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曆史陳列簡介(1 / 2)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是具有政治聯盟性質的、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事業的政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中的參政黨。

民革由原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所創建。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內的愛國民主力量,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誌,堅持“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繼續參加民族民主革命,逐步發展和聯合,於1948年1月1日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同年6月5日,民革響應中國共產黨關於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口號,並派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新中國成立後,民革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的總綱為自己的政治綱領,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中重大問題的協商,團結、推動黨員及所聯係人士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民革繼續發揮其特點和優勢,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以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為重點,開辟新的工作領域,並取得了顯著成績。

民革主要創始人是李濟深、何香凝(女)、馮玉祥、譚平山、蔡廷鍇。

民革曆屆主席為李濟深、何香凝(女)、朱蘊山、王昆侖、屈武、朱學範、李沛瑤、何魯麗(女)。現任主席周鐵農。

民革在除台灣、西藏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組織。民革中央主辦有向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報紙《團結報》和國內公開發行刊物《團結》雜誌,並有團結出版社。

第一部分 在民主革命中孕育與誕生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民革創建者們堅持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繼續參加民族民主革命,並為促進國共第二次合作,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國民黨各派愛國民主力量逐步發展和聯合,於1948年1月1日正式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成立後,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關於召開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推動和組織國民黨內部的愛國民主分子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民革在民主革命中誕生。

第二部分 為新中國而奮鬥

新中國成立後,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恢複和發展遭受長期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為建設社會主義奠定基礎以及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展了一係列的偉大鬥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參加了國家政權,參與了國家政治生活中重大問題的協商,團結、推動黨員及所聯係人士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而不懈努力奮鬥。

第三部分 服務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民革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能,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繼續發揮民革的特點和優勢,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以促進祖國統一為重點,開辟新的工作領域,開展多方麵的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

1905年11月26日,孫中山在為同盟會創辦的機關報《民報》撰寫的發刊詞中,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理論。圖為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就國民革命發表演說。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國立高等師範學校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圖為大會會場。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國民黨左派領袖宋慶齡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發表了《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即《對時局宣言》),同國民黨反動集團進行不調和的鬥爭。圖為當時的宋慶齡。

針對國民黨分共政策,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省南昌市組織領導了武裝起義,史稱八一南昌起義。起義發表了國民黨左派《中央委員宣言》。成立了由中國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代表等共計25人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圖為南昌起義指揮部舊址——江西大旅社。

1935年7月,李濟深等愛國民主人士高舉“反蔣抗日”的旗幟,在香港成立了中華民族革命同盟。圖為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主席李濟深(左二)等在香港時的合影。

1937年2月,宋慶齡、何香凝等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聯合提案,要求國民黨恢複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全國人民一道團結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