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治水過程真實複原(1 / 3)

大禹的時代是公元前2140年左右,司馬遷的《史記》大約是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前後完成的。其間相隔兩千零五十年,而我們今天離司馬遷的時代也有這麼久。司馬遷當時推想大禹時代的事跡,正如我們今天推想司馬遷時代的情況一般。相當古遠,隻能憑想象。當時對兩千年前的大禹治水已經產生了許多神話傳說,但司馬遷摒棄了這些神話,隻保留了其合理的部分,他以《尚書》的《禹貢》為藍本,在《史記》的《河渠書》和《夏本紀》中記錄了大禹治水的事跡。

司馬遷在《河渠書》的開頭就簡述大禹治水的事跡。《書經·夏書》說:

禹平治洪水十三年,經過家門都沒進去。陸上乘車,水上乘船,泥上乘橇,走山路乘山橋。他治水後劃天下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他順著山勢疏浚河川,因土地的肥瘠來決定貢賦。開通九州的道路,給九州的湖泊修築堤防,不讓其泛濫,測量九州的山勢。考慮到黃河泛濫成災,損害中國最厲害,於是大禹便以治理黃河為當務之急。從今天青海省的大積石山開始引導黃河,經過龍門山(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及陝西韓城縣東北),南到華山之北,折而東下砥柱山(在今河南三門峽市黃河之中),直至孟津(古黃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雒汭(古地區名,又名洛口,指洛河入古黃河處,在今河南鞏縣境內),到達大邳山(在今河南浚縣東南)。禹以為黃河的發源地很高,水勢湍急強烈,平地很難通行,多次泛濫,於是在大邳山一帶分黃河為兩支,以泄水勢。接著又向北把黃河引到高地上,經過降水(即絳水,是濁漳水的上遊,源出今山西屯留,東流入漳水),到大陸澤(古澤名,又名巨鹿澤,在今河北隆堯、巨鹿、任縣之間,今已淤積成平地)。為了減殺水勢,大禹把黃河分為九河(九河是黃河下遊許多支派的總稱,但據《爾雅·釋水》說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絮、鉤盤、鬲津九條河),最後又彙合在一起,名為逆河,流入渤海。九州的大川既已疏通,九州的水澤已築好堤防,於是中國得到安寧,大禹的功績一直延續到夏、商、周三代。

司馬遷在《夏本紀》中詳細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

禹治水先從冀州(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兩省的大部,河南省北部,遼寧省西部)開始。而在冀州的治洪、征賦等工作,是從壺口山(在今山西省吉縣西南)開始的,其次就是治理梁山(在今陝西省韓城縣東南)和岐山(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再其次是治理好太原(今太原地區的大片高原)這一帶地方,接著便施工到嶽山(今山西省的太嶽山)的南麵來。經過施工,在覃懷(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這一帶,收到了好的功績以後,接下來便施工到橫流的漳水這個區域。冀州的土壤,色白柔細。所繳納的賦稅,在九州中是第—位,如遇歉收年,也居第二位,而田地的等級在九州中屬於第五等。常水(案:本為恒水,回避漢文帝諱故改為常水,源出恒山,在今河北曲陽西北)、衛水(源出今河北省靈壽縣,東入罅沱河)既已順從由黃河入海,大陸澤一帶就可以耕作了。居住在東北的鳥夷人進貢皮衣,冀州東北部的貢賦,都是從渤海中來,繞過右邊的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位於渤海西岸),進入黃河。(案:此段末一句《史記》作“入於海”,然考諸《尚書·禹貢》,海,當為“河”字之誤。)

