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將司馬錯沒有錯(1 / 2)

秦國當時實施改革,往周邊各國延攬人才,因此司馬氏進入秦國後,其後裔都如遊魚得好水,飛鳥得茂林,世世代代都有高攀做官的人,如司馬錯(司馬遷的九世祖)成為名將,司馬昌(司馬遷的高祖父)、司馬無澤(司馬遷的曾祖父)都是管理經濟方麵事務的官吏。

按司馬遷自己的記述,司馬氏進入秦國後,卜居在少梁邑。這個少梁邑在什麼地方呢?據考證,少梁邑在今天的陝西省韓城市南麵,此地本是西周的梁國,春秋時(公元前641年)被秦國攻滅,改為少梁邑。秦惠文王時改名夏陽。少梁邑處於秦晉、秦魏爭雄的戰場區,多次經受戰爭的洗禮,使卜居此地的司馬家族能產生著名將領和善於經營的政治、經濟官員。司馬錯就是應運而生的一個非常人物,他對司馬遷的影響很大。為突出自己家族中的祖先所建立的功績,司馬遷在《張儀列傳》中,用十分生動具體的筆法記述了司馬錯的功業,包括司馬錯的“伐蜀論”,司馬錯用這篇言論難倒了大名遠揚的辯士張儀。

司馬錯為什麼主張討伐古蜀國呢?因為那時候,古蜀國正好和另一個蠻族小國苴(ju)國作戰。古蜀國在今四川省中西部,建都巴子城(今巴縣);苴國本是蜀國分出的一個小邦,處在今四川省、陝西省交界地區,建都葭萌(今四川省廣元縣西南)。兩國分別來向秦國告急。司馬錯認為,這是天賜秦國的大好機會,秦國應立即出兵幹預,將古蜀國兼並。

當時在秦國掌權的是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前311年在位),他代表秦國貴族利益,一掌政就將改革家商鞅處死,但他也有眼光,如任用司馬錯這樣的才能突出的官吏等。

秦惠文王對蜀國的事情感到為難,進退維穀,因為如果趁此良機出兵蜀國,一舉將其蕩平,當然是好事,但蜀國道路艱險狹窄,難以到達,而東麵的韓國可能乘機攻打秦國,秦國就會陷入兩麵作戰的局麵。如果先打敗韓國,再圖蜀國,又擔心韓國有魏國等諸侯國幫助,秦國攻韓很有可能以失敗告終,結果秦國東西兩邊都失手。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為了此事,秦王召集廷臣商議,司馬錯在眾多臣子中是最主張先討伐蜀國的,而張儀則力主先攻打韓國。於是秦王命令他們各自陳述自己的理由。

張儀說:“我們進攻韓國,所圖的是整個中原地區。應采取遠交近攻的戰略,事先派使者去魏、楚兩國,和這兩國交好。然後進軍韓國就沒有問題了。”

接著張儀講述了自己的作戰方案:出兵三川(今河南西北部,因黃河、伊河、洛河流經其地,故名),阻塞什穀隘口(在今河南鞏縣境內),擋住屯留道路(屯留是韓國的城邑名,在今山西省屯留縣境,屯留道路指屯留境內的太行山羊腸阪道),讓魏國出兵隔斷韓國的南陽地區(今河南省西南部一帶)和都城的聯絡,再勸說楚國出兵威脅韓國的都城,秦國軍隊就可一舉攻下韓國的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境)等心腹重鎮,這麼一來,韓國就被肢解了。如果秦國乘勝進軍,一直打到西周國、東周國的城郊(西周國是周考王分封的小國,都城在今河南洛陽西部,東周國是由西周國分裂出去的小國,都城在今河南鞏縣),聲討周王之罪,再分兵占領楚國、魏國的要地,迫使這兩個諸侯國屈膝講和。周王自己知道沒有力量能解救他了,一定會獻出九鼎寶器,秦國占有九鼎寶器,掌握了地圖和戶籍,挾製著天子去向天下發號施令,天下沒有誰敢不聽從。這可是統一天下的功業啊。

接著張儀又講述了古蜀國不值得打的道理:“蜀國是西方偏遠的國家、戎狄一類落後的民族。我們去攻打它,疲兵勞民不能夠揚名天下,奪取那塊土地不能夠獲得實際利益。我聽說爭名的人要到朝廷去,爭利的人要到市場去。現在的三川地區、周朝的京城好比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場,大王不到那裏去爭,反而要到戎狄一類落後地區去競爭,這離開帝王事業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