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料
質料是構成事物的事物。如果我們把事物看作是係統的話,那麼,質料就是構成係統的係統。我們也可以把構成係統的係統稱為子係統或者分係統。質料總是某一個係統層次上的質料。每個係統層次的質料都是不同的。而且,質料本身也是係統,該係統也是由質料即較之低一個層次的係統構成的。
質料和物質的概念不同。當我們說“物質”的時候,我們指的是構成整個世界的所有存在。而質料必須是某個事物的質料,某個係統層次上的質料。任何事物都是由某種或某幾種特定的質料構成的。世界上不存在不是由其他的事物構成的事物。
任何質料都是有性質的。“性質”和“功能”的概念是相同的,當我們說“質料”時,我們說質料有“性質”;當我們說係統時,我們說係統有“功能”。質料的“性質”的本質,就是質料作為係統所具有的功能,即一個係統影響其他係統的能力或者潛在的能力。
質料的性質是由其內部結構決定的。任何質料本身都是下一個層次上的係統,它也是由再下一個層次上的質料構成的。構成這一係統的各個子係統之間的關係即是該係統的內部結構。任何係統都是由構成它的子係統“以某種方式”構成的。這些“方式”即是結構。構成一個係統的子係統的構成方式即“結構”,決定了某一個係統的性質,當該係統作為構成其他係統的質料時,係統的性質就轉化為質料的性質。例如,原子的性質是由構成它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結構決定的。構成原子的三種基本粒子的比例關係和空間關係決定了某種原子的性質。原子是構成分子的質料,分子則是人多數宏觀事物的質料。分子的性質則是由構成分子的原子的數量和空間結構決定的。
每一係統層次上的質料都是不同的,無機係統的質料是原子或者分子;生物係統的質料是各種有機和無機的大小分子;生態係統的質料是物種的個體或者群體;社會係統的質料則是人。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係統的結構是多階的。例如,生物係統的基本質料是分子,但分子需要構成細胞、組織、器官、生理係統等諸多層次,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多細胞有機體(單細胞有機體則隻有一階結構)。與此類似,構成社會的基本質料是人,但個人需要通過群體和組織等層次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
構成各個層次的係統的質料均有其特定的性質。作為構成生物係統的基本質料,大分子的性質是由其分子結構決定的,而大分子構成細胞以後,具有自身穩定、新陳代謝、自我複製等性質。構成生態係統的物種個體的性質是由其生理結構決定的,其性質包括繁殖能力、需要不時從環境中吸取物質和能量以及具有食欲和性欲等。構成社會係統的基本質料是人,其基本性質我們稱之為“人性”,其基本構成因素是人的心理需求。
質料的形式還是係統結構的決定因素。係統的結構必然是質料的性質所允許的結構。因此,質料的性質對係統的結構形成約束。一個係統中特定的質料(一般情況下有多種質料)能夠形成係統結構並不是任意的,這個結構必須與質料的性質相符合。例如,作為社會係統的質料的人的一個特性,就是他們都有保護自身利益的傾向。因此,社會結構就不可建立在利他主義假設的基礎上。
信息
信息就是事物的排列方式。這種排列方式可以是曆時的,也可以是空間上的。有時,曆時的排列方式和空間上的排列方式會同時存在。“信息”的本意是“消息”的意思,本書中信息的定義突破了“消息”的含義,但仍包括“消息”的含義。“信息”的原意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的對事物的認識、觀感、觀點和判斷,但這些“認識、觀感、觀點和判斷”卻是來自於客觀事物的。這些“認識、觀感、觀點和判斷”有些是確切的,有些卻是對真實事物的錯誤或扭曲的判斷。不過,人對客觀事物的這些“認識、觀感、觀點和判斷”畢竟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人總是努力使自己掌握的“信息”和事物本來的樣子更接近。如果“信息”和事物本來的樣子相同或接近時,我們說“信息”和它所反映的事物的樣子是“同構”的。
在本書中我們把事物本身原有的樣子或者結構也納入到“信息”的定義中。人們對事物的原有結構的認識永遠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即使我們不能完全認識事物原本的樣子和結構,我們仍然可以認定,在每個事物中都存在著特定的樣子或者特定的結構。我們把事物原有的樣子或者結構和人們對這些樣子或結構的認識都定義為信息。
事物原有的信息和人們對該事物的認識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一致。這種一致主要體現在兩種不同的信息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例如,我們可以認識鑽石的結構,這是鑽石內在信息轉化為人們認的信息;另外,我們也可以製造人工鑽石,這就是人們認識到的信息又轉化為了事物的內在信息。
