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電子圖書的時候,除了專業嚴謹的和輕鬆休閑的,也可以選擇一些平常比較少接觸到的書,例如法布爾的《昆蟲記》,總之隻要自己覺得有趣就可以。
但即使在這樣漫無目的的電子閱讀之中,隨意選擇一個方向,在不經意間,就會有新發現。有時候看著和工作扯不上關係的閑書,一句看似完全不相關的話,卻對人有很大的啟發。
跟電子書同樣方便的閱讀手段是電子雜誌。現在的雜誌通常包含大量的視覺圖片,往往用精美的銅版紙印刷,加上競爭激烈,通常會附增加頁,一本雜誌光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驚人。想在上班路上看幾本雜誌打發時間,就好像想一口氣吃掉一個巨無霸,有一定難度。
還好,科技昌明,紙質刊物並非閱讀的唯一途徑。電子雜誌出現了,使你隨身攜帶一個手機,就可以方便地瀏覽閱讀。
隻要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下,立刻可以找出上百種電子雜誌的分類目錄,訂閱和獲取都非常方便。互聯網上,電子雜誌基本上是免費閱讀,與紙質刊物每月要花去不菲的費用相比,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雖然是免費性質,但在內容和種類上,電子雜誌卻一點也不遜色。不僅有傳統雜誌紛紛推出的電子版,一些專攻電子雜誌的刊物,無論從人群分類、雜誌定位還是從雜誌內容來看,也都非常具有可讀性。如果想抓緊時間給專業充電的話,專業雜誌也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對繁忙的上班族來說。上班的時候根本沒有精力看看專業方麵的信息,那麼不妨訂閱幾份專業電子雜誌。雜誌與書相比,深度上有所欠缺,但優點是信息量大,瀏覽起來快速方便,利用上班路上不被打擾的時間,就可從容看完。
你可以在辦公室和家裏看紙質雜誌,而在電車裏看電子雜誌。很多雜誌的內容都是值得閱讀的,而訂閱紙質雜誌很不劃算,也不方便。辦一張電子閱讀卡,賬戶和密碼不但自己可以用,愛人也可以用,不管走到哪裏,隻要有網絡,就能享受“雜誌大餐”。想看就看,有時間就看,無聊的時候看,鬱悶的時候看……
巧學英語
在與國際接軌的潮流中,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職業人士,當然不能“脫軌”。一旦脫軌,將被社會所淘汰,被遠遠拋開。
那麼怎樣實現個人與國際接軌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你應該把接軌的工具——英語掌握到手裏。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你要有一定的英語能力,可以直接從國外的資料中獲取最新的信息,如果有一口流利的英語,可以直接跟老外交流就更好。
苦讀英文使李嘉誠與其他早期從內地來香港的企業家有所區別。早在他辦塑料廠時,就已訂閱有關塑料的英文雜誌,了解世界最新的塑料行業動態。當年,懂英文的華人在香港社會是“稀有動物”。懂得英文,使他可以直接飛往英美,參加各種展銷會,直接談生意,使他可以與外籍投資顧問杜輝廉、彙豐銀行的大班們打交道。後來,他還收購了“和黃”,成了洋人的老板。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的李嘉誠是怎樣學英文呢?原來,他早年專門聘請了一個私人教師,每天早上7點30分上課,上完課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去上班,天天如此。
很多人迫於事業發展的壓力,才加入學英語的大軍。偏偏學英語又沒有速成的快捷方式,而是一場持久戰。於是許多人覺得對英語缺乏興趣,很難堅持下去。怎樣才能讓你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能把學習英語與你的興趣結合起來,英語也許就沒有那麼難了。在某外貿公司工作的劉小姐就有這樣的體會。
我的興趣就是看碟,每周都要看幾部。當我想加強英語以後,就大多看歐美原聲電影,情節緊湊、對白通俗,很容易讓人一看就是幾個小時。
