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十歲就能誦讀古文(1 / 2)

司馬遷從小就喜愛讀書寫字,這也是他最大的嗜好,別的小孩喜愛做一些普通的遊戲,如捉迷藏,投壺等,他卻纏著大人,要他們講說曆史故事,他聽完故事後,還善於給古人排座次,分類別,如把帝王和後妃排成一類,然後分出高下,再把將相們排成一行,從中分出強弱等級。小小年紀,已經憑借直覺,會評論曆史人物了。

他讀書的能力非常人可比,達到了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程度,親戚們都稱讚說:“司馬家出了一個神童。”他父親聽了,當然高興,但也有幾分擔憂,自古天才往往結局不佳,或短命(如賈誼),或被害(如韓非),或大紅大紫一陣,卻下場很慘(如李斯),所以父親希望兒子還是愚魯點好。

但司馬遷絕不是愚魯的孩子,他年方十歲,就能誦讀古文書了。但司馬遷時代的古文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古文大不相同,當時的古文指的是一種先秦古文字,稱做籀書,又稱大篆,十分不規則,極難辨認,同時也指用蝌蚪似的籀書,即大篆書寫的先秦典籍,如《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儒家典籍,還有《左傳》《國語》《五帝德》《帝係姓》等曆史讀物。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我們今天說的“今文”指白話文。而司馬遷時代的“今文”指一種容易認識的字體,稱為小篆或隸書,當然也指用小篆或隸書書寫的書籍。

司馬遷八歲入學,開始讀的都是今文寫的書,司馬遷一看就會,因為他三四歲的時候,在家中已經在父親的指導下,認識這些字了。在家塾中,他很快就無書可讀了,因為所有的書他都讀完了,並且能夠背誦。塾師隻好提前給他上古文課,這些古文課程,本來是某些高材生,將來有做官希望的才學習的,並且要達到一定年齡階段才學,可司馬遷一入私塾就讀古文,到十歲時,已能流利地誦讀古文,於是,人們都說高門裏出了個天才兒童。

不過,當時的古文,也有難易程度之分。有些古文書,特別難讀。如漢武帝時代,在孔子宅發現一批古書,包括《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其中的《古文尚書》,內容深奧,文字古老,連一些《今文尚書》專家都望而卻步,隻有孔子的後人、大學者孔安國才能讀懂。由此看來,包括司馬遷在內的當時的高智商少年兒童所讀的古文,還不是孔子宅發現的《古文尚書》,而是用大篆寫的《左傳》《國語》《係本》等通俗曆史書。秦國改革文字,用隸書書寫,方便得多,但戰國時代六國的書籍照舊用大篆書寫。在漢朝時,凡是用大篆書寫的六國書籍都稱古文書,包括司馬遷讀的《左傳》《國語》《係本》等通俗曆史書。

當時學習古文,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即書寫古文階段和誦讀古文階段。第一階段要求認識並能寫出九千個以上的大篆文字,才算達標,而且每個字要掌握六種不同的書寫法。司馬遷具有識字的天賦,觸類旁通,隻要認識一個古文字,其他的六種書寫法他都可以憑想象推斷出來,他的這種領悟力令塾師和家長們驚訝不已。

司馬遷進入學習古文的第二階段時進步更加神速,這個階段的學習要求誦習、閱讀甚至背誦古文書籍。司馬遷過目不忘的本領又發揮了作用,不但大篆書寫的《左傳》《國語》《係本》等書他幾乎能從頭至尾閱讀和背誦,後來連深奧的《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也能當眾背誦好多段。司馬遷之所以能迅速通過“誦讀古文”和“書寫古文”兩個階段,既有其非凡的天賦,也和他優越的家學淵源分不開,一般農家孩童隻能看著驚羨,卻無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