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理論貢獻主要有兩項。其一,發展了一種試圖統一解釋生物現象、生態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理論。尋找這樣一種理論,一直以來就是思想界的追求之一,許多人為此做過可貴的嚐試,本書是一次新的嚐試。其二,許多理論家都曾經嚐試解釋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迄今為止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是等級製的。也有許多思想家曾經多次設想建立“人人平等”的烏托邦。本書證明:等級製是人類社會的宿命,這是因為本書第一次係統地闡述了等級製存在的根本原因:等級是信息和能量積累的惟一途徑,而信息和能量的積累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本質;進而,沒有發展的社會會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消亡,隻有發展的社會才能夠生存下來。因此,隻有積累者才能夠生存。
另一個需要說明的問題是,本書所引用的大多是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在本書涉及的許多問題上,中國的許多思想家都有一些宏觀的論述,但針對性很強的論述極為少見。我想這是和我國的學術傳統中“術業專攻”精神的不足有關。中國的學術轉型已經進行了一個多世紀,但我們在“術業專攻”上所取得的成績顯然非常有限。不過,中國古典思想家跨越時空的思想力仍然是令人震撼的,本書開頭引述的三位思想家的名言就曾給過本人“醍醐灌頂”般的啟示。
在本書的最後,附有一個概念釋義的部分。本文開頭已經說過,本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建立概念。如果說本書的正文是理論的“綱”的話,那麼這部分概念釋義就是理論的“目”。本書的所有概念都是使用大家熟悉的詞彙,但和公認原有的學術定義和日常生活的定義都不相同。因此,將本書的核心概念最後加以梳理是有必要的。
本理論是作者二十年“開門造車”的結果。之所以說是“開門造車”,是因為作者時時把設想的理論和前人的理論、和現實生活、和本人的經驗相驗證。這個理論肯定有漏洞,但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漏洞的理論,區別隻在於漏洞的大小,是否危及理論的基本自洽。而且,我相信這一理論也需要修改,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肯定還會發現新的理論、新的事實,並經曆新的世事。還有,在理論展示給讀者之後,讀者的批評可能也是理論修改的一個主要的動力和原因。我希望能聽到批評甚至批判的聲音,因為沒有批評就意味著理論的死亡,或者意味著它還沒有真正誕生。我期待著討論和批評的到來。
高永平
2008年9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