事物的內在信息的主體是事物的內在結構,因此,“結構”和“內在信息”幾乎是等同的概念。而所謂事物的“結構”,即是構成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亦即這些組成部分之間的排列方式。事物的內在信息是多階的,人對這些內在信息的認識是無法窮盡的。例如,事物由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由基本粒子構成,但基本粒子的結構人們迄今還不能認識。因此,我們對某一特定事物的內在信息的認定,一般都限製在某個特定的係統層次上。例如,我們對某種特定生物個體的內在信息的認定,一般是以分子層麵為限,而且,即使我們忽略了分子以下層麵的結構,對我們對生物個體的性質的認識影響不大。再比如,我們對社會結構的認識一般僅僅停留在人的本性與人與人的關係的層麵上,人的生理結構雖然是人性的基礎,但即使我們忽略了人體的生理結構,對我們認識社會結構的影響是不大的。這其實就是學科分類的基礎。
把“信息”定義為“排列方式”同樣適用於人類相互之間所傳遞的信息。我們的語言也是由基本的語言單位構成的。這些語言單位就是“詞語”。詞語的排列方式,即詞語之間的關係,包括詞語的種類和詞語的排列規則(即語法)就是語言的結構。生物體內的遺傳信息也是由一些基本的符號單位構成的,這些符號單位之間的排列結構,就構成了遺傳信息的內容。
在人類社會中,人們給了“信息”很多不同的名稱。這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名稱,就是“製度”和“文化”。這兩個概念將在專門的詞條中解釋。這裏要強調的是,製度和文化的本質都是信息。信息具有可積累的特性,文化和製度也都具有可積累性。積累的概念也將在專門的詞條中進行解釋。
結構信息和符號信息
我們把客觀事物的內部構成方式稱為結構信息。結構信息是內在地存在於事物內部的信息。這些信息無論是否被人們認識到,它都在那裏存在著。和結構信息相對應的是“符號信息”。結構信息和符號信息的主要區別在於,結構信息是由真實的質料構成的,而符號信息則是由符號構成的。質料和符號的區別在於,質料具有真實的性質和功能,而符號僅僅是某種真實事物的象征,本身不具有真實的性質和功能。例如,構成一張桌子的是各種具體的構件,這些構件可以是各種質地的,如木製的,金屬的等等。這些構件都具有真實的性質和功能。而符號信息則僅僅是某種真實事物的象征構成的。例如,——則菜譜的構成部分是各種原料的名稱,這些名稱不具有與其名稱所指稱的性質相一致的性質和功能,人們並不能通過吃下菜譜來達到充饑的目的。而且,符號信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是,這些信息隻有對懂得它的人才是有意義的。例如,一個中國人就無法理解用法文寫就的一篇文章,除非他曾經學過法語。人對符號信息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人類具有記憶力的基礎上(一些高等動物也具有基本的理解符號信息的能力)。
事物的內在結構本身也是信息,是本書對“信息”概念所進行的擴充。任何事物都是有內在結構的,不存在沒有結構的事物,這一判斷來自本書的一個基本假設,即任何事物都是由其他的事物構成的。事物的結構是事物的性質和功能的基礎。事物的結構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事物的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處於運動和變化之中。事物的內在結構的相對穩定是我們認定某個特定事物的基礎。如果一個事物的內在結構的變化超出了公認的範圍,它就會變成另一種事物。例如,水分子的結構的變化程度如果足夠大,水就變成冰。
對於結構信息來說,構成某一特定事物的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是特定的,如果由某種變異的話,變異也不大。例如,構成生物個體的化學物質就是碳、氫、氧、氮等,無法用其他元素替代。隻有一些人工物品,其構成部分可以進行某種替代。例如,我們可以用木頭、石頭和金屬製造家具,我們也可以用毛皮、毛織品和棉織品製作衣物。但我們不可以用棉織品製造桌子,也不可以用木頭來製作衣服。和結構信息的構成部分的受限不同,符號信息的“載體”則幾乎可以是無限的。例如,我們可以把一首詩刻在任何材料上,也可以使用多種語言把它朗讀出來。不同的載體對於符號信息的內容來說,都是等值的,不會因載體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從這一角度來說,紙幣是符號信息而不是結構信息,一張破舊的紙幣和一張嶄新的紙幣完全是等值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符號信息的本質是符號本身,而不是其載體;但結構信息則不同,即使具有大致類似的結構,如果質料不同,則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
