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趙氏孤兒影射韓信(1 / 3)

韓信在鍾室裏遭呂後處死的時候,他的親屬同時被夷三族。韓信府中有兩個門客,藏匿著他三歲的兒子,想為他保存一個後代。他們知道蕭何是韓信的知心朋友,這次被呂後劫持,參與了殺害韓信的陰謀,實乃萬不得已。如果在保全韓信後代這件事上求他幫助,也許能有一線希望。於是,二門客前往拜見蕭何,將韓信被冤殺,並誅三族,沒有留下後代的事向蕭何提起。蕭何仰天長歎:“冤哉冤哉。”同時淚如雨下。門客見其顯露出真誠的內心世界,便大膽以實情相告。蕭何聽後大驚,說道:

“你們如果真想將韓信的兒子安全藏匿起來,就不能讓他留在此地。應該緊急帶著此兒逃往南越國,請求該國國王趙佗庇護。趙佗原本趙國王族後裔,在嶺南獨立稱王,承認漢朝為宗主國,但其內政漢朝不能插手幹涉,隻有他才有能力保護好此孤兒。”

說畢,蕭何親筆寫密信一封給南越王,以漢朝丞相的名義,請求南越王保護此孤兒。隨即將此密信交付二門客。門客十分感動,千恩萬謝,將信藏好,立即帶著韓信的孤兒,啟程前往南越國。到達後,立即以漢丞相特使的身份覲見南越王,趙佗見到蕭何的親筆信,他本來和蕭何有國事來往,就不負所托,將淮陰侯的兒子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收養。孩子長大後,南越王在海濱劃了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封給他,並賜他姓韋,因“韋”是“韓”字的一半,既沒有離開韓姓的根,又使漢廷沒理由追查。後來,韋姓繁衍昌盛,成為廣東南海地區的富豪大族。對於此事的來龍去脈,司馬遷多次聽到過,並找到了實證。但他是漢朝的臣子,不便將此事在《史記》中明白地寫出來,隻好采取隱喻手法,在敘述春秋時晉國大夫趙氏家族與晉國君主的矛盾衝突時,添加一段趙氏孤兒的故事。表麵上是講述較遠的春秋時代晉國六卿之一的趙氏家族的孤兒的傳奇,實際上說的是本朝韓信的孤兒的秘史。

當然,趙氏孤兒故事並非漢朝人憑空捏造,也是有所依據的。源於趙氏家族操縱晉國政治的曲折曆史。本書在第二章第三節中說到,公元前620年,晉襄公(晉文公的長子)死了,在晉國,掌權的大夫趙盾可以決定立誰為新君,他違背原來的各位大夫立公子雍(晉文公的次子)為君的決定,改立太子夷皋(晉文公的長孫,襄公之子)為君,是為晉靈公(公元前620年—前607年在位)。這段史實見於《左傳·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

但晉靈公長大了後,做事不合為君之道:加重稅收,將搜刮來的錢用於彩畫宮廷的牆壁,從高台上用彈丸擊打行人,而以觀看人們躲避彈丸的情景來取樂。有一次,廚子燒煮熊掌不熟,靈公殺死他,放在畚箕裏,讓女人用頭頂著走過朝廷。趙盾和別的大夫看見死人的手,問起殺人的緣故,感到吃驚和憂慮,於是向晉靈公進諫。晉靈公口頭承認錯誤,但行動上依然故我,不改正。趙盾屢次進諫,靈公不聽。趙盾是群臣之首,如果趙盾的話靈公都聽不進去,那麼就沒有人敢勸諫了。

靈公素來畏懼趙盾這位權臣,趙盾的權力太大了,他被後世尊稱為趙宣子(諡號為宣孟),每次對外作戰,他都擔任總指揮,如公元前618年,趙盾獨自率領晉軍和諸侯軍聯合救援鄭國;公元前615年,秦康公發兵攻打晉國,晉軍出發抵禦秦軍,趙盾率領中軍,但其他晉軍將領都唯他馬首是瞻,隻有他說的話算數,他曾力阻趙穿追擊秦軍,免中秦國的誘敵深入之計。趙盾還可以代表國君和諸侯會盟,如前620年,趙盾和齊、宋、衛、陳、鄭、許、曹等國諸侯在扈地結盟;又如公元前613年,趙盾和諸侯在新城會盟,並帶領諸侯聯軍送邾國的公子回國。現在晉靈公長大了,他想從趙盾手中奪回權力,便於公元前607年,他暗地裏派一名刺客去刺殺趙盾。晉靈公派遣凶手殺死大臣是有先例的,如公元前618年,晉靈公就派遣凶手殺死了大臣先克。

一天清早,這刺客潛入趙盾家,伺機下手,見趙盾的臥室是敞開的,趙盾已經穿上了朝服,準備上朝,但因時候還早,所以坐在那兒打瞌睡。刺客見狀,深受感動,他歎息道:“這真是一位忠於職守、眾望所歸的大夫啊,刺殺這個受民眾擁戴的大夫是有罪的,但違背君主的命令,也同樣有罪,會被追究的,怎麼辦呢?幹脆死了吧!”於是,這刺客就在一棵樹上撞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