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的使命就是為人們理解和描述世界提供概念和說法。這些概念和說法不一定會有實際的用途,但可以使人們在麵對世界時不至於失語。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討一個說法是人類心智的基本需求。這個說法就是思想者所構建的理論。思想者的理論構建需要符合兩個基本標準:其一,盡量不要和現有的經驗觀察相悖;其二,盡量使自己的理論能夠自圓其說。構建一個完全不和經驗觀察相悖的理論是不可能的,構建一個完全自洽的理論也是不可能的。在這方麵,思想者務必要抑製自己的雄心。
思想者的核心任務是設立概念。對於一個演繹體係來說,設立概念幾乎就是唯一的任務。這是因為,高質量的概念其實已經包含了推理的謂項,而如果沒有明確清晰的判斷,高質量的概念也不可能形成。對於思想者來說,概念的突破在於找到看似不相關的現象之間的共同本質,換句話說,就是概念外延的拓展。在這個拓展過程中,不同性質的概念之間的關聯會被揭示。這些相互關聯的概念就構成理論體係。
本書的理論目標是尋找不同層次的係統之間的共同本質,但其主要著眼點卻是對於世界上最複雜的係統——人類社會——說些什麼。人類社會係統(它僅僅是有機係統的高級形式)的一個特點是,它有一個明顯的、逐漸複雜化的趨勢。本書的目的,就是解釋這一趨勢,或者說,針對這種現象提出一個說得通的說法。
本書理論的形成受惠於無數先輩思想家的思想成果。其中,作為本書的思想開端的是兩位思想家,一位是亞裏士多德,另一位是達爾文。本書從亞裏士多德那裏繼承了“四因說”(盡管隻是保留了其中的“三因”,拋棄了其“目的因”概念),從達爾文那裏繼承了“自然選擇”理論。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把他們兩位哲人的理論結合起來。筆者在這裏對兩位先賢表示敬意。
本書的內容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導言,另一部分是正文。兩部分內容是相輔相成的。在正文中,主要的思想內容是環環相扣的;而導言的部分則把思想之流中的重要節點加以解釋,並且從整體上對理論的特點加以說明。
本書正文采取的是我稱之為“格言式文本”的形式。采取這樣的方式有兩個原因。其一,本人試圖恢複古典作品如《老子》、《論語》的寫作方式。需要承認的是,采用這樣的方式也受到了維特根斯坦的啟發。其次,這樣的寫作方式具有很大的優點。現代通用的長篇論述格式經常需要“話分多頭”,這往往使讀者迷失方向——雖然可以在各個細節上做出充分的論證。“格言式文本”則可以使讀者的思緒一氣嗬成。
我一直以來有一個偏見,我認為多麼複雜的思想(當然,資料性的著作除外),都可以在二十萬字之內把它說清楚。本書就秉承這樣的一種思路:保持最小篇幅。即便如此,本書仍然有能力對一些重要思路多次重複,因為重複是傳達思想的重要手段。
本書對於先輩思想家的引述基本上全部以注腳的形式出現。這些人的思想,有些是真正啟發了本人的思想,有些是和本人的思想不謀而合。當然,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說,發明權在他們而不在我。我在書中把他們的思想列出,是對他們思想成果的認可,並向他們表達敬意。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方家可能認為我對某些思想家的思想理解有偏差或者完全錯誤。這沒有關係。我認為思想的作用在於它傳達到受眾後所發揮的實際效果。隻要某種思想啟發了另一個人的思考,這就夠了,最初發出思想人的真正想法其實並不重要。我一直以為,創造新思想的人都是對前人的思想特別是大師的思想一知半解的人。完全理解了大師思想的人會被大師完美的思想體係所征服,這樣的人是不容易做出重大創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