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秦始皇的獨特血統(1 / 2)

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向讀者透露了一個重大的秘密:秦始皇不是秦國皇族的親血脈,而是商人呂不韋的兒子。這是秦朝的重大機密在秦朝滅亡一個世紀後的解密。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秦莊襄王未登王位時,名字叫做子楚,他作為秦國的質子長期呆在趙國。有一天,看見呂不韋的小妾,很喜愛她,就娶了過來,作為自己的妻子,生下的兒子就是秦始皇。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於邯鄲,取名政,因生於趙國,故姓趙名政。趙政13歲時,莊襄王死去,趙政就被立為秦王,改名嬴政。”這裏說得含糊,沒有將秦始皇和商人呂不韋的父子關係完全點明。

《史記·呂不韋列傳》卻把這層關係和盤托出:

戰國時期,韓國陽翟(在今河南禹縣)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因為善於賤價買下,高價賣出,家資累積千金。

呂不韋真正稱得上曆史上最大的投機商,他由投機商業轉而投機政治,他立意要用金錢買一個國家,當時有七個諸侯大國:韓、趙、魏、燕、楚、齊、秦。呂不韋看上了秦國,認為這個國家最強大,前景最好。他心中盤算:要購買秦國,先得用錢收買它的一個王子。當時恰好有一個名叫子楚的秦國王子在趙國邯鄲做質子,而呂不韋本人也在邯鄲做生意,於是呂不韋用金錢引誘,使子楚接近自己,進一步使其聽從自己的支配。

呂不韋將子楚完全控製在手中後,又大量使用金錢,使子楚成為秦國的太子,即王位的繼承人。後來子楚終於上台當了秦王,他讓呂不韋做丞相,封為文信侯,呂不韋在洛陽的食邑有十萬戶。

事情如果僅僅這樣,呂不韋花了不少錢,也隻買了一個丞相當。但呂不韋和子楚的關係還有更深一層的秘密。子楚當初在邯鄲時,看上了呂不韋身邊的一個歌女,跟呂不韋要,呂不韋假裝發怒,但最後還是將這歌女送給了子楚,其實這是他設下的一個計謀,因為這時邯鄲歌女已經有了身孕,呂不韋也沒告訴子楚。也巧,這個孩子晚產,十二個月才生出來,子楚就認為是自己的孩子,取名嬴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子楚當了三年秦王,不明不白地死了,十三歲的嬴政陡然成了秦國的國君,呂不韋眼看著自己的兒子當了秦王,就自號仲父。他從此代嬴政處理國政,當上了實際的太上王。他用錢購買一個國家的計謀基本成功了。

但還沒有完全成功,這時呂不韋如果從自己的兒子手中奪取王位,自己當王,好像田氏代齊一樣,他的這個計謀才算完全成功。

然而呂不韋愛子之心太切,他讓嬴政繼續做秦王,自己甘願當兒子的臣僚,這就伏下了他日後覆亡的禍根。

原因在於那個現已成為太後的邯鄲歌女。她原是呂不韋的情人,呂不韋不願和她繼續勾搭,就找了一個名叫嫪毐的人做自己的替身,誰料到嫪毐和太後又生了兩個孩子。

於是一場宮廷政變發生了,呂不韋不想奪嬴政的王位,嫪毐卻想,他想趁嬴政行冠年禮之機殺他,讓自己的孩子登位,但嬴政已有防備,立即將嫪毐捕殺,同時將太後放逐。呂不韋和這事有牽連,也被迫自殺。這麼一來,呂不韋用錢買一個王國的計謀功虧一簣,落得身死名敗的下場。但後來統一了全國、成為秦始皇的嬴政是他的兒子,則很可能是事實。

以上是司馬遷記載的秦始皇“殺父逐母”的故事,看來,秦始皇也夠心狠手辣的,正是憑著這種心狠手辣、快刀斬亂麻的手腕,他才能在國內的政治鬥爭中奪得最高領導權;正因為他不是真正的王族之子,而是商人之後裔,才對周王室和六國諸侯沒有絲毫懷舊之情,在極短的時間內,將這些舊貴族的國家一股腦兒通通掃平。前幾代秦王本來也有力量一舉滅掉六國,非不能也,是不為也。這些老秦王仍然是舊格局的繼承者和維護者,沒有魄力創造一個嶄新的局麵。隻有秦始皇才有創新的魄力。從許多事件可知,秦始皇做事果斷堅決,麵對突如其來的危險,能沉著應付,一生遇到多次行刺事件,他都能安然無恙。在各方麵他都有超人的本領,他與那些退化守舊、軟弱無能、毫無作為的六國國王相比,真有天壤之別。隻有秦國才能統一天下,隻有秦始皇才能消滅腐朽的六國貴族。曆史賦予秦始皇這種偉大的責任,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將這種趨勢敘述得十分明白生動:“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