

發展民族文化教育事業,提高民族人口文化科學素質,要做好三方麵工作:一是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人口文化科學素質的一個起點。基礎教育抓不好,就無法培養出較多合格的勞動者,更難培養出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高級專門人才。國家要下決心,真正做好這一工作。一方麵要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實行傾斜政策,同時鼓勵實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集資辦學,增加校合網點,使適齡兒童都可就近入學;另一方麵,要加強《義務教育法》的宣傳,采取多種手段,保證適齡兒童接受教育。二是發展職業教育。從目前我國教育狀況看,少數民族適齡人口不可能全部接受高中和大學文化教育,因而應在職業教育上下功夫,培養多方麵的人才和合乎需要的勞動力。三是發展成人教育,加強培訓工作。要掃除民族人口中的青壯年文盲,又要解決已具備一定文化及技術水平的人口再提高和更新知識的問題。總之,發展民族文化教育事業,既能夠提高民族人口的文化科學素質,推動經濟開發和經濟建設的發展,改善物質、精神生活質量,又能使國家的少數民族人口政策得到自覺自願的貫徹,控製人口的過快增長,從而實現民族的繁榮和發展。

提倡優生優育,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提高民族人口的身體素質。針對目前民族人口身體素質尚不十分理想的現狀,宜從優生優育入手,加以改善。優生優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優生是優育的前提,優育是優生的繼續和發展。兩者是統一的,不可偏廢。不可否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後天的培養是有決定意義的。但先天的作用也絕不可低估。曆史和科學的發展已經證實,倘若不注意優生,在人口中就會出現一定比例的智力和體格缺陷者,他們大都失去了正常的勞動能力,不能從事勞動生產。他們不僅在人群中保留和積累了不良基因,同時還為社會增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給家庭和本人帶來了不幸。而這些人的狀況決非後天教育所能全部改變的。因此,廣泛宣傳優生知識並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對於提高人口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於特定的地理環境和傳統的婚姻習俗等的影響,民族地區依然存在一些與優生相悖的狀況。如,近親結婚、早婚早育、生育率高等,這些對優生優育都是十分不利的。為了提高民族人口的身體素質,我們必須堅持優生,改革不合理的婚姻習俗,打破“親上加親”的傳統觀念,避免近親結婚和不宜結婚人結婚,提倡婚前檢查和遺傳谘詢,提倡“適齡生育”,開展產前診斷,加強孕期保健,做好圍產期保健,加強婦幼保健等,從而達到優生的目的,並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實行優育,這樣經過長期努力,民族人口的身體素質必會有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