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江畔搜尋詩人軼事(1 / 3)

司馬遷憑吊了帝舜後,從零陵郡坐船循湘江而下,船經過衡山時,他上岸參拜了火神祝融的廟宇。然後他到了長沙的羅縣,憑吊在汨羅江投水自盡的屈原,此地是汨水和羅水合流之處。

他坐在船上,欣賞兩岸的景色,想起了《楚辭》中屈原的詩句,他仿佛是與屈原一道同行。他舍舟登岸,買了一身楚人的衣服,身懷寶劍,在鄉間小路上獨行,不禁朗誦起屈原的詩句來:“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他後來寫了一篇《屈原賈生列傳》,文中寫道:我曾經讀屈原的詩句,因受感動而悲傷。後來我到長沙時,親眼看到了屈原自沉的汨羅江,我就更加痛苦而垂涕,真想和這個人會麵!

這篇列傳將兩個相隔一百四五十年的人——屈原和賈誼合並在一起寫,自有其寓意,因兩個人的才情氣質和遭遇有相似之處,司馬遷本人也將此二人當成自己的隔代知音。真是“悵望千秋一灑淚,相思百代不同時”。在屈原和賈誼的傳記的交接處,司馬遷寫道:“屈原投江後一百多年,漢朝的賈誼任長沙王太傅,渡湘江時,特地寫祭文投入江水,以吊唁屈原。”而司馬遷經過此地時,則同時吊唁屈原和賈誼。

屈原,名平,大約生於公元前343年,他是南方楚國的貴族,又是偉大的詩人,富有浪漫氣息,有《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篇留傳至今,他二十五六歲時,就得到楚懷王重用,遇到國家大事,懷王都谘詢他的意見。任命他為三閭大夫,授予迎接賓客和應對諸侯的大權。

當時距離秦國統一天下隻有五六十年了,秦、楚、齊並稱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國,國家間風行張儀的連橫說(勸說關東各國親近和依附強大的秦國)和蘇秦的合縱說(動員六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的侵略)。在楚國內部,有兩大政治勢力:親秦派和親齊派。前一派附和張儀的遊說,希望得到強秦的庇護,後一派主張楚國應結交齊國和其他諸侯,聯合抗秦。屈原作為文化人,仰慕齊魯的文明和聖賢,自然是親齊派,他視武力強大的秦國為虎狼之國。但由於秦國勢力強大,楚國的親秦派漸漸占了上風,屈原堅持反秦的立場,被懷王疏遠直到被罷官。

楚懷王其實是個昏君,秦國的間諜張儀欺騙他說,隻要楚國和齊國斷交,秦國就送六百裏地給楚國。楚懷王信以為真,馬上與齊國斷交,然後派使臣去秦國索取六百裏地。張儀竟然不認賬,說:“我張儀與楚王的約定是秦國獻六裏地給楚國,從沒有說過獻六百裏地。”秦國背信,秦、楚關係又緊張起來,屈原再度被起用,奉命出使齊國,此時他大約三十二歲。

但親秦派並沒有就此罷手,他們促成秦、楚兩國王室結成兒女親家,並且秦昭王邀請親家楚懷王到秦國去作客。屈原知道這消息,立即向楚懷王痛諫:“秦國是一個虎狼之國,千萬不能去!不然有去無回。”懷王大怒,將屈原放逐到漢水以北的偏僻地方,自己則帶著一個大使團奔向秦國,結果被軟禁在秦,直至病死。屈原在放逐地聽到懷王死於秦國而歸葬的消息,這時他約四十五歲。

楚懷王死於秦國,使得秦、楚絕交,屈原又有機會回朝任職了,可是不到三年,親秦派又控製了朝廷,懷王的後代頃襄王又與秦國結盟,屈原再一次遭到放逐。

司馬遷在汨羅江畔搜尋到一則有關屈原的口述曆史資料:一夥漁人告訴他,他們的祖輩中的一位曾親眼見到屈原的死亡經過。那是屈原最後一次遭放逐的七八年之後,一天,漁夫的高祖遇見一個已近六旬的人,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披著頭發,嘴裏還在吟詩呢!漁夫的高祖認出他是三閭大夫屈原,便問道:“三閭大夫,你為何落到如此模樣?”屈原說了許多令周圍的漁夫們都不懂的話,最後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隨即抱著一塊大石頭沉入江底。漁夫們想救他也來不及。隻在他遺留在岸邊的包袱裏尋到一篇寫在帛上的詩賦,拿給有學問的人看,才知道這是他的絕筆:《懷沙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