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沿江戰略
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劃分是基於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域差異,是我國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後,我國實施投資重點和戰略重點東移的沿海戰略。對我國在參與國際競爭、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等方麵起了積極作用。實踐證明,改革開放22年來,沿海地區的經濟飛速發展,不僅使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龍頭地帶,而且對推動我國內地改革開放的進程也起了示範作用。但沿海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地區經濟不但沒有得到共同發展,反而使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加大,民族矛盾、地區利益摩擦不斷加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已成為21世紀中央和地方政府艱巨的工作。為盡快縮小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使區域經濟得到協調發展,中央除采取一係列鼓勵和支持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外,還重點調整我國的發展戰略即實施以沿江地區為重點,以上海為龍頭,大力發展沿江地區經濟的沿江戰略。沿江戰略的實施能否對縮小我國地區經濟的發展差距起到積極作用,直接關係到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長江流域作為我國最大的獨立經濟單元,對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於秦嶺和南嶺的天然阻隔,長江流域先天存在地理缺陷,即地域分割,不僅使其本身具有獨特的生存環境,並與其他區域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大別山和巫山的南北走向,又使流域內部形成三個相互獨立的自然經濟區域,即上遊、中遊、下遊。從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劃分來看,長江流域下、中、上遊所涵蓋的地域範圍大致對應於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帶。
長江流域地理缺陷並沒有使其經濟發展受到影響,反而在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支撐下得到較快發展,並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因此,這種地域局限性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地區經濟均衡發展也使這種局限性得以長期掩蓋。隨著經濟發展,長江流域內外聯係不暢的缺陷愈益明顯,流域的共生性和差異性之間的矛盾日益凸現出來,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不斷建立和完善的今天,這種地域分割不僅弱化了流域固有的共生性,嚴重製約了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而且是地方保護主義和地區發展差距形成的直接根源,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的戰略重點和投資重點東移的沿海戰略又使這種發展差距呈現進一步擴大趨勢。長江流域下遊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於中遊地區,更高於上遊地區,形成地域上的發展梯度。長江流域的這種發展格局又正好與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的基本走向相吻合,即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與長江流域下、中、上遊地區之間問題一致。因此,解決長江流域上、中、下遊地區之間發展差距的問題,實質上就是解決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的發展差距問題。
長江流域上、中、下遊地區間的不平衡發展問題直接影響流域經濟的共同發展,但這種不平衡發展在客觀上受製於流域地理上的局限,即流域內部的聯係不暢,長江大通道出現梗阻,流域經濟發展在地域上出現斷層問題,如重慶與武漢之間的三峽地區、武漢與南京之間的鄂東與皖西地區經濟發展明顯不足,造成沿江地區經濟傳遞的不暢,形成以上海、武漢、重慶等幾個特大中心城市為中心相互分割的地域性市場。沿江地區之間難以形成一體,上、中、下遊之間也不存在產業的垂直分工,使重複建設,產業結構趨同問題在沿江地區相當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沿江地區經濟實力的提高。同時,國家沿海戰略的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流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長江作為聯係流域上、中、下遊地區間惟一的天然大通道,在加強上、中、下遊地區之間的聯係,促進流域經濟的共同發展方麵具有獨特作用,但在“重鐵輕水”思想指導下,國家對長江河道的整治及港口建設明顯不足,使長江仍處於天然狀態,長江的航運優勢逐漸削弱,航運功能逐漸喪失。長江大通道功能的萎縮直接導致沿江地區之間經濟聯係的弱化。但是,長江兩岸的沿江地區本身就有優越的自然條件。經過廣大人民群眾長期的辛勤勞作,沿江地區已成為我國工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從沿江地區實際看,它囊括華東、華中和西南三大經濟區的經濟主體,集中東、中、西部三大地帶精華。資源豐富、工農業發達、城鎮密集、交通方便,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和潛力最大的地區。其發展對流域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必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東西聯動最具優勢和實力的地區。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家宣布大力開發浦東,增強上海經濟實力,使上海成為全國的經濟、貿易和金融中心。通過大力發展上海來帶動和促進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流域地區發展,並達到振興全國經濟的目的。以浦東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為重點的長江流域地區開發開放已全方位展開,標誌著沿江戰略已進入戰略實施階段。沿江地區大發展時機已經成熟。