功能信息和非功能信息
功能信息就是在事物中承擔功能的信息。我們把信息定義為事物的排列方式,而在一個事物內部,構成該事物的其他事物的排列方式其實就是結構。這些結構是該事物的內在組成部分,是該事物成為該事物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這些結構性的信息承擔了使該事物成為該事物的功能。隻要該事物存在,這些結構信息就承擔著功能。我們因此把事物內部對該事物成為該事物發揮了功能的結構信息稱為功能信息。
功能信息還有另外一層含義。事物的性質不僅僅包括它的固有性質,同時還包括它與其他事物的關係,即它對其他事物的功能。事物的這些功能的基礎也是該事物的內在結構,即它所包含的結構信息。例如,水之所以有它特有的性質和功能,是它特有的分子結構所造成的。如果沒有這樣的特定結構,同樣的原子材料可能造成完全不同的東西,它可以是氧氣和氫氣的混合物,也可以是雙氧水。
所有的功能信息都是結構信息,但不是所有的結構信息都是功能信息。一些結構信息可能在事物中存在著,但卻沒有發揮作用。例如,大多數細胞中的DNA一般都處於休眠狀態,沒有發揮作用。即使是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每個細胞中也隻有一少部分DNA發揮遺傳生理作用。但DNA無疑是結構信息,DNA的結構可以轉化為蛋白質的結構,從而發揮各種生理作用。也就是說,DNA不是符號信息,DNA信息的識別沒有經過類似高等生物的記憶能力的識別,DNA轉化為蛋白質的所有機製,都是其生物化學結構本身完成的。因此,生物細胞中的大多DNA是非功能信息,隻有少量是功能信息。DNA可能是非功能性的結構信息的絕無僅有的例子。
大多數符號信息都是非功能信息。符號信息是建立在人和動物的記憶力基礎上的信息,在它還沒有轉化為真正的事物的時候,它不能承擔任何功能。例如,一座大橋的藍圖包含了建造大橋的主要信息,但在大橋沒有建成之前,大橋的藍圖是無法作為橋來使用的。雖然建造某種事物的符號信息具有轉化為該具體事物的潛力,但這和真正地發揮作用不是一回事。建造各種事物的符號信息,隻有轉化為真正的事物,事物中所內含的、由符號信息轉化而來的結構信息,才會發揮相應的功能,才是真正的功能信息。
在人類社會層麵上,也存在功能信息。這些功能信息包括兩種類型,一是社會結構,二是社會製度。社會結構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宏觀關係的總和。這些關係不一定被人們認識到,而且,對這種關係的認定也是不可能窮盡的。而社會製度則不同。社會製度是一種在社會規範約束下的穩定的社會關係,它往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明確的權利義務關係。有一些社會製度是由社會自然進化而來的,還有一些社會製度是人們有意識地主動創製的。但無論是社會結構還是社會製度,它們都在持續地發揮其社會功能。
社會層麵上非功能的符號信息是文化。文化包括價值觀、社會理想、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和意識形態等等。這些文化內容在沒有轉化為社會製度之前,是不能夠發揮社會功能的。不過,和其他的符號信息一樣,這些文化信息具有轉化為真正的結構信息(即社會製度)的潛力。不過,在任何社會中都存在著無數的互相抵牾甚至互相矛盾的文化,隻有少數的文化可以轉化為真正的社會製度。這裏產生一個問題,即文化對社會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這時,文化豈不符合功能信息的定義?文化是對個人的行為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社會層麵上的,而是人的個體層麵上的。文化對於社會個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的本性上,而人的本性是構成社會的質料(人)的性質。因此,文化可能是個體層麵上的功能信息,但不是社會層麵上的功能信息。
人工信息和關聯信息
不同類型的信息之間存在單向的或者相互的反映關係。根據這種反映關係,我們可以把信息分為人工信息和關聯信息。所謂人工信息,就是作為反映者的信息和作為被反映者的信息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係,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是任意的。所謂關聯信息,就是作為反映者的信息和作為被反映者的信息之間具有必然的聯係,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不是任意的。人工信息是由人工符號構成的,而關聯信息是由關聯符號或者非符號構成的。人類識別和使用了大量的符號,這些符號中既有人工符號,也有關聯符號。人工符號的典型是人類的語言,還包括種類繁多的各種象征符號,如電報碼、旗語、手勢、圖案和旗幟等等。關聯符號的典型是照片、畫作、錄音等等。
