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決定命運的分界河(1 / 2)

再者,司馬遷的一生也和通過龍門的黃河密切相關。龍門山被黃河一分為二,東麵的龍門山在今山西省河津縣,西麵的龍門山在今陝西省韓城縣,如果司馬遷生長在東麵的龍門山附近,他就是關東人,命運也許好得多,可是他卻偏偏生在西麵的龍門山附近,成了關西人,也就鑄就了他一生的悲劇命運。

我們翻開中國地圖,就可發現黃河通過龍門山後,開始是繼續向南方流,可是在容納其支流渭河之處,黃河忽然轉折向東,形成一個九十度的彎道。就在這奇妙的黃河彎道附近,有一座雄關,即戰國時秦國的門戶函穀關,還有一座雄偉險峻的山嶽,即“千古華山一條道”的西嶽華山。這函穀關和西嶽華山(另外有個說法是太行山脈)在當時是重要的政治、經濟、民族與文化的分水嶺和分界線。自春秋戰國以來,這一關一山的東部就稱“關東”或“山東”(並非今天的山東省),而這一關一山的西部就稱“關西”或“山西”(並非今天的山西省)。從遠古時代起,關東和關西的發展就大有區別:關東在堯舜時代起就進入了農業社會,從商代起就有了發達的文字係統——甲骨文,從而產生了大量的文獻和詩歌,到了周代,這裏的文化就空前繁榮了。在這裏活動的部落國家形成強大的華夏族的核心。而關西呢,經濟一直以零散遊牧為主,文化相對落後,主要是戎狄等少數民族活動的區域。

現在我們閱讀戰國和秦漢時期的古籍,當讀到“關東”和“關西”這兩個詞時,應該知道它們指示的地理範圍。特別是讀到“山東”和“山西”兩個詞時,不要將其和今天的山東省和今天的山西省混淆,如:賈誼在《過秦論》中說:“陳涉才能不及中人,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而轉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涉的才能並不高,可他帶領數百個戌卒,削尖竹竿作為兵器,發動起義,天下各地人民都紛紛響應,山東的豪傑——以劉邦、項羽為代表——都參加起事,就將秦朝滅亡了。)這裏的山東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指的是當時概念中的山東,即函穀關和西嶽華山以東地區,包括黃河和長江的中下遊地區。還有一首唐代詩人章碣寫的諷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詩雲:“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後兩句的意思是說,秦朝坑殺儒生和燒書行為還在進行中,山東地區就發生了叛亂,這是因為叛亂領袖劉邦和項羽並不讀書,秦朝的坑儒政策傷害不了他們,他們可以養精蓄銳,謀劃起義。)詩句中的山東也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指的是黃河和長江的中下遊地區。

說明確點,當時的“關東”這個地理名詞,主要指今天的山西、山東、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安徽等省,而關西這個地理名詞主要指陝西、甘肅、四川等省。當時的山東、山西兩個地理名詞所指的範圍和關東、關西相同。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關西(即山西)和關東(即山東),其所包括的國家不同,關西隻有一個秦國,關東的國家很多,在戰國時期,有齊、楚、燕、趙、韓、魏等國,春秋時期,關東的國家更多,除了上述的戰國六雄外,還有周天子的王畿,還有魯、衛、鄭、蔡、曹、宋、陳、許、吳、越、虞、虢、莒、邾等諸侯國。

但關西雖然隻有一個秦國,卻有很大的潛力,秦國人本是一支落後的蠻族,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和晉文侯、鄭武公一起,帶領大軍,護送周平王進入洛陽,建立東周政權。周平王將原屬於周王室的岐山以西之地全部賜給秦襄公,並封他為諸侯。秦國從此強大起來,幾代秦王東征西討,將關西地區的戎狄民族全部征服,其勢力範圍不斷擴張,西麵達到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等地,東麵達到了華山地區,一躍為春秋時期的大國。

秦國自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在位時,開始稱霸,目光對準東方。但東方的晉國在晉文公(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領導下,也十分強盛,使秦國難以東進。以後的200年中,秦國隻能在關西地區經營。但是,公元前475年,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國,力量分散了,秦國有機會向關東擴展了。

還要注意的是,在文化方麵,關西地區和關東地區也截然不同。先秦的燦爛文化都是在關東地區繁榮發展的。當然,西周時期,關西本是周文化的源頭,但平王東遷後,周朝在關西之地都交給了蠻族的秦國,以後,周文化的中心地區東移到洛陽和曲阜。關東地區在豐富的物質條件的基礎上,產生了百家學說,例如齊國和魯國,就是當時的文化中心,孔子、孟子、墨子和孫武等文化人都生活在這裏,儒家、墨家、兵家都發源於此,南方的楚國本是蠻族之地,可後來也受中原的潛移默化,終於產生了楚國的輝煌文學:詩歌集《楚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