沿江戰略實施以來,沿江地區各地借助國家產業和開發重點向沿江地區傾斜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地方經濟,使沿江地區的投資環境和經濟狀況發生根本性變化:一是沿江城市先後被宣布為對外開放城市,使我國的對外開放地帶由沿海地區深入到沿江內地,為沿江地區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是製約流域上、中、下遊地區共同發展的長江大通道已經進入實質性的建設階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加大對長江流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力度,一批對流域經濟發展具有決定影響的基礎設施項目陸續興建和投入使用,如京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西南大通道的建設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域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狀況。沿江地區僅依賴長江聯係的交通格局已一去不複返。長江大通道的建設不僅為加強流域上、中、下遊地區的聯係起了積極作用,使沿江地區上、中、下遊地區之間的聯係更加通暢,為大規模地區開發和充分利用流域豐富的資源創造條件,而且為沿江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三是浦東開發和三峽工程的開工建設,不僅為長江流域帶來了巨大投資,而且為長江三峽等經濟落後地區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這就為縮小沿江地區的發展差距提供了可能性。同時,重慶升格為直轄市,不僅是中央對大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種支持,更表明了中央要解決我國西部經濟發展落後局麵的決心。西部地區的經濟在重慶的帶動下將會得到更快的發展。實踐證明,浦東開發和三峽工程的開工建設已經成為沿江地區經濟大發展的動力源。
沿江戰略的實施,使長江流域成為我國內外資投資和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在大規模開發長江流域之際,流域的資源、自然條件以及科技優勢的充分發揮,沿江地區的迅猛發展和流域經濟的空前繁榮指日可待,這無疑為解決流域上、中、下遊地區的不平衡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沿江戰略的實施不僅為解決流域內上、中、下遊地區不平衡發展創造條件,使流域經濟得到共同發展,而且是我國區域經濟走向協調發展的突破口。沿江戰略的實施主要是以城市為依托,以沿江地區為發展重點,以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為先導,以開發開放為指針,以產業為紐帶,充分利用國家向沿江地區產業傾斜的有利條件,通過產業重組和結構調整,使經濟布局向沿江地區集聚、南北延伸、上下拓展、點――線――麵擴散。在流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加快改革步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逐步形成具有流域特色的農業、工業、交通運輸、信息、能源、商貿、城市和生態體係,促進流域經濟的全麵振興,從而達到帶動和促進內地經濟共同發展的目的,它不僅可以使流域經濟成為一體,而且使東、中、西部三大地帶能同時啟動,共同發展。因而,實施沿江戰略是我國地區經濟走向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沿江戰略在縮小我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僅是因為長江流域橫跨我國中部,並兼有東、中、西三大地帶的經濟特點,更重要的是由於其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所決定。
首先,長江流域的麵積和人口如果以長江支流所流經的19個省、市、自治區來計算,麵積將達到全國國土的1/2、人口占全國人口的2/3以上。無論是地域範圍、麵積,還是人口,都是其他區域無法比擬的。實施沿江戰略不僅可以使全國1/2的國土得到有效開發,而且可以使60%的人口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其次,長江流域本身就有良好的經濟基礎。長江流域以其占全國1/5的耕地,一直生產著占全國1/2的糧食和淡水產品、40%的棉油,提供著40%的工農業總產值和國民收入以及近1/2的財政上交。長江流域的健康發展不僅支持了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平衡、協調作用,也起到穩定大局的作用。
最後,長江流域有著其他區域無法比擬的地緣優勢。長江流域地處我國的中部腹地,跨越東、中、西三大地帶,又是我國南北經濟的過渡地帶,兼有南北經濟的兩大特點,與其他區域天然地存在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係。它的發展將對我國地區經濟的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果沿江戰略能夠得到成功的實施,不僅可以實現流域經濟的騰飛,而且也會對南北經濟和東、中、西部三大地帶的經濟產生根本的影響,從而為縮小東、中、西三大地帶的發展差距,促進全國經濟的振興提供根本保障。
