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奇跡,一個了不起的故事(1 / 2)

中國崛起,十年中最引人注目的新聞

1979年1月,美國亞特蘭大,鄧小平興致勃勃地參觀福特公司的一家汽車製造廠。這家工廠每小時能生產50輛小汽車,而當時的中國,汽車年產量大約是1.3萬輛,也就是說,福特公司一家工廠每個月生產的汽車總量就超過了中國一年的汽車產量。看到此情此景,鄧小平意味深長地說:“我們要向你們學習。”

2009年,中國的汽車產量達到1000萬輛。在首都北京,每天都有1500輛新車加入浩浩蕩蕩的堵車長龍。歲末,北京機動車就步入了400萬輛時代。

中國的汽車,不僅僅隻是數量多了。同樣在2009年歲末,這樣一條消息躥上了各大媒體:北汽控股公司與瑞典薩博汽車公司完成了相關知識產權的收購工作,獲得了薩博的三個整車平台,兩個係列的渦輪增壓發動機、變速箱的技術所有權以及部分生產製造模具。北汽與薩博的交易,是2009年以來國內汽車企業收購海外先進整車成套技術和動力技術的第一個成功案例。

從“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到上世紀中期中國成為“自行車王國”,再到現在汽車走進普通百姓家,代步工具的更替隻是中國人生活的一個側麵,也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巨大變化的一個側麵。2009年12月,總部位於美國的媒體調查機構“全球語言監測”(Global Language Monitor)根據互聯網、博客、社交媒體、全球排行前5萬的印刷和電子媒體網站在過去十年中的引用量,製作出一個新聞排行榜,結果發現,人們對於中國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亞洲經濟強國有著濃厚的興趣。關於中國的新聞報道超過了伊拉克戰爭和9.11事件,成為過去十年中人們最為關注的新聞。研究人員整合了這些信息,為這條高居榜首的新聞命名為——“中國崛起”。在這個排行榜上,“北京奧運會”的排名也相當靠前,是第11名。

中國奇跡,源於一條獨特的崛起之路

中國在經濟上的崛起,直接體現為多年穩定持續增長的GDP,而如果避開生硬的數據,來看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就變得更加意義非凡了。

中國的國土隻有1/3是平原,剩下2/3都是山地和沙漠,中國的水資源缺乏而且分布不均,中國共有55個少數民族和數十種語言文字。但是,在短短30年間,十數億中國人從貧窮甚至饑餓中走了出來,持續的經濟增長使中國完全具備了實行義務教育的能力,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也在不斷延長……古老而龐大的中國,以令人驚歎的速度和史無前例的規模完成了這些任務,難怪很多西方人要驚呼“中國奇跡”了。

當我們探尋“中國奇跡”的原因時,改革開放政策往往被排在第一位。它不僅僅為中國帶來了商機,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中國人長期被壓抑的創業意識,使中國人主動向貧窮和落後開戰。1978年的中國,人們無法想象私營經濟是什麼樣子,但到2008年,中國私營經濟在GDP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2/3。而在1992年之後,改革和開放的步伐越邁越大。1997年,中國國有企業突然麵對著一個新詞彙——破產。緊接著,又出現了一個在以往被視為“禁忌”的概念——私有化,以私有股份盤活國企資產。國家和政府將從某些產業退出,隻掌控關係國計民生的產業……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這兩方麵都離不開思想的解放,而從這30年的經曆來看,似乎已經沒有什麼能夠束縛中國人的頭腦。

在西方人看來,“民主”和“自由”似乎是經濟繁榮的必要條件,因此在中國政治體製下完成的崛起是不可接受的。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是這樣一個前無古人的創舉,它把億萬人民對改善生活的迫切願望,和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的認識結合起來,迅速上升為國家意誌,並在30年間不斷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帶動了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變革,各種力量共同描繪了中國現代化波瀾壯闊的畫卷。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更為頻繁。中國學習世界,融入了世界,對世界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中國廣泛參與全球和區域合作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有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近22%。

中國的崛起之路,被形象地描繪為“摸著石頭過河”,在中國之前,這樣的崛起從來沒有過,也正因為中國走了一條如此獨特的崛起之路,它能否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被複製,也就成了國際上爭論的一個熱點。

中國製造,中國奇跡的背後

中國經濟連續30年高速增長的奇跡是建立在中國製造基礎之上的。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曾說過:“中國崛起的背後主要是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經濟崛起的背後主要是中國製造業的崛起。”中國的製造業,在整個中國GDP的貢獻度一直保持在50%以上,可以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製造業都是中國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