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遊曆東南回京城後,跟著古文大師孔安國學習六經,很可能正是由於孔安國的推薦,他才成了漢朝政府的博士弟子員。又經過反複的經書考試,終於被任命為郎中。其時間大概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9年),正值司馬遷二十八歲時。
上文提到,從武帝起,漢朝取消了其他各家的博士,隻留下儒家的專攻五經的博士。從公元前124年起,又為博士設置弟子員,也就是替他們招收研究生。這些弟子員可以免除徭役,生活費用由政府供應。弟子員的名額長年維持五十名,一年舉行一次經學會考,成績優等、精通五經的一經以上的就可以分派官職。
司馬遷就是憑借這套新的選拔官員的辦法,由博士弟子員經過考試成為郎中的。
那麼郎中是什麼官呢?
我們先從漢朝政治製度的特色說起。秦、漢是中國從春秋戰國以前的周朝封建製度,進入中央集權帝國組織的時代。漢朝初年的製度,大多還保有西周封建時代餘留的殘影響,而西周封建時代,封地是封建領主所有,百姓也是封建領主所有,封地中的政治就是封建領主個人的家務,他底下的官吏其實就是他的家臣、門客。這個習慣遺留到漢初,使漢初的天子王室與統治天下的朝政間的界限並不清楚。當時有一種叫做“郎”的官職,屬於皇帝左右的侍衛集團,好似天子個人的家臣、門客。而郎中是“郎”這一類官職中的一種。
什麼人可以成為“郎”?
早先,“郎”的來源有下麵幾種:一、漢朝官吏的等級,是以所領俸米多少來分,俸米的單位叫“石”,最高的是三公,屬“萬石”階級,其下有二千石、千石、百石等。按照規定,凡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就可以把兒子或兄弟選送為“郎”,例如蘇武就是。二、家財五百萬以上的,可以為“郎”,例如司馬相如就是。三、具有特殊技能的,例如駕車駕得好的,可以為“郎”。但如果按這三種途徑,司馬遷都無緣入選,他是在博士設置弟子員這個新辦法公布後,通過考試,因成績優秀才入選為“郎”的。
“郎”在當時官吏的組織係統中占據什麼位置呢?
漢朝立國後,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三公九卿製。三公是丞相、禦史大夫、太尉。三公共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助皇帝處理朝政,參與朝廷的行政決策,並且負責具體執行。三公也有分工:丞相是百官之首,太尉掌管軍事,禦史大夫負責監察公卿大夫。而九卿則為:太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以及少府。其中廷尉管理刑獄司法,大鴻臚管理外國事務,大司農管理國家財物,三者都算是全國行政性質。其餘的,太常管理宗廟禮樂及醫藥等,衛尉管理宮廷侍衛,太仆管理皇帝出門的車馬,宗正管理皇族事務,少府管理山海池澤的稅收(這些稅歸皇帝私人所有),再加上郎中令也管理侍衛,這六種都是宮廷服務性質,等於皇帝的家臣。而“郎”就劃歸郎中令管理,是郎中令的屬官。
“郎”在宮廷中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