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年輕政治家在北京(1 / 1)

日本年輕政治家究竟是什麼樣子,很多人心中並沒有什麼概念,2009年12月12日,日本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率領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議員代表團訪華,在總人數達600多人的團隊中,有140多人是日本國會議員,其中84人是今年8月眾議院大選中新當選的國會議員,這給了《世界周刊》欄目記者一次接近他們,了解他們所思所想的好機會。

他們中間有很年輕的80後。比如今年才28歲的橫夈勝仁,生於1981年,父母既不是名門世家,也不是億萬富翁,這在很多依靠世襲當選的日本政治家中比較少見。也許是因為出身平民的緣故,當記者第一次接近他時,能夠感覺到橫夈身上一股親民氣質。這是橫夈第一次來中國,他很認真地為此做了準備,掏出了一張隨身攜帶的寫滿中日文對照的紙張,從紙張上點點的油漬可以看出,甚至在吃飯的時候,橫夈都在認真攻讀。橫夈的認真還體現在他過去的學習經曆上。為了實現他當政治家的夢想,他通過自身努力考上了日本著名學府東京大學的法律係,並且通過了據稱難度最大的律師資格考試。

不過,不了解他的人可能不知道,這個年輕人身上最大的特質不是親和力,也不是他超強的學習能力,而是他挑戰日本世襲政治的勇氣。在今年8月民主黨對陣自民黨的決定性戰役——眾議院大選中,橫夈在其選區內力戰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兒子小泉進次郎的一幕讓人印象深刻。在這次采訪中,橫夈對記者解釋說,小泉進次郎擁有了作為日本政治家的最大資本——“三番”。所謂“三番”,指的是選民的人脈支持、金錢支持以及知名度支持,而作為對手的他,卻什麼都沒有,依靠騎自行車走街串巷才獲得選民的支持。盡管橫夈在小選區選製中仍然敗給了進次郎,但在比例代表製中最終勝出。談到自己究竟靠什麼贏得了選舉,橫夈很坦白地表示,是因為他庶民的精神和感覺,符合了現在日本選民對於政治的需求。選民們希望日本政治更加清廉、更能代表大多數選民的意誌。

談到對中國的印象,橫夈知道得還算不少,比如古代的《三國誌》、《論語》,現代的娛樂文化,比如章子怡的電影、女子十二樂坊的音樂等,不過,未曾與更多中國人進行交流、也未曾到過中國其他貧困地區的橫夈對於中國的認識仍然有和現實脫節的一麵。比如在參觀過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後,橫夈感到了較大的危機感,他表示,日本正在縮減對高科技方麵的預算,而作為鄰國的中國卻不斷加大在這方麵的投入,二三十年後,日本可能就要落後了。

除了橫夈,在采訪中留給大家深刻印象的還有另外一名年輕議員,名叫高邑勉。高邑勉今年35歲,他的特別之處在於,他是第一個在中國獲得碩士學位的日本議員。2001年~2005年期間,高在北大的國際關係學院攻讀了碩士學位。求學期間,他曾接觸過很多中國人,並且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在聊起中日關係時,高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他表示,“我感覺日中兩國,從某種角度看,對彼此有著同樣的理想化的憧憬。特別是對日本而言,中國是個理想中的國家,沒有中國的文化、沒有中國的漢字,就不可能有日本文化。我本人從小就對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的古代文學感興趣,是讀著《三國演義》、《西遊記》、《隋唐演義》長大的,應該說是滿懷著對中國的崇敬和理想。遺憾的是,現在的很多中國人對現在的日本並不是那麼了解。比如,中國人以為在靖國神社問題上日本的政治家都是那個樣子的。其實,很多中國人不知道,日本有很多希望發展對華友好關係的政治家,如果我們能真正成為好朋友那該有多好。”

高還表示,他最尊敬的中國的政治家是周恩來總理,他認為:“能超越國與國關係、能從人文角度出發的做法才是偉大政治家的做法。周總理太讓我佩服了。很多人以為,政治家應該首先顧及眼前,是機會主義者,但我覺得隻有那些能超越眼前利益,看到20年、50年乃至100年的長遠目標,那些不僅能想到日本、中國、亞洲,還能想到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明白現在該做什麼,而這也才是政治家應該做的。”

采訪過後,這些年輕政治家的朝氣和活力給我們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許與日本老資格的政治家相比,這些議員都還顯青澀,但他們挑戰傳統的勇氣、充滿理想主義的執政理念,為日本政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也給中國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他們,也讓我們對未來中日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多了一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