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廣利從大宛班師回國時,我們講述的這出悲劇中的另一主角李陵開始登場。
我們前麵已經說過,李陵是李廣長子李當戶的遺腹子,也就是被霍去病冷箭射死的李敢的侄兒、李廣的孫子。他生於公元前134年,比司馬遷小十一歲,而司馬遷則比武帝小十一歲。李陵曾經任侍中,經常在皇帝左右辦事。他善於騎射,愛護士卒,武帝曾命他率領八百騎,深入匈奴境內二千餘裏。他帶回了不少沿途的地形資料。武帝因此封他為“騎都尉”,讓他帶五千士兵,駐紮在酒泉、張掖的前線,訓練士卒,防匈奴南下。
在李廣利帶領的出征大宛的大軍出發幾個月後,漢武帝放心不下,又命李陵率兵隨後去支援。李陵遵命,行軍到邊塞,忽然得到武帝賜書,說李廣利已經取勝,正在回國的途中,他就隻好率五百輕騎從敦煌出發,到沙磧去迎接大軍,李廣利的大軍回長安後,李陵帶著一支軍隊,繼續留屯張掖。
大宛攻破後,西域各國都畏懼漢朝,紛紛派使者朝見武帝。武帝決定騰出手來,對付匈奴。這年(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正好匈奴呴犁湖單於(公元前102—前101年在位)死去,新單於且鞮侯(公元前101—前96年在位)初立,年少氣盛,竟扣留漢朝使者蘇武等,漢朝和匈奴的外交和解因此破裂,武帝大怒。
兩年後,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命李廣利以三萬騎出酒泉攻擊匈奴右賢王。匈奴的右賢王管理的地區是匈奴王國的西部,正好麵對漢朝的酒泉、敦煌地區。
與此同時,漢武帝召回駐在張掖的李陵,命令他負責征匈奴大軍的輜重,這等於是後勤支援的任務。但李陵很不服氣,他是名將的後代,作戰應該獨當一麵,怎能甘心屈居人下,為這位庸將作後勤工作?
於是,他在武帝麵前叩頭請求,說他所練的兵,都是來自荊楚的勇士,力能扼虎,射必命中,希望能自成一隊,獨自作戰立功。他自請的任務就是要出奇兵去攻擊匈奴的核心地區——單於王庭駐地。
武帝之後,便存心讓他去作犧牲的誘餌,吸引匈奴主力,以保證李廣利的大軍出擊成功。
於是,武帝說:“你願意單獨作戰,很好!隻是我出兵太多,恐怕分不出騎兵給你!”
當時與匈奴作戰,非得以騎兵出擊,才能穩操勝券。
李陵聽了武帝的話,以為武帝信任他,為了不使武帝為難,就勇敢地表態說:“用不著騎兵,臣願意以少擊眾,隻要步兵五千,每人攜帶硬弓強弩,就可以直搗單於的王庭!”
武帝立即答應了他。同時命令路博德帶兵於中途負責接應李陵,可是路博德曾經獲得“伏波將軍”的榮譽稱號,於十二年前(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削平南越,立了大功,這名老將怎麼會願意為李陵這樣的後輩接應?
路博德既然不願意做李陵的後援,就上書武帝,說眼下是秋天,正值匈奴馬肥兵壯的時候,不適宜開戰,不如等到來春,由他和李陵從酒泉、張掖各帶五千騎兵,合擊匈奴的東西浚稽山(在今蒙古國北部烏蘭巴托之西,鄂爾渾河與圖拉河之間,當時匈奴單於帶領一批人,分居東西兩山),到時必定可以大勝。
多疑的武帝一看路博德的奏疏,就非常生氣,他懷疑這本奏疏一定是李陵受命後,又動搖反悔了,才要路博德寫的。於是將這奏疏擱置一邊,不予采納。
恰好此時被匈奴俘虜的漢將趙破奴逃回來了,他帶回情報說:匈奴正準備入侵西河(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陝西省之間,鄂爾多斯高原西為朔方郡,東即為西河郡,因在黃河西而得名),於是漢武帝就命令路博德立刻帶兵去西河守住交通要道,而命李陵九月間動身,從居延(今寧夏北部居延海附近)出發,到東浚稽山去觀察敵情,如果沒有發現敵人,就帶兵回受降城讓兵士休息。
受降城築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居延之北的蒙古國境內。
就在武帝誤會而意氣用事之命令下,李陵率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隊伍向北行三十天,到浚稽山紮營,李陵把所經過的山川地形繪製成圖,並派部下陳步樂先回京城向武帝報告。陳步樂在武帝麵前述說李陵很得人心。兵士都願為他效死命。武帝非常高興,陳步樂因而被拜為郎。
可是不久,李陵的部隊和且鞮侯單於相遇,單於軍隊大約三萬人,是李陵的六倍,而且是騎兵。他們居高臨下,在兩山之間以大車為掩護,把李陵包圍起來。李陵見狀,立刻集合部隊,在營外擺出陣勢,命持戟盾的站在前排,持弓弩的站在後排。匈奴軍看漢軍人數不多,想以大吃小,都離開掩蔽物向李陵陣前衝來。李陵鳴鼓,隻見滿天箭雨射向匈奴,匈奴士兵應聲而倒,士氣大跌,後麵的紛紛退回山上。李陵窮追不舍,又殺了數千人。且鞮侯單於大驚,又調來八萬多騎加入戰鬥。李陵一看情勢不妙,開始邊戰鬥邊向南退卻。後來退到一處山穀中。
經過幾天連續的戰鬥,中箭受傷的士兵越來越多,李陵隻好讓受三處傷的坐車子,兩處傷的扶著車子走,一處傷的仍然持兵器作戰。有一天,李陵發現有些士兵懈怠起來,戰鬥力下降了許多。李陵鼓舞軍隊士氣,第二天一戰又殺掉了三千多匈奴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