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財政補貼:稅收的隱秘夥伴(1 / 3)

常言說:一個好漢三個幫。這話看似平常,卻道出了一個普通的真理,隻靠個人能力單打獨鬥,這樣的人物隻存在於武俠小說中。俗話又講,人生如演戲。也頗為傳神,隻不過為了達到一定目的,有時一個人要演幾個角色,比如白臉、紅臉;有時又要兩個人演雙簧,合唱一個調調。還有俗話講,隔行如隔山。這話在一定情況下就有些片麵性,譬如稅收與財政補貼,一個管收,一個管放,相互之間隔著幾架山,但兩者偏偏兄弟情深,遙相呼應,難以分開。

本文想就稅收與財政補貼的夥伴關係作一番剖析,試圖說明,作為公共政策,稅收與補貼如何取長補短,相互協作,以實現短期與長期的目標。

雖然稅收的基本職能是為政府組織收入,但組織收入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稅收進行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和社會收入的再分配,其終極目的則是增進全民的福利。由稅收組織收入的職能出發,政府在其運作過程中,力圖通過不同的稅種,不同的征收方法,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既組織收入,又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和收入再分配。用規範的語言表述,就是政府在組織收入的同時,還著眼於宏觀經濟調控和收入再分配調節,以在征收環節就初步達致改善經濟、社會資源配置的目的。

動機良好不一定就效果良好。這就需要對政府的各項政策進行評價。評價的前提是需要找一個標準,迄今為止,各國公認的有兩個標準。一是英國學者傑裏米·邊沁提出的功利主義標準,其核心內容是:為最大多數人產生最大利益的政策會促進公共利益。但實踐中,經濟學者發現,這一觀點雖然在直觀上很有吸引力,但在實踐中卻很難應用。原因是找不到一種可以用來比較個人間效用或滿足程度的有效辦法。例如,一座橋梁是用稅收融資建造的,用什麼辦法能辨別出大橋使用者的收益大於納稅人的損失?再如,社會福利製度要靠征稅來維持,這是否會促進公共利益?

於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維爾弗裏多·帕累托提出的標準就作為功利主義標準的替代被學者和政策製定者廣泛引用。帕累托認為,由於比較兩個人的效用是不可能的,所以,隻能說如果一種政策變化至少使一個人的境況變好而沒有人的境況變壞,那麼這種政策變化將提高社會福利。這種政策效果被命名為帕累托改進。帕累托進一步提出,如果不使其他人的境況變壞,就沒有人的境況變好,這種狀態就是最佳社會狀態,亦稱之為帕累托最優。前者是對兩種社會狀態的比較,後者則指的是一種社會狀態——是還不是帕累托最優的狀態。根據上述邏輯,可以說,如果一種狀態不是帕累托最優,就可能實現帕累托改進。

帕累托標準比之功利主義標準,增加了比較性,但它隻能進行某一部分的比較,而不能進行所有部分的比較。因之,它同樣不是一個完善的標準,但畢竟為公眾增加了一種選擇。

按照帕累托改進標準去衡量稅收政策及其他公共政策,你就會發現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要使任何擬議中的政策符合帕累托改進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既要有益於某些人,同時又不能對任何人有害,是不可能的。

既然包括稅收在內的社會公共政策不可能做到帕累托改進,就必須另謀良策來評估擬議中的政策變化是否符合公共利益。英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卡爾多針對帕累托標準的缺陷提出了一個替代標準,即如果在從社會狀態X轉變到Y的過程中,受益者能夠完全補償受損者的損失並能保持境況變好,那麼,社會狀態Y就好於社會狀態X。學界把這種標準命名為卡爾多標準。

寫到這裏,前述稅收與財政補貼之間的關係和產生的原因也就基本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