人工符號的特征是它和它所反映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任意的。這種任意性建立在人類記憶力的基礎之上。所謂的任意性,是說對某一個事物來說,使用什麼符號來指代它完全是任意的,沒有任何必然性,例如“狗”和“dog”都可以用來指代一種家養的食肉動物。如果人類的祖先開始是用“雞”或者“chicken”來指代這種動物,對於語言的使用沒有任何影響。符號和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是符號和它所指代的事物多次重複出現的結果,或者是符號和表達該事物的心理指向多次重複出現的結果。符號所指代的事物甚至可以是不存在的,例如“鬼神”。而關聯符號則是符號和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間具有必然聯係,例如一座房子的建設藍圖和這座房子之間的指代關係就不是任意的。人類的語言當中也由少量具有一定關聯性的符號,例如象聲詞,“汪汪”指代狗的叫聲,“咩咩”指代羊的叫聲等。但是,這種關聯性也不是完全的,因為不同的語言中,仍然使用差別很大的語言來模擬類似的聲音。
無論是人工信息還是關聯信息,信息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要機製是它們之間的同構性。關聯信息和它所反映的事物之間的同構性很容易理解,例如地圖對於地理的反映。關聯信息和它所反映的事物之間的同構性的另一個體現,是人們能夠以關聯信息為一句,複製出該事物。例如,我們可以根據家具的一幅草圖來製造出類似結構的家具。符號信息和它所反映的事物之間的同構性也體現為依據符號信息可以複製出一部分具體事物。例如,我們可以依據一段文字描述複製一座公園。符號信息和它所反映的事物的同構性是較為深層的同構性,它們的同構性是意義的同構,而非外在排列方式的同構。乍看起來,人類的語言描述和該描述所指向的事物之間,表麵上並不存在同構性。例如,描述一所房屋的構造的一段話的語法結構和房屋的結構並不存在表麵的同構性。它們的同構性是內在的、意義上的。
能量
能量就是驅動其他事物運動和變化的事物。在物理學中,能量就是運動的量。而且,在不同的運動形式之間,存在著一個穩定的數量關係,物理學家因此得出了能量守恒的結論。本書的能量概念是對物理學“能量”的拓展。對能量概念的拓展主要是為了解釋生態係統和社會係統中的運動形式。在生態係統和社會係統中,如果僅僅從物理能量來解釋生物和人的行為,就無法反映生態係統和社會係統的運動的特殊性。例如,一個動物個體的行為不僅僅是由化學能驅動的一種機械運動,如果我們僅僅用機械運動來解釋動物的行為,那麼動物的運動和石頭的滾動之間就沒有區別,這樣的解釋方式不能說明動物運動的真正原因,不能說明生態係統中的大多數現象。例如,動物的大多數行為是覓食行為,因此,生態層麵上,食物才是動物覓食行為的真正原因、真正動力。當然,食物之所以能夠驅動動物的覓食行為,需要通過動物的心理機製作為中介。也就是說,隻有動物通過心理機製把對食物的需求轉化為尋求食物的欲望和行動,食物才能夠成為驅動動物行為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把食物定義為生態係統的能量,是完全合乎邏輯的。在人類社會層麵上,人的行為同樣不能用物理能量的推動來解釋。如果把人的行為僅僅解釋為和像石頭的滾動一樣的行為,我們就沒有在社會科學的意義上解釋任何現象。人的行為和動物的行為有相似的地方,即他的很多行為也是心理欲望推動的結果。人所追求的很多東西,是可以滿足他的各種需求的東西。人和動物不同的地方是,人對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具有更加明確的意識。在這種情況下,人所追求的東西就更是人行為的動力。當然這也是通過人的心理機製實現的,並且是通過較之動物更加強大,更加豐富的心理機製來實現的。
人和動物的另一個區別是,人所追求的事物已經不僅僅限於滿足生理需求的東西。由於文化的發展,人也發展出了超越生理需求的諸多需求。人們無論追求什麼東西,他並不是追求這個東西本身,而是追求事物的效用,即滿足自身需求的功能。事物滿足人的需求的功能,就是該事物所具有的價值。和能量一樣,市場上不同的商品具有某種數量關係,貨幣就是這種數量關係的外在體現。因此,貨幣首先是一種價值尺度,它使得種類繁多的不同商品具有了可通約性。其次,事物的貨幣價值也體現了不同的事物對與人的行為的不同的推動力量。迄今為止,大多數人的多數行為是經濟行為,即追求滿足需求的價值物以及作為這些價值物的代表的貨幣的行為。
因此,我們把能量定義為驅動其他事物運動的事物。或者說,能量就是驅動者。能量之所以能夠驅動其他事物,是由驅動者和被驅動者雙方的性質所決定的。在某一係統層次上,構成係統的質料是主要的被驅動者。例如,構成社會係統的主要質料是人,人之所以能夠被社會係統層次的能量——價值物——所驅動,是因為人擁有各種需求。因此,人性就是社會層麵上的行為主體(也是構成社會的基本質料)——人——的基本性質。另外,金錢不僅僅是自然人的行為驅動力量,也是驅動各個群體和組織的行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