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民主黨派曆史總綱陳列簡介(3 / 3)

洛川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西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製定了全麵抗戰的路線、綱領和政策。圖為洛川會議會址。

1939年10月4日,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隨後,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8年7月,有國民黨、共產黨、其他黨派及無黨派人士等參加的第一屆一次國民參政會在武漢召開。圖為參加會議的參政員合影。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協商會議(“舊政協”)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決議,實際上否定了國民黨的一黨專政、獨裁製度和內戰政策。圖為會場大門。

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提出了“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的口號。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破壞和平,發動內戰。各民主黨派與中共采取一致行動拒絕參加國民黨一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各民主黨派紛紛在《華商報》發表聲明,堅決反對“國民大會”的選舉,主張迅速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真正的民主聯合政府。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圖為5月2日《人民日報》刊載的“五一”口號。

1949年1月22日,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55人聯合發表《我們對於時局的意見》,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自願地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決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擁護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國。

從1948年8月起,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無黨派民主人士接受中共中央邀請,分別從香港、上海、北平及海外,陸續進入東北、華北解放區。圖為沈鈞儒(左一)、李濟深(左二)、郭沫若(左四)等到達沈陽。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蔣介石獨裁政府覆滅。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召開。圖為會場內景。

1949年6月,鄧穎超受中共中央委托,帶著毛澤東、周恩來的親筆信專程赴上海,邀請宋慶齡參加新政協會議。圖為毛澤東的親筆邀請信。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雙周座談會”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及人民團體經常交換意見、溝通思想的一種形式。圖為1961年5月25日舉行的一次“雙周座談會”。

1979年10月11日至22日,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黨、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盟相繼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明確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圖為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鄧穎超、彭真等接見出席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代表大會的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統一戰線受到破壞。這是周恩來親筆開列的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確定了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製定《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意見》,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進一步規範化、製度化。1990年2月8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

關注國計民生和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並實地考察提出意見和建議,是民主黨派發揮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作用的形式之一。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到全國政協民革、台盟、台聯組駐地看望委員,參加聯組討論並聽取意見和建議。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一同參加了看望和討論。

2007年12月24日,胡錦濤與各民主黨派中央新老領導班子成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