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民主黨派曆史總綱陳列簡介(2 / 3)

第三部分 中國多黨合作製度的正式確立

1948年4月30日,中國共產黨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正確主張立即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響應和擁護,公開表示願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為建立新中國而奮鬥,並紛紛北上,共商建國大業。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積極投身第一屆政協會議的籌備工作,參加新政協並在新中國參政,同共產黨一道擔負起管理國家和建設國家的曆史重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正式確立。

第四部分 中國多黨合作製度的發展完善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在執政條件下進一步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不斷推進多黨合作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由此確立。1957年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多黨合作製度遭受嚴重挫折。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確立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提出了一整套關於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理論和政策。1989年,中國共產黨製定了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意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走上了製度化軌道。1993年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中國多黨合作製度有了明確的憲法依據。2002年中共十六大後,中國共產黨從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高度,先後頒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建設的意見》、《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等重要文件,使多黨合作製度進一步規範化和程序化,鞏固和發展了我國和諧的政黨關係,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煥發出蓬勃生機。

第五部分 中國多黨合作製度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與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構成了中國政治製度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框架,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集中體現。中國多黨合作製度以其獨特的結構功能和運行機製,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充分行使,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國共產黨就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事務在決策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進行協商,是實行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環節,是中國共產黨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途徑。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參加國家政權。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權中團結合作,支持他們發揮參政黨作用,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推動國家政權建設。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各民主黨派堅持把促進發展作為團結奮鬥的第一要務,緊緊圍繞國家的中心工作,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能,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麵目煥然一新。圖為中共一大會址。

中共二大通過了《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提出“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設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職誌”的主張。

1935年12月25日,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批評了“左”傾關門主義,製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圖為瓦窯堡會議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