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奇跡,一個了不起的故事(2 / 2)

2007年,美國製造業占全球製造業的比重為20%,中國的這一數字為12%。當時,美國經濟預測機構IHS/Global Insight預計中國將在2020年之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而僅僅過了一年,該機構就將這一時間調整到2016年~2017年,而且,到2015年之前,中國將在實際的工業增加值方麵超過美國。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了中國製造,這個世界會是怎樣的麵貌?美國記者薩拉•;邦焦爾尼在2005年帶著全家人一起,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

細心的薩拉發現,她家在2004年聖誕節所收到的39件禮物中,中國製造的有25件。再環視屋內,她更加愕然——家裏的DVD機、鞋、襪子、玩具、台燈,統統來自中國。麵對此情此景,她不禁發出疑問:如果離開中國產品,美國人能否活得下去?於是她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帶領全家嚐試離開中國製造。

此後一年,薩拉遇到許多煩心的事:四歲的兒子,腳丫一天比一天大,但根本買不到“非中國製造”的鞋,於是薩拉隻能以十幾倍的價錢去買意大利產的嬰兒鞋;丈夫的太陽鏡丟了,隻能戴著沉甸甸的雪鏡去上班,因為美國、意大利產的太陽鏡價格都高出中國製造的幾十倍,最後同事實在看不下去了,自掏腰包“送”了他兩副太陽鏡;廚房的抽屜壞了,死活找不到修理工具,而家用電器壞了就更要引發不小的危機;購買生日蠟燭這樣的小東西成了生活中最折磨人的事……

2006年,薩拉和家人與中國製造“重歸於好”,一家人的生活也終於恢複了正常。也就是在這一年,美國進口的1.7萬億件商品中,約15%來自中國,其中多數是沃爾瑪或其他零售商的常見商品,屬於美國“工薪階層”生活的必需品。換句話說,如果美國人不從中國進口這些商品,那麼,他們的生活消費將會非常的高。甚至有人這樣說:當美國的麥當勞和肯德基正在俘虜中國下一代的時候,中國的玩具也在控製著美國的下一代。

中國製造業的確在過去幾十年間爆發出了驚人的生產能力,目前,中國製造業中已有近200種產品的產量居於世界第一;中國製造業的增速也連續20年居全球之首。有人認為:在2009年,中國將占有全球製造業11.783萬億美元增加值的17%,超過美國所占有的16%。

薩拉的體驗得到官方數據的佐證。據中國商務部統計判斷,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中國製造。而事實上,許多跟中國企業合資合作的企業和經濟體也與中國製造融為一體。剛剛在美國有線新聞網(CNN)播出的那則關於“中國製造”的30秒廣告,就講述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製造產品其實是世界上各個貿易體共同分工協作、盈利共享的故事:清晨,跑步的運動員所穿的運動鞋是中國製造,它“綜合了美國的運動科技”;日常家庭中所用的冰箱印著中國製造的標簽,它融合了歐洲設計;一個類似iPod的MP3播放器上標注中國製造,它使用來自矽穀的軟件;法國頂級模特穿的知名品牌服裝也由中國製造;而廣告最後出現的飛機畫麵,是融合全球各地工程師的結晶,更是展現了“世界合作”這一理念。

這一廣告目前在歐美未見什麼特別反響,中國國內倒是掀起了軒然大波。拋開由廣告引發的種種爭議不談,回溯這個廣告的“緣起”,相信許多人都會想到——從2001年日本通產省發表的白皮書裏第一次提到“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開始,中國製造所遭遇的摩擦就紛至遝來。

“國家形象”與“國家製造”密不可分。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向文波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有一番精辟的見解:“我們想象一下,假如日本沒有小鬆,沒有豐田,沒有三菱,誰知道日本?如果韓國沒有現代,沒有三星,誰知道韓國?美國如果沒有GE,沒有波音,沒有微軟,我們又如何了解美國?一樣的道理,世界對中國的認同,政府形象固然是一方麵,但更多是通過產品、通過品牌去了解。”

1996年,因一本《大趨勢》而聲名鵲起的約翰•;奈斯比特,在中南海見到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時候,有一句話令他不吐不快:“你們有很了不起的故事,可惜沒有講好。”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都還沒有意識到——其實,成功背後都有美麗的故事,但我們自己的這個故事,我們沒有講好。中國奇跡是一個了不起的“故事”,創造奇跡的中國製造也有豐富的“故事”可講,中國製造的形象以及中國國家形象沒有得到尊重,原因固然複雜,但我們不善講“故事”,也是原因之一。越是在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個國家的形象就越重要,而如何講好這個了不起的“故事”,在國家形象的構建中尤為重要。這則30秒的廣告讓我們感到,中國政府終於又有新的嚐試,要將中國的“故事”向世界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