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董仲舒講春秋大義(1 / 3)

司馬遷的另一個老師董仲舒,是廣川縣(今河北棗強縣東)人,乃西漢今文經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但董仲舒不怎麼研究《尚書》,他一心撲向《公羊》《春秋》等古籍。從狹義來說,董仲舒隻是“公羊學派”的領袖,但從廣義來說,他的影響改變了整個今文經學。首先,他把陰陽五行作為經學的核心,將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學說都納入儒學一家,同時主張社會要更新、政治要改革。在他的引領和推動下,今文經學家對經書可以依政治需要而隨意解釋,以適應大漢帝國的政治需要,這麼一來,今文經學就成為了西漢時的官方禦用哲學。

景帝時,董仲舒已被看成是今文經學的代表,被選為博士。漢武帝登基後,於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革新政治,下令全國選拔賢良之士,優秀者可錄用做官(這項改革措施前已述及),董仲舒再次中選。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親自考察他的學問,他一一答複漢武帝的提問。

他向武帝呈上對策三篇,史家稱其為《天人三策》,他在《三策》中提出自己的哲學體係,即天人合一學說,這種學說的目的是要構建天地萬物歸於一元的統一世界,因而很適合漢朝的大一統政治,為漢武帝所采納。

董仲舒的思想也有進步的成分,如其中的天人感應說,目的是要限製君權。董仲舒也提倡仁政,主張薄賦斂,讓耕者有其田;又提出興學校,讓賢人從政,宣揚行善者得眾。

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倫理學說,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仁、義、禮、智、信”五項經常要遵循的道德準則,對後世影響很大,甚至成了維係兩千年中國封建皇權社會的準繩。

當時,董仲舒的威望很高,被尊為群儒之首。他從公元前140年起就開始做官,曆任江都相、中大夫和膠西相等職。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朝廷興立太學,設立公羊春秋學,這是一門專門研究古籍《公羊》《春秋》等的學科,董仲舒的學說成了該學科的典範教義。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董仲舒辭掉官職回家,潛心於學問之中。據說三年之內,他強製自己的眼睛不離開書本,連窗外的花園也不偷看一眼,其治學的精誠一貫達到無人可比的程度。

司馬遷出外遊曆之前,就仰慕董仲舒的大名,可能也和這位大儒見過麵,聆聽過他的教誨。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馬遷二十歲時,出外壯遊,按照父親和老師們的指示,采集各地的舊聞軼事,以便寫作曆史。他遊曆歸來時,大約是公元前124年,也就是他二十二歲時。之後不久,就逢上董仲舒居家茂陵的時候,這樣司馬遷就可以正式拜董仲舒為師,常常向其求教了。這段時間,估算起來,正是司馬遷二十五到二十九歲之時(公元前121年—前117年)。

司馬遷主要是向董仲舒學習《春秋》和《公羊傳》兩書。

《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上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曆史。其寫作特點是所謂“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但全書隻有一萬七千字,過於簡略。後世學者為了豐富曆史細節,還原曆史真實,對《春秋》這部經典加了許多引申和解釋,稱之為“傳”。到了漢代,為《春秋》作的傳已有五種之多,它們是《左氏傳》三十卷,《公羊傳》《榖梁傳》《夾氏傳》和《鄒氏傳》各十一卷。漢代時,董仲舒是對《春秋》這部經典最精通的一個人,而在解釋這部經典的各種“傳”中,董仲舒最擅長、最精通的是《公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