看電影不僅可以接觸到大量的詞彙,那種地道的腔調更對練習口語聽力有很大幫助。像美劇《LOST》上演時,一季一季追看下去,我大呼過癮之餘,更學到不少正宗的美語。畢竟,教科書上是學不到這些活靈活現的俚語和簡語的。例如教科書就不會教罵人的髒話,但根據我的經驗,到一個國家或地區,學得最快的往往都是當地罵人的話。從髒話開始學一門語言,雖然不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但卻更符合興趣和常情。
開始,我總是在上班路上看電影,到站的時候,往往隻看一半,自然一直牽掛著結局。在持續地看碟的熱情中,不知不覺間就吸收了大量的詞彙,因為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不會特意去想自己是在學英語。有種說法是,“在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學習的時候,才是你學習得最多的時候”。隻有讓興趣自由發揮,才會讓自己特別投入,並從中得到真正的樂趣和收益。
其實,看外文電影學英語的方法在我國由來已久。在我國老一輩的旅美作家和學者中,大部分都有過看電影學英語的經曆。通過看電影學英語更成了成人英語教學的常用方法,國內一些著名英語培訓機構就專門開設了類似的培訓課,通過觀看經典電影來訓練學員的英語口語能力。
看電影學英語,表麵在看,實則在聽,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鍛煉聽力。電影聽力不像聽磁帶那樣枯燥,觀眾可以通過故事發展的邏輯推理,感覺到台詞的意思。另外,在詞彙學習上,可以對詞彙的用法做詳盡的分析,挖掘詞語的深層含義,對詞彙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就詞論詞”上。
看英文電影,在休閑的同時也達到了學習的目的。此外,看電影可以激發人的想象力,陶冶人的情操,擴大知識麵。通過觀看電影,觀眾可以更加了解東西方文化,體會東西方價值觀,將語言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讓英語“活”起來。
看電影學外語四步曲:
第一步:硬著頭皮看電影。在看一部新電影之前,千萬不要看劇本,看不懂也要硬著頭皮上,至少能對情節有所了解。
第二步:邊看電影邊研讀劇本。電影中的有些對話看起來很費勁,裏麵充斥著習慣用法和英美人獨有的思維方式,要多看多聽,才能適應它。
第三步:反複精聽。爭取聽懂每一個單詞,可以采取聽寫的方法。
第四步:背誦。一開始可以用中文思考英美人的邏輯思維,邊思考邊背誦,大約堅持10天左右。之後可以大體上用英文思考,把英美人的邏輯慢慢變為自己的。注意:背誦時要重視模仿。
讓娛樂和學習同時進行吧,當你想休息的時候,不訪多找幾部英文電影來消遣。
學習潮流知識
身在大都市,每日紅羅紫紗從旁穿過。摩登流行的櫥窗展示以及絢爛的各式商品,無不表現著兩個字:時尚。
說到時尚,不得不提一下人們的消費心理。人大多是喜好跟風追潮的,不論雅俗,從者眾多的就一定是受追捧的。根據人的這種心理,時尚是可以賺錢的。
也許,你對時尚潮流也非常熱心,今年流行什麼發型、什麼風格的服飾、什麼化妝品,你都了如指掌,但你是否發現,這其中蘊藏著許多商機?當你在為一個專案開發絞盡腦汁時,是否注意到,你所需要的點子,已經在向你發出信號了?
精明的人能從一些細微的社會風尚中嗅到商機,適應社會潮流的事業往往被推向成功,這就是時尚潮流的魅力。隻有能領略這種魅力的人,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1999年,柳萍從技校畢業後,到上海一家台資手袋廠工作。2000年的一天,她陪一位朋友買電腦,回來時發現對方少給了一個鼠標墊。返回索要時,聽到幾位顧客正抱怨鼠標墊做工粗糙,花樣單一,為何不進些樣式好看點的呢?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柳萍靈機一動,用半天時間把電腦城的各種鼠標墊反複對比後發現:這些鼠標墊果然大同小異,均是深灰色的,材質也很一般,大都是在膠皮上加層布紋。柳萍在工廠做過“膠水工”,知道這種鼠標墊不僅工藝簡單,且成本隻有2元左右。
這時,一個想法在她腦海裏蹦了出來:何不自己來設計“個性鼠標墊”?現在人們買電腦花幾千元都不含糊,還會在乎花十幾塊錢買個時尚的鼠標墊嗎?
