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民主黨派曆史總綱陳列簡介(1 / 3)

中國民主黨派曆史陳列由中國民主黨派(總綱)、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中國無黨派人士等曆史陳列組成。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以下簡稱中國多黨合作製度),在中國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製度,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多黨合作製度中包括中國共產黨和八個民主黨派。八個民主黨派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共同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基本特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在中國,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中國多黨合作製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多黨派合作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廣泛參與和集中領導的統一、社會進步和國家穩定的統一、充滿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統一。

中國民主黨派曆史陳列根據《中國的政黨製度》白皮書,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展示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風雨同舟的光輝曲折的曆程,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中國近現代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社會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風雨同舟、團結奮鬥的偉大成果。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有利於凝聚各方麵的智慧和力量,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在原重慶鑫樂向陽電影院原址上修建的陳列館大樓,和特園一起組成中國民主黨派曆史陳列館。

中國民主黨派陳列館大樓。

三民主義同誌聯合會成立紀念碑。中國民主黨派陳列館展廳。

中國民主黨派陳列館展廳。

中國民主黨派陳列館展廳。

第一部分 近代中國政黨政治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的政黨政治形成於20世紀初。1905年,產生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同盟會。1911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發動和領導了具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製製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並仿效西方國家實行議會政治和多黨製,但很快就在中外各種反動勢力的衝擊下歸於失敗,無法實現中國人民要求獨立、民主的迫切願望。正如孫中山先生所總結的,中國的社會既然和歐美不同,管理社會的政治自然也不能完全仿效歐美。

1927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實行一黨專製,獨攬國家一切權力,打擊和迫害民主進步力量,違背民主政治發展潮流和人民願望,最終被曆史所拋棄。正如毛澤東同誌指出的,“不論是對於過去曆史上說,對於當前任務上說,對於中國社會性質上說,所謂一黨主義都是沒有根據的,都是做不到的,行不通的……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近代中國政黨製度的實踐證明,所謂的議會政治、多黨製和一黨製等資本主義的政黨製度,在中國都是行不通的。近代中國政治的發展呼喚適應中國國情的新的政黨製度。這一曆史責任由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共同承擔起來。

第二部分 中國多黨合作製度的孕育形成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不久,就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戰線,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在國共兩大黨尖銳鬥爭的基本格局下,中國各民主黨派逐步孕育、產生。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建立了親密的合作關係,並在嚴酷鬥爭中不斷加強這種關係,為實現中國的和平、民主而共同奮鬥。在抗日戰爭時期,民主黨派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分裂、倒退行徑,廣泛開展抗日民主運動,同中國共產黨一道,共同為堅持抗戰、團結、進步而努力。抗日戰爭勝利後,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一道,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內戰、獨裁政策,爭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