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力和無序的哥本哈根大會(1 / 1)

2009年12月19日,被迫拖延了一天才閉幕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終於達成了一份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這顯然難以與《京都議定書》相提並論。這個結果再次印證了今年以來越來越清晰的一點:美歐等發達國家,如若得不到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和配合,根本無力推動相關國際多邊議題。美歐國家慣常使用的小範圍達成協議、再通過各種途徑施壓別國接受的手法,已經行不通了。

哥本哈根大會不時呈現出的無序和混亂,令人懷疑丹麥等歐洲國家是否具備舉辦大型國際會議的協調和掌控能力。丹麥和澳大利亞在會議初期擬定的“偏心草案”不慎外流,引發77國集團等發展中國家的不滿。會議期間屢次發生部分國家抵製會議,使會議數度陷入僵局。會議後期,大會主席康妮•;赫澤高被突然替換,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倉促上陣,違背會議基本程序,草率推出“丹麥草案”文本,試圖強加給其他締約方,遭到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而哥本哈根大會前突發的涉及美國和歐洲氣候變化科學家之間一係列私人電子郵件的“氣候門”事件,直到大會結束,也沒有得到一向強調公開透明的相關美歐國家政府的解釋說明,致使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

從科普教育意義上講,哥本哈根大會是一次成功的大會。在接近兩周的會期中,全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哥本哈根,相關氣候變化理念得到空前密集的關注。哥本哈根大會同時也充分展示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嚴重分歧。美歐等發達國家罔顧排放的曆史責任,不僅試圖要架空《京都議定書》,推翻“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要求發展中國家也承擔強製性減排,同時視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援助為施舍,提出很多苛刻的附加條件。相比而言,中國做出的減排承諾,沒有任何前提條件,也不與任何其他國家的減排行動掛鉤。中國的大國風範得到了與會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肯定。經過此次大會,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對美歐等國家的信任,加深了對美國這一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的“反射性的不信任”,發達國家已經喪失了推動氣候變化議題的道義上的感召力。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領取諾貝爾和平獎感言中曾談到,隨著世界越來越小,人類更容易認識到我們基本上都在追求同樣的東西,我們都希望在我們的一生中,給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家人帶來某種程度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但事實上,由於美歐的固執和偏激,過多關注降低排放,忽視或者有意回避幫助相對落後的國家有能力適應全球氣候的變化,甚至不惜犧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權利和空間。這實際上是用損害發展中國家子孫後代的福利和生活質量,來維持發達國家現有的奢侈的生活水準。

發達國家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使之有能力(技術和資金)采取高成本的低排放舉措。比如哥本哈根政府提出到2025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個零排放城市,采取的措施包括使風力發電成為主要的發電形式,推廣電動車和氫動力車。在哥本哈根街頭設有生物垃圾回收處理箱,並用太陽能板為其供電。而這些昂貴的舉措和設備顯然是不可能在發展中國家推廣的。這些顯著的差異,更凸顯了發達國家的排放屬於奢侈排放和生活排放,而發展中國家屬於生存排放和發展排放。即便在發達國家,對於高成本的減排舉措也並非都可以接受。美國商界就指出,大幅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可能增加其生產成本,使其麵對效率更高、更具競爭力的中國,處於不利地位。而澳大利亞參議院2009年12月2日再次否決了政府提出的碳排放交易議案,認為在經濟複蘇的關鍵時刻,不應該削弱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就業機會同時為國內高能耗產業增加負擔。

越來越多的現實告訴發展中國家:完全指望別國救助來解決本國的經濟和安全問題,是不可靠的和不體麵的,最終還是要依靠本國經濟的自主發展。經濟發展是解決發展中國家問題的唯一道路,任何試圖阻遏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權益的圖謀,都會受到占國際社會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