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使者攜帶黃金及金馬,到大宛換取汗血馬。大宛不肯交換,漢使因惱怒,口出妄言,結果遭到大宛殺害,財物也被搶奪一空。漢武帝聞訊,派他寵幸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率兵進攻大宛,前後曆時四年,發兵十餘萬人,大宛軍隊被圍困城中。最後,大宛貴人殺死國王,獻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的馬三千匹,漢軍才罷兵回師。
這次戰爭被稱為奪馬之戰,其戰況頗有周折,再詳細述說如下:
太初元年的時候,由於多年征伐不已,漢朝的財力和民力已經大大超支,國庫空虛,由於征調頻繁,東方民眾開始反抗官府。但正如後來杜甫的詩中所寫的:“邊庭流血似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好大喜功的漢武帝仍想發動對外戰爭,開疆拓土。
武帝聽說大宛(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之間的費爾幹納盆地,王都在貴山城)盛產駿馬,派了一批人帶了黃金,去向大宛索購馬匹。大宛的國王仗持著漢朝和大宛的距離遙遠,一口回絕,並且把使者殺了。
武帝決定向大宛宣戰,但這時朝中無將,李廣早已自殺,霍去病也死了十多年,衛青也死了。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能擔負起遠征西域的重任。最後武帝挑中了李廣利。李廣利和衛青一樣,是靠裙帶關係提升的,但他的個人才能卻遠遠不能和衛青相比。李廣利的妹妹,能歌善舞,被選進宮,封為李夫人,武帝對她非常寵愛。李夫人的弟弟李延年是個音樂家,後來也進宮,成為武帝的寵臣。因此李廣利也得到了皇上的重視。
武帝早就想給李廣利封侯,但高祖劉邦立下了“沒有偉大的戰功,不可以封侯”的規矩,所以這次武帝硬把李廣利捧出來“登台拜將”,領兵作戰,希望李廣利能借著優勢兵力,輕鬆地立下戰功,順理成章地封侯。由於大宛的好馬都集中在貳師城,武帝就封他為“貳師將軍”,去大宛搶馬。武帝也明白李廣利能力有限,所以盡量多派兵將隨他出征。這一年,李廣利率領著好幾萬兵卒出發了。
李廣利不善於率領軍隊。由於軍紀不嚴,得不到沿途經過的小國的支持,那些小國都不肯送糧食給他們。他的軍隊惟有靠劫奪來的糧食才能生存。因此一路上戰爭不斷,打打停停,到達大宛東邊的鬱成鎮時,隻剩下幾千人,又餓又累,連一個小小的鬱成鎮都攻打不下,兵力太單薄了,隻好暫時退到敦煌休整。回到敦煌時,這支軍隊隻剩下十分之一的人馬。
李廣利派人上書皇帝,說路途太遠,缺糧食,人又少,請求休兵。武帝聽了,氣得暴跳如雷,派使者到玉門(在今敦煌和酒泉之間)把關,把李廣利那批正想回京的散兵攔住。
使者說:“皇上要你們駐紮在敦煌,要是有人再敢往後退,立刻斬首!”
這就是唐詩中描述的境況:“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
第二年(太初二年)秋天,武帝為了讓李廣利立功邊陲,又發給他六萬兵卒,十萬頭牛,三萬匹馬,驢、駱駝等也以萬計,所需裝備一應俱全。又征發天下有罪的官員、亡命的、商人等來入伍或協助運糧,弄得天下騷動。這還不夠,為了使李廣利的出征沒有後顧之憂,又調集了十八萬人到酒泉,作為後衛。
李廣利又率領大軍,殺向大宛。這次行動花了兩年時間,直到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才結束。
李廣利憑著兵多,打敗了大宛國,終於“凱旋”回京。他帶回來的戰利品,隻是好馬六十匹,普通馬三千多匹。
為了奪馬,帶出去六萬兵力,回來隻剩一萬人,這算什麼“戰果”!武帝非但不懲辦李廣利的失職,還詔告天下,誇大這場戰爭的“豐功偉績”,封他為“海西侯”,賜食邑八千戶。
李廣利這樣的庸將也掛帥封侯的怪事,是繼衛青、霍去病之後,外戚專權的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