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經過數萬年的發展,人類為自己積累了大量的非物質性的遺產。這些遺產包括知識、習俗、道德、宗教、技術、科學、法律以及其他社會製度。這些非物質遺產無疑具有信息的本質。正如物品的本質是信息一樣,物質遺產的本質也是信息。
109.文化的本質是信息。文化就是社會的程序、結構,以及觀察者所認知的知識。文化還包括人類對自身經曆的記憶,包括對虛無事物的想象和信念。但是,所謂文化,僅指人為的信息。文化可能是某個人有意而創造的信息,也可以是某個人無意創造的信息。文化可能是個人創造的信息,也可能是某個群體創造的信息。
110.我們把擁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基本上具有獨立生存能力(不大量依賴外部供給)的群體稱為“社會生活單位”,簡稱為社會。在遠古時期,“社會”和“民族”是一體的。不過,由多個社會構成的國際社會也是社會,我們可以稱之“超社會”。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社會與超社會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但是在文明社會發展的數千年時間裏,不同社會之間的界限是比較清晰的。
111.在同時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同物種一樣,競爭是文化發展的動力。由於不同社會間永遠存在著對資源的爭奪,誰在競爭中居於優勢,誰就可以生存下來。因此,處於文化劣勢的社會被淘汰。但是,文化具有一個特性,即傳播的特性。被淘汰社會的文化和人口都會被優勢社會所吸收。即使是劣勢的文化,亦有其可取之處,其部分文化因素會融入優勢社會的文化中。
112.那麼什麼樣的社會在競爭中具有優勢地位呢?是那些文化繁榮的社會。文化繁榮的社會在競爭中會生存下來。發展轉化為生存,這裏的生存是某特定社會的生存;生存又轉化為發展,這裏的發展是人類整體的文化發展。文化的繁榮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發展的本質。或者說,信息量的增加是社會發展的本質。
113.一般說來,在生存競爭中,組織化程度較高的社會,具有較大的概率戰勝組織化程度較低的社會。一個社會的組織化程度其實就是該社會的製度化程度,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各個不同的人類群體之間的競爭主要是製度的競爭。
114.不同社會的競爭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社會的規模。在兩個社會之間發生戰爭時,在多數情況下,是人口上占據優勢的社會獲勝。而一個社會的人口多少,主要取決於該社會的組織水平。組織水平低下的社會,當人口規模超越其組織能力的限度時,就會分裂。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是否有一個高效的政府,是組織水平的主要標誌。而政府的出現和政府統治能力的提高,依賴於文字的發明、宗教的興盛等條件。另外,一個社會的人口越多,出現天才的機會就越高,出現新的發明創造的機會也就越高。較多的發明創造可以進而提高該社會的統治者的統治能力,而技術方麵的發明則可以提高該社會的經濟實力。
115.文化的出現使得人類群體之間的差異大於同種動物不同種群之間的差異。這是因為,在人類發展的早期,不同的人類群體可以把其他群體視為獵物,這種情況即使在食肉動物中也是少見的。文化成為類似於一種在動物世界中區別“種”的東西,即基因。文化就是人類社會的基因。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社會的競爭單位——社會——很類似於生態係統中的競爭單位——物種。這個競爭單位就是擁有不同文化的群體,即民族。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們主要是通過文化(如語言、圖騰、宗教等)來識別同類,區分異類。民族就相當於人類社會的物種。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民族和社會往往是重合的。也就是說,民族就是主要的“社會生活單位”。
116.在任何一種文化中,創造文化的人總是人口中的少數。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成員開始分化,創造文化的人被特化出來。這些人專門從事文化的創新工作。這些具有文化創新者身份的人未必都能創造新的文化內容,但如果沒有這些人,則新的文化成果就隻能偶然出現。在一個社會中,還需要有專門維持文化的人,這些人和創造文化的人往往是同一群人。
117.在一個社會中,不僅僅文化(信息)的創新是必需的,文化(信息)的傳承也是必需的。因此,負責傳承(保存)文化的人也需要他人的供養。由於文化傳承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傳承文化的人也是信息的積累者。文化傳承的最好辦法是增加文化的副本,增加的手段一是抄寫和印刷,二是培養人才,即文化在人腦中的複製。因此,抄寫、印刷和教育也具有幫助信息積累的功能。
118.創造文化的人需要生存,需要生活物品,因而需要社會能量。他的生活必需品(能量)需要其他人的供給。這很類似於動物體內消化係統對神經係統的供給。需要依賴他人供給、創造或者維持文化成果的人是人類社會的信息積累者,為他人供給能量的人是人類社會的奉獻者。
119.信息積累者是一個事實身份,而不是一個功能身份。一個人在社會係統中居於被他人養活的地位,並且其職業是從事信息處理的話,他就是信息積累者。有些信息積累者屍位素餐,但他仍是信息積累者。有些人實際上從事了信息(如人類早期的發明者)的創造,但如果他的主要職責是為他人提供社會能量,他仍然是奉獻者。
120.雖然,從定義上講積累者是一個事實身份而不是一個功能身份,但積累者積累功能的實現卻有賴於積累者的能力。因此,積累者的資格問題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有才幹的人處於積累者的地位上,積累效率就會大大提高。許多社會落後的原因,就是積累者地位被無能的人充斥,而真正有才華的人卻窮困潦倒,或者辛苦勞作於槽櫪之間。
121.奉獻者還有一個社會職責,那就是維持社會整體的生存,即從事人類自身的繁衍。這是因為,人口的存在是社會存在的前提,而且人口也是要花費社會財富才能夠生產出來。每一個人都是人口生產過程的產物,他也應當承擔人口再生產的任務。如果一個人拒絕這一任務,其實就是減少自己在人口生產上的財富消費,因而是一種積累。個人通過拒絕人口繁衍的職責,也可以成為積累者。
122.與生物係統和生態係統一樣,人類社會的信息積累也需要將社會成員分為不同的等級。等級是積累的必要條件。這就是人類社會(其他有機係統也是一樣)存在等級製的根本原因。
123.但是,人類的等級製並非僅僅因為信息積累而存在。社會係統中還存在一種其他係統中均不存在的一種積累形式,那就是能量的積累。在所有其他係統中,能量都是即時消費的。在社會係統中,由於有了所有權的存在,能量可以儲存起來。貨幣的出現使得能量的積累更加方便,因為在有了貨幣之後,人們不再需要儲存具體的物品。財富可以以虛擬的形式存在,這體現了社會能量的抽象本質。貨幣是社會能量(財富)的外在化、具體化和數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