在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東流入海,古代為四瀆之一,現在下遊已為黃河所奪)和黃河中間的這一帶地方,就是兗州(在今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北省南部,地域很小):在這一地區中,黃河下遊的九條支流(據《爾雅·釋水》說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絮、鉤盤、鬲津九條河)已經疏通,雷夏澤(在今山東省荷澤縣東北)也已經彙聚成湖泊了。雍、沮二水,一同流入該湖泊,適宜於種桑的土地,也都已養了蠶;於是人民都從丘陵上搬下來,居住在平地上。這地方的土地,顏色發黑而肥美,所以草長得很茂盛,而樹木的株幹,也長得很長。田地屬於第六等,賦稅居於第九位。大禹辛苦經營了十三年的漫長時間,才使得這一州的經濟情況和其他的州相同。這一州所進的貢是漆、絲,以及用筐子盛著的有花紋的錦繡,用船載著,由濟水入漯水(故道在今河南省範縣、山東省莘縣、聊城、茌平,經禹城流入徒駭河),再轉入黃河。

從東海到泰山這一帶地區是青州(在今山東省東部):堣夷(地名,在今遼寧省境內)已經治理完畢,濰水(源出今山東省莒縣,東北流至昌邑縣入渤海)、淄水(源出今山東省萊蕪縣往東北流入小清河出渤海)這兩條河接著也疏通了。這裏的土地,顏色發白而肥美,不僅在海邊上有廣大可煮鹽的鹹地,就是這裏的田地,也一樣可煮鹽。(案:《史記》此段有“厥田斥鹵”句,王念孫《讀書雜誌》已證其為後人所加,今為保持其原來字句,故譯文如上。)田地屬於第三等,賦稅為第四位。這一州所進的貢是鹽、細葛布,以及各種海產,另外還有泰山穀中所出的絲、麻、鉛、鬆,以及奇形怪狀的石頭,萊夷(萊,地名,在今山東省黃縣,萊夷是當時的一個少數民族)從事放牧,用牧產作貢品,還有用竹筐裝著的山桑蠶所吐的絲。貢品用船載著,在汶水(源出今山東省萊蕪縣)上船,通往濟水。再轉入黃河至冀州。

東邊到海,北邊到泰山,南邊到淮水,這一帶地區是徐州(包括今山東省南部、江蘇省和安徽省的北部):淮水、沂水(源出山東省沂水縣,經江蘇邳縣入泗水)既已修治,蒙山(在今山東省中部蒙陰縣南)、羽山(在今山東省郯城縣東北,即舜流放鯀的地方)開發後也可以種植莊稼了,大野澤(即钜野澤,在今山東省钜野縣北)已經聚滿了水,東原(在今山東省東平縣、泰安縣附近)一帶獲得了安定和繁榮。這裏的土地,顏色發紅,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相互包裹著長得非常茂盛。這裏的田地屬於第二等,賦稅則居第五位。所進的貢品是五色土和羽山山穀所產的雉,嶧山(又名鄒嶧山,在今山東省鄒縣東南)南麵所產的獨生桐木,泗水(源出山東省泗水縣,西流經曲阜,南至濟寧入運河,又經鄒、滕入江蘇境,經宿遷、泗陽,至淮陰流入淮河)邊露在土麵上可以製磬的石頭,淮水下遊所產的蚌珠及美味的魚,以及這裏用筐子盛著進貢的黑綢和柔細的白綢,用船載著,由淮水,入泗水,轉入荷水。荷水即荷澤,故址在今山東定陶縣東北。再轉入濟水,通於黃河而達冀州。

北到淮水,東南到海,這一帶地區是揚州(包括今江蘇省長江南北地區、浙江省北部、江西省和安徽省的東部):彭蠡(今江西鄱陽湖的古名)既已聚水成了大澤,於是就成了大雁冬天居住的地方。三條江水(案:三江尚無定說,也許是眾多水道的總稱,請參《史記索隱》)既已被疏通流入海中,因此震澤(今江蘇太湖古名)地區也就安定了。地上也已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竹子,這裏的草長而美,這裏的樹木,都是高聳的,這裏的土質濕潤,田地屬於第九等,賦稅居第七位,逢上豐年可居第六位。進貢的是三色銅、美麗的玉石、大小竹子、象牙、獸皮、鳥羽以及旄牛尾巴。海島中的夷人,他們的衣服,都是用草編織的。這裏用筐子盛著進貢的,是用美麗的小貝連綴成的巾,包裝起來進貢的是橘子和柚子。這些貢品,都是沿著長江、大海進入淮水、泗水的。再輾轉運抵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