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規模的封禪主要有兩項:祭祀後土神和祭祀太一神。這個實習封禪的階段曆時四年,從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步驟包括先建立祭祀後土的祠堂和建造祭祀太一神的祭壇,然後武帝親臨祭祀,司馬談、寬舒等禮官、祠官在一旁協助侍候。
後土是什麼神?後土就是土地神,名叫句龍氏,土地賜給人類各種食品、燃料、磚瓦建材、金屬礦物、奇花異草、治病草藥。沒有土地,人就無法生存。成語說:“官出於民,民出於土。”華夏族自古以農耕為主,和土地的關係更密切,民眾對土地懷著極深厚的敬意,將之比作母親。
祭祀土地神不僅是帝王的事,民眾也自發地進行祭祀。從遠古起,華夏的先民就有祭土地神的風俗,稱之為社祭。民眾進行社祭最簡單的儀式是:堆一個祭壇,在祭壇上陳列少量沃土,作為土地神的象征,人們對其進行祭拜。社祭的風俗大概是從夏代開始的,因夏禹平治水土有功,而開創祭土地神的慣例。由於曆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社祭成為常規,每年都要舉行兩次,選擇立春和立秋後舉行,春天社祭的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秋天社祭則有感謝土地神的賞賜的意義。
司馬談發現,每一個朝代,其祭祀各有特色。他在《封禪書》中寫道:“周公輔佐成王之後,在南郊祭天時,用後稷來配享……後稷教人民種植莊稼有功,故建造‘稷祠’祭祀他,尊他為五穀之神。”
後稷是周朝的保護神和祖先。據傳說,炎帝後裔有邰氏的女兒薑嫄,有一天踩上一個大神的腳印,受到感應而懷孕,生下了周朝的始祖後稷。薑嫄覺得這樣生下的孩子十分不祥,便將孩子棄置於陋巷之中,讓過往的牛羊踩死他。可是,牛羊不但不踐踏這個小孩,反而庇護他。薑嫄又把他棄置於寒冰之上,有鳥兒用翅膀來遮護他。薑嫄又把他棄置於森林之中,恰巧有伐木工人將他救起送回。薑嫄認為這小孩有天神護佑,便把小孩養起來。給他取名為“棄”。
棄長大後,一心種植大豆和麻麥。到了青年時代,他已經成長為一位農業家了。堯帝任命他為農官,給他改名為後稷,還將古有邰國作為他的封地。古有邰國在今陝西武功縣附近。後稷在此開創事業,成為周朝的始祖。薑嫄養育後稷的地方,在今山西稷山縣和聞喜縣一帶,那兒有蛇虎澗、冰池等古跡,相傳是薑嫄棄後稷之處。
薑嫄生後稷的神話隱含土地生長五穀的意思,薑嫄是地母(土地神),後稷代表五穀(農業神)。
但周朝並沒有用後稷代替土地神後土,或將後土摒棄,他們將土地神後土和五穀之神後稷合在一起祭祀,合二為一,稱社稷之神。社稷神太重要了,後來社稷演變成了國家的代名詞,如孟子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國君死社稷”等。
祭祀是要流血的,又稱“血食”。原始野蠻社會殺人祭天,作戰前要殺人血祭戰神蚩尤的旗幟。但進入文明社會後,不再殺人祭祀了。宰殺的都是較大的動物。周朝的天子祭社稷時,要宰殺一頭牛,一頭羊,一頭豬,這樣的供品夠豐盛了,故稱為“太牢”;諸侯祭社稷時,要殺一頭羊,一頭豬,供品也較豐富,故稱為“少牢”。天子和諸侯的祭壇也各有嚴格的規定,天子可建平方五丈的祭壇,諸侯建的祭壇必須比天子小一半。不然就犯僭越之罪。《封禪書》說:春秋時魯國大夫季孫氏把持政權,不但建造大的祭壇,而且要去泰山祭祀,這種僭越身份的舉動,遭到孔子的譏笑。
前已說過,上古祭社稷時,神的象征不是後來佛教傳入後所用的有藝術性的塑像,而就是沃土。但天子和諸侯的祭壇上的沃土是不同的。天子的祭壇內盛著五種顏色的土壤:東麵盛青色土壤、南麵盛赤色土壤、西麵盛白色土壤、北麵盛黑色土壤、中央盛黃色土壤,這代表五個方位的土地;諸侯的祭壇上,隻能盛一種顏色的土壤,表示他隻有一個方位的土地。
後來,這五種土壤又代表五個方向的天帝,即五帝,指東麵的青帝太皞氏,南麵的赤帝炎帝神農氏,北麵的黑帝顓頊高陽氏,西麵的白帝少皞氏,中央的黃帝軒轅氏。祭祀這五個方麵的天帝的禮儀,可能起源於秦國。《封禪書》上就有幾處秦國祭祀五帝中的白帝和青帝的記錄,如:“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秦)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上麵引文中的“畤”字是秦國人的特造字,讀zhi,《說文》中有“天地五帝所基止,祭地也”,即因五帝之神止於此處,故稱畤。對這個字,《封禪書》上也解釋說:秦國人認為,“天神喜歡陰氣,祭祀天神一定要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他們的祭壇起名叫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