沿江戰略在縮小流域上、中、下遊地區的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施沿江戰略不僅僅是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對流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盡快完善流域交通網絡。長江流域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是製約流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實施沿江戰略以來,國家投入巨資陸續建成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如京九鐵路、西南出口大通道、滬蓉高速公路的部分地段等,對緩解流域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狀況起了積極作用,它表明長江流域基礎設施建設已進入一個快速時期。但由於欠賬太多,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狀況仍然沒有消除,如長江流域的對外出口通道不足,東西交通不便的狀況依然存在。繼續加大對流域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仍然必要,而且是必需的。在對長江流域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的同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問題:首先是要注重配套性,包括水路、鐵路、公路和管道建設的銜接問題,使之盡快形成網絡。在規劃和建設的同時要體現高標準、高起點;其次是綜合性,長江流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僅僅局限於交通問題,還有許多涉及流域共同發展的問題如堤防建設問題等等。長江堤防建設關係到沿江地區的長治久安,必須盡快高標準建成。但長江的堤防建設必須與河道的整治、長江的航運和南水北調等問題相協調,盡量做到同步建設;最後是超前性,長江流域東西交通不暢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如在沿江地區不僅有“黃金水道”――長江,還規劃和建設滬蓉高速公路、沿江鐵路,這對加強流域上、中、下遊之間的聯係,緩解東西客貨運輸的緊張狀況將起到積極作用,但是,長江流域的交通建設仍存在許多問題,如路網密度過小,骨幹線路不足,特別是流域的廣大腹地沒有規劃一條東西骨幹交通線等,這顯然不利於貧困地區盡快脫貧致富,也不能滿足流域發展的需要。
二是要加快對沿江地區的綜合開發,增強沿江地區的經濟實力,使流域的貫通性更強。目前,沿江地區作為實施沿江戰略的主軸地帶還存在著許多缺陷,包括長江大通道還沒有形成、沿江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充分、貫通性不強,特別是沿江地區的經濟實力不夠等,與沿江戰略實施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沿江地區目前的經濟狀況不可能帶動流域經濟的發展,更不可能對縮小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的發展差距起到應有的作用。發展沿江地區的經濟是當務之急。
三是要盡快落實中央的產業傾斜政策和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政策,為流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從產業的角度來講,首先就是要從長江流域的資源分布狀況出發,進行合理的產業布局,以優惠政策來吸引更多的企業向沿江地區遷移,形成規模經營;其次是國家要把長江流域特別是沿江地區作為產業布局的重點地區來規劃和開發,把大運量、大耗水、大耗能的項目向沿江地區集中;同時,要對流域內的產業進行重組,提高其規模效益。通過產業之間的聯係,把沿江地區的經濟連成一體,為流域,特別是沿江地區的經濟走向一體化創造條件。從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政策落實看,中央鼓勵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一些措施已初見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資源性項目開發的力度不夠等。長江流域的優勢在資源,而流域的資源又大多分布在廣大的西部地區。對流域豐富的自然資源進行全麵、合理的開發和充分利用,不僅可以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上、中、下遊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縮小,也必將成為流域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是要切實搞好以水資源為重點的綜合開發。要站在戰略的高度來看待長江流域的水資源問題。在水資源短缺日益成為製約世界各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長江流域豐富的水資源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但是,對長江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必須體現綜合性。因為,流域的水資源不僅具有發電優勢,還具有航運、養殖、灌溉等優勢,全麵開發,綜合利用,可以取得綜合經濟效益,為流域經濟的大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長江流域是一個降雨比較集中,且降雨量比較大的地區,豐富的水資源為流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洪澇災害的頻繁發生也給流域的正常發展留下了許多隱患。開發利用長江流域的水資源必須與江河的整治相銜接。
(2)第二條主軸線:長江流域
長江流域包括七省兩市的沿江地區,土地麵積占全國15.5%,經濟實力雄厚。長江產業帶同我國其他沿海或大江大河流域相比,具有優越的區位和最廣闊的發展空間與腹地,占據通江達海、縱橫南北以及與海外聯係便捷的交通條件,其區域經濟增長勢能可通過流域內水陸交通體係傳遞、擴張,並輻射大半個中國。基礎產業與城鎮發展粗具規模,主要經濟部門及其產值在全國舉足輕重,更兼有“黃金水道”――長江,其開發條件與發展潛能是國內任何經濟地帶無法比擬,在國外也不多見的。
改革開放後,長江流域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也得到較大提高。長江流域總人口46066.11萬人,其中城鎮非農業人口(含建製鎮)9675.45萬人,城鎮化水平達21%,其中上海、江蘇和湖北省的城市化水平較高;而安徽、江西、四川等省城市化水平較低。1982耀2000年,長江流域的城市數量由96座增加到254座,增長1.65倍,新增加的城市主要是中小城市。其中,江蘇省的城市數目從11個增加到44個;浙江省從9個增加到35個;湖北省從11個增加到35個;四川省從12個增加到36個,其餘省區城市略有增加,幅度不大。城市數量擴大使城市密度也相應提高,長江流域180萬平方公裏範圍內每萬平方公裏城市投入較多、水陸交通便利的地區,城鎮密布,形成了如滬寧杭城市群、武漢――黃石地區、昌九地區等經濟、人口高密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