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適稱“五四”為中國的文藝複興人文主義之後,20世紀初葉科學與人生觀大論戰所稱的“人文主義”已參照的是新康德人文主義。同時期接受美國白壁德“新人文主義”影響的學衡派,不僅突出了人文主義的教化性而區別於自然人性的文藝複興人文主義,而且正是經由這一新人文主義,將中國古典教化型的“人文”傳統轉化、納入中國的現代性矛盾處境中。1958年問世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作為中國文化民族主義典型代表的當代新儒學綱領,其中的一個強調要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主義擁有提升、教化自然人欲的神聖維度,因而決不等同於世俗人文主義。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大陸開始興起的馬克思人道主義與異化討論,一方麵是依據馬克思思想來源中反封建神權的現代人性解放觀、批判極“左”意識形態與封建傳統壓製人性(特別是個體人性)的曆史與現狀;另一方麵則是依據馬克思摒棄資本主義異化的更高自由個性理想,警示與批判現代性主流觀念。這後一方麵不僅屬於馬克思主義更本質的方向,也迅速在90年代成為針對非協調社會發展諸種弊端的“人文精神”批判。這種針對唯科學主義的批判,在90年代以後集中於糾正唯“GDP”增長指標的社會發展觀,成為黨的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2004)所宣布的“以人為本”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觀”重要思想依據。這一人文精神鮮明的發展觀稱作“科學發展觀”,正表明了人文觀念與科學的協和性。
在今日與未來中國,最有意義的是19世紀以後興起的針對唯科學主義的新人文主義(而不是太久盤踞在中國思想界的以文藝複興為原型的世俗人文主義)。作為基於現代化—現代性矛盾、又從整體綜合與價值立場協調並引導現代化矛盾的思想,新人文主義與科學構成相互依存的矛盾體。中國新時期人文主義的此種現代性批判性質長期不被學術思想界理解。龐樸《中國文化的人文主義精神論綱》(1985)將人文精神定位於非宗教的世俗人文主義基點,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1987)將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及異化討論視為對極“左”時代的情感反應(視之為“合理”而又“極為膚淺和貧乏”),汪暉《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1997)同樣將80年代新啟蒙的馬克思人道主義目標歸結於反封建的現代人性價值(稱之“已無力批判現代性”),這三個影響甚大的文獻均以文藝複興世俗人文主義為“人文主義”觀念參照原型。
三
作為社會思潮的人文主義先於學術學院建製的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前者擁有社會心理源初而自發的時代問題背景,後者則是對前者的理論觀念概括。
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的理論形態不同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理論形態,它具有區別於自然科學範型的知意情融合性、非客觀中立的價值取向、直覺綜合、踐履技藝性等特性。但是,現代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同樣保持著最低限度的現代學科專業分工性、理性邏輯與可公度性。這兩個方麵構成人文學科、人文科學特有的藝術—科學張力形態(如現象學所典型體現的)。這後一方麵使人文學科、人文科學同自然—社會科學具有對話與可轉化的性質。這一科學性質一方麵使現代人文學科和人文科學不等同於傳統文史哲所謂“大文科”觀念,另一方麵使“人文”教化不致流於現代文明—文化所戒禁的狂熱或專斷。從建設性著眼,精神形態的“人文”批判如果不願流於空洞抽象的說教(亦即唯心的文化決定論),就必須與精神觀念所關聯依托的製度基礎批判相結合。人文科學奠基人狄爾泰強調人文科學不是傳統思辨哲學而必須與經驗科學相結合,這一強調在現代學術思想界已明確為一個愈來愈光明的前途方向:人文科學與自然—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研究模式。
人文學科的科學性特別係於教育的現代化演進。古代人文傳統的教育(無論古羅馬的“七藝”或孔子所授“六藝”)並非近代以後命名的“人文學科”。“學科”(discipline)一詞源自拉丁語的動詞“discere”(學習)和派生的名詞“discipulus”(學習者)。早期資本主義工商業與城市的發展需要,促使古典非專業性的全麵教育分化為人文類(文法、修辭、邏輯)和認知類(算術、幾何、天文),並在中世紀首次出現了係統的學術課程規劃,其後問世的大學(University)係統專業教育使之獲得體製保證。上述教育近代化演進背景賦予“學科”與近代科學技術同步對應的性質。15世紀末,意大利學生使用“umanista”一詞稱呼教古典語言和文學的教師,這個詞譯成英文即humanist;這些教師所教的科目在文藝複興時代獲得了一個名稱:studia humanitatis,譯成英文“the humanities”,即“人文學科”。此詞已成為現代教育學教學科目分類術語。參閱〔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第6頁。
專業分化性是“學科”的主要特性。然而,人文學科不同於分析性的自然科學學科。作為一群內容不同卻目標一致的協調性學科,人文學科綜合性地指向主體人文素質的踐履培養,因而恰恰針對著分化性專業學科而維持著人的完整統一性。從人的完整統一性高度反觀各種人文學科,它們便擁有價值論與方法論的統一原理。人文學科的統一原理構成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不同的第三類現代知識(學術)形態,此即人文科學。使用“人文科學”一詞,是強調各門人文學科知識(科學)有一更高(價值論與方法論)的統一性原理,它構成獨立於科學學科卻同樣屬於學術的領域;而使用“人文學科”一詞時,則是以弱化的知識分類,強調這種人文統一性原理在學術層次與功能特性上不同於科學,這一區別甚至可極端地表述為“人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