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方法論探討(1 / 1)

236.本書理論的一個宗旨是解釋有機係統(包括生物係統、生態係統和社會係統)逐漸複雜化的傾向。出現這種複雜化的主要動力是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由於生存競爭的存在,複雜化成為競爭主體的必要生存方式。生物係統和生態係統的複雜化的基礎是生物個體的多樣化。自然選擇使得建立在複雜化基礎上的、適應功能強大的個體生存下來,提高複雜性成為增強適應功能的重要途徑。這裏麵沒有任何目的論的成分,人們使用擬人化的目的論表述僅僅就是為了表述的簡潔。

237.生物新性狀的出現是偶然的,是環境選擇了那些具有適應的性狀的個體。這些適應性的性狀具有適應環境、維持個體生存的功隻有具有適宜生存的性狀(其背後是生理結構,即結構性信息)

的個體,才能夠生存下來。於是,功能轉化為生存。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是物種進化的動力。

238.有些物種以種群為單位參與生存競爭,人類的“社會生活單位”就是這樣的種群。在人類社會係統中,製度和文化是主要的競爭手段。最初,製度和文化的進步都不是有目的的追求的結果。再者,人類社會的早期的技術發展和物種的性狀變異一樣,主要是受偶然性的支配(因為天才出現的幾率是偶然的,而科學研究還不是一項明確地和社會的競爭力聯係起來的事業)。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製度和文化(包括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一項具有明確目的(即提高社會的競爭力)的事業。

239.本書主要地是一個演繹體係。本書開始於數個基本的假設,這些假設雖不能被完全證實,但是人們直到目前還沒有發現其反例,因此,這些假設可以作為後續推理的邏輯前提。但是,本書的推理和現有的絕大多數經驗觀察是一致的。

240.從某種程度上說,事物存在的充分條件是不能被完全認知的。這是因為,事物存在的充分條件,就是其存在所需要的所有必要條件。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一個事物的存在還有那些必要條件。例如,我們可以知道水沸騰的諸多必要條件:氣壓、溫度、同位素類型、磁化狀況等,但找到所有的必要條件卻不太容易。科學家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發現水沸騰的另一個必要條件。但是某個特定的必要條件是非常明確的,因為隻要該條件不具備,這個事物就不會存在(或發生)。本書所做的,就是分別論述生物係統、生態係統和社會係統存在的必要條件。

241.本書的主要理論貢獻,是發展了一種關於有機係統(包括生物係統、生態係統和社會係統)的統一理論。信息積累是所有的有機係統之間的可通約因素。這些係統中的競爭主體,都必須增加自己的複雜性才能夠在競爭中生存下來,這種複雜性的增加就是信息(結構信息)的積累。信息積累必須以等級製為基礎,因此,等級製進而也成為係統存在的必要條件。人類社會係統不僅僅積累信息,它還積累能量,而能量積累的必要條件,也是等級製。

242.本書實現上述理論旨趣的主要手段是將兩個自然科學的概念進行了擴充並推廣到社會科學領域,一個是信息的概念,另一個是能量的概念。對前者的擴充使之包括了結構、製度和文化等內涵,對後者的擴充使之包括了所有驅動其他事物運動的事物,無論是約定的抽象概念,還是可觸摸的實體。這本質上是概念的外延的擴大。本書理論是一種統一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