於是,學過平麵設計的柳萍開發和生產了豐富多彩的個性鼠標墊,僅僅一年半時間,她就賺了37萬元。
及時地發現流行趨勢——個性化的鼠標墊,立刻就讓柳萍賺得盆滿缽滿。流行語也是時尚的一部分,這其中也蘊含著商機。
囧,音同“窘”,原意是光、明亮的意思。這個原本陌生的古字,隻因“長得”像張皺著一雙愁眉的人臉,竟被網友“篡改”來表示鬱悶、悲傷、無奈、無語,如今被稱為“21世紀最風行的漢字”和一種中國表情。
圍繞“囧”字開發的商品已經層出不窮:囧包包、囧T恤、囧手表、囧內褲,還有“囧”書籍——《上班有點囧》……據說,李寧開發出“很囧很可愛”的“囧鞋”,把黑貓警長、哪吒和包公等各種各樣人物的“囧”臉印在鞋麵上,10多萬雙鞋不到兩個月就脫銷。
再比如,去年,在一個網絡遊戲論壇上,出現了這樣一個帖子,上麵隻有一句話:“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誰也想不到,短短兩天內,這張帖子點擊率突破1100萬次,並有31萬網民回複。隨後,賈君鵬開始出現在T恤衫、博客以及歌曲中,從“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衍生出各種商業廣告:
北京一家餐館掛著這樣一條橫幅: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吃燕京火鍋;
四川一個汽車經銷商打出了這樣一條標語:賈君鵬,你媽媽叫你把榮威550開回家;
東莞一家連鎖便利店打出廣告:賈君鵬,你媽媽喊你來這兒買月餅;
網上一個手機店鋪給一款知名品牌手機打出這樣的廣告語:賈君鵬,你媽給你買手機了;
沈陽一家發廊掛出條幅:賈君鵬,你媽媽喊你來做頭發。
現代生活中的商務人士,千萬不要瞧不起時尚。也許那些時尚的東西不符合你的口味,但是你不能不了解它們。否則,你就會跟時代脫節,而且跟財富無緣。從傾聽中學習
說話是人之本能,是人際間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北京人謂之曰“侃”,東北人稱“嘮嗑”,四川人叫“擺龍門陣”,借此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和認知,同時探知別人的思想。難怪電視台訪談類節目紛紛出爐,觀之者眾,因為它順應了大眾的心理需求。
聽人說話,可以知新博聞,可以開心智。孔子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因生活背景、從事職業和社會閱曆不同,對事物的理解自然也是見仁見智,卻不乏真知卓見,帶給人以不同的人生啟迪。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善於傾聽別人說話,從中獲得益處的。看到或聽到同樣的事情,有些人會如獲至寶般得到重要的提示,有些人則根本毫無感覺。若要說兩者之間有何差異,就在於平常的“問題意識”。
比方說,看過蘋果從樹上掉落的人多不勝數,然而從中發現萬有引力的就唯獨牛頓一人。那是因為在牛頓潛意識裏存在一股非常強烈的、想了解問題實質所在的問題意識。
這個世界,不是缺少商機,而是缺少發現商機的敏感。實際生活中處處充滿信息,善於觀察的人總能找到發財的機遇。隻要對信息的敏感性足夠強,就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
1991年,馮侖、王功權等人在海南創立萬通集團,通過在海南炒樓賺了不少錢。1992年,隨著海南樓市泡沫的破滅,馮侖等人決定將萬通移師北京,派潘石屹打前鋒,當時潘石屹是萬通集團的財務部經理。
潘石屹帶著5萬元差旅費來到了北京。有一天,潘石屹在懷柔縣政府食堂吃飯,聽旁邊吃飯的人說,北京市給了懷柔四個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製公司指標,但沒人願意做。在深圳打拚過的潘石屹知道指標就是錢,他不動聲色地跟懷柔縣體改辦主任邊吃邊聊:“我們來做一個行不行?”體改辦主任說:“好哇,可是現在來不及了,要準備6份材料,下星期就報上去。”潘石屹馬上將這個信息告訴了馮侖,馮侖馬上讓他找北京市體改委的一位負責人。這位領導說:“這是件好事,你們願意做就是積極支持改革,可以給你們寬限幾天。”做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製公司按要求需要找兩個“中”字頭的發起單位,通過各種關係,潘石屹最後找到中國工程學會聯合會和中國煤炭科學研究院作為發起單位。北京萬通就這樣在什麼都沒做的情況下,拿到了8個億的現金融資。
這就是潘石屹那個“一言八億”的傳奇故事。後來萬通在海南賠了本,多虧了潘石屹這一耳朵“聽”來的8個億才有了萬通的今天。後來兄弟幾個又鬧分家,於是誕生了潘石屹現在的SOHO中國和北京大北窯旁邊的現代城。潘石屹能賺到這筆錢不是出自偶然,而是源於他的商業敏感。
在街上行走,邊喝茶邊胡思亂想,和朋友天南地北閑聊……這些生活中大家習以為常,誰也不會特別留意的場景中所發生的芝麻綠豆般的瑣事,很可能就隱藏了讓你一圓夢想的點子和提示。
胡向陽曾是一名技術工人,1997年辭職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他當過保險公司營業員,也辦過養雞場,結果因對市場預測不準,虧了2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