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周王室也不安寧。司馬遷寫道:“周惠王、周襄王的時候,司馬氏離開周王室到了晉國。”為什麼要離開呢?因為東周第五代國君周惠王姬閬(公元前676年—前652年在位)即位才二年,大臣奉釐王的弟弟王子頹作亂,惠王隻好出奔在外,公元前673年,在諸侯鄭伯等護送下,惠王才回國。東周第六代國君周襄王姬鄭(惠王的兒子,公元前651年—前619年在位)即位第三年,其後母弟太叔帶作亂,召戎人攻入王城,因秦國、晉國聯兵來救,叛亂首領太叔帶逃奔齊國。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又有狄人侵入周王室,將太叔帶由齊國召回,立為周王,襄王出奔鄭國。周王室頻繁內亂,史官執掌朝廷機要,必然卷入其中而被牽連,天子都出奔在外,作史官的也隻好逃奔他國。
史官來到諸侯國到底不同一般。按當時的慣例,天子的史官來到諸侯國具有天子的使者的身份。因此,據《史記》記載,擔任史官的司馬氏逃到晉國後,立即動員和遊說晉文公(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幫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內亂。晉文公就是前麵所說的公子重耳,晉惠公死後,在國外流亡十九年的重耳在秦國的支持下回國繼位,是為晉文公,這時剛登上晉國國君位置。晉文公是個有作為的雄主,後來成了春秋五霸之一。他登位後,獎勵有功之臣,招納賢士,對逃難來投的司馬氏,也能重用。他采納司馬氏的建議,於公元前635年發兵援救周王室,殺掉太叔帶,使周襄王回到王城,周亂平定。襄王為了獎賞晉文公,將河內地賜予他。
司馬氏雖然暫時定居晉國,但晉國也不是一個世外桃源,在晉文公統治下,晉國雖然強盛了一陣子,但自晉靈公以後,就內亂頻發,大夫可以隨意弑殺國君,而不受追究。後來韓、魏、趙三家大夫幹脆兼並掉其他卿大夫,瓜分了晉國。晉國滅亡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樹倒猢猻散,失去靠山的司馬氏子孫四處逃難,據記載,有的逃到了衛國,有的留在趙國,有的西行,到了虎狼般的秦國。
司馬氏有一個名叫司馬喜的人,頗有官運,先遷居衛國,後又到了中山國(都城在今河北平山縣),而且三次擔任該國的相。
不過近年來考古發現,中山國的相名叫司馬貯,這司馬貯和司馬喜究竟是同一個人,還是另外一個人,還待進一步考證。
司馬氏中,還有個名叫司馬凱的人,韓魏趙三家大夫瓜分晉國之後,他留在新建的趙國。司馬凱生了一個兒子,叫司馬蒯聵,又名蓋聶。這個司馬蓋聶是戰國時代屈指可數的劍術家。上文說到的著名刺客荊軻,遊曆趙國時,曾與司馬蓋聶討論使劍的方法。據一個魯國劍術家勾踐(不是越王勾踐)說,荊軻刺秦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劍術不精,又不虛心向勾踐等劍術名家請教,不然的話,秦王就刺不到他了。看來,當年如果荊軻能多向司馬蓋聶學習就好了。
司馬蒯聵生了個兒子,名叫昭豫,司馬昭豫生了個兒子,名叫憲,司馬憲生了個兒子,名叫卬,司馬卬武藝高強,在秦末群雄並起時,他參與起義,帶領趙國兵馬,跟隨自立為趙王的武信君(?—公元前208)作戰,屢次獲勝,並且強渡黃河,有搶先進入關中的勢頭,成了劉邦的有力競爭者,劉邦使用巧計,才得以先入關中,奪得頭功。由此可見司馬卬當時的實力不小。正因為他參與滅秦有功,項羽才破例封他為殷王,讓他以安陽為都城。不幸的是,劉邦任用千古兵神韓信,打出關中,趁勢將殷國滅了,司馬卬做為亡國之君,被迫尾隨劉邦攻打項羽的彭城,項羽來個反擊戰,劉邦的五十萬軍隊頓時瓦解,司馬卬臨戰不退,英勇戰死在彭城,成為楚漢相爭的犧牲品。但天意眷顧名將之後,時光過了四百年,漢朝的江山被權奸曹操的兒子奪了,建立魏朝,但魏朝十分短暫,曹魏的大將司馬懿一家又奪取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晉朝,這個司馬懿就是司馬卬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