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養成高效學習的習慣(1 / 3)

學習,不是機械的重複。學習是一種講究技巧和方法的事,隻有掌握了高效的學習技巧,才能完成學習的任務。另外,學習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我們必須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具體情況,科學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1. 打破常規

每個人都知道鋼鐵的密度比水大,因此推測鋼鐵在水上必然下沉就是順理成章的了,甚至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用實驗來驗證這一點。然而,如果這個常識占據我們的頭腦,並阻礙我們的思維的話,恐怕到今天我們就隻能用木船來航行了。

一般人很容易陷入一種惰性思維模式之中,常識和前人的經驗是這種惰性思維模式遵循的金科玉律,是它得以維持的原因。我們常常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躲在前人的綠蔭底下,不敢越雷池半步。在知識快速更新的今天,這種學習方式顯然要被淘汰。

創造性的學習,就是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拘泥於前人的經驗和常識,敢於開辟新的道路、尋找新的突破點,打破常規、拋棄曾奉為金科玉律的一切,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正如歇洛克·福爾摩斯的名言所說:“排除了一切不可能的,不管多麼荒誕,剩下的就是可能的。”解決問題或達到目標的途徑不止一種。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經曆了10000次失敗,但對此他隻是淡淡地說:“我發現了10000種不能做成電燈的方法。”

創造性需要的正是這種態度。這條路不行,沒有關係,換條路試試,總有一條路行得通。古時人們認為人類絕無可能飛起來,因為我們沒有像鳥一

樣的翅膀。但為什麼一定要有翅膀才能飛昵?換個角度考慮,飛機終於實現了人類想飛的夢想。

不過,我們需要記住的是,換角度思考和開辟新道路去解決問題絕不是不需付出代價的。愛迪生發明電燈就試驗了上萬次,布魯諾因為主張日心說被火燒死,有更多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最終的答案從而抱憾終生。為什麼學習如此艱難?道理很簡單,在平時的學習中你隻是在做隻有一個或有限個答案的選擇題,而且答案常常都是現成的,你隻需要良好的或足夠的耐心就可以完成。創造性學習則要求你要在無限的可能中找出一個答案來。而且,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可能會對傳統知識體係及其權威們提出挑戰,而這種挑戰好像是一個3歲的兒童對付數千頭噴火的恐龍一樣。

2. 舍繁就簡

你以為400多年前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時,他觀察到了地球是在繞著太陽轉的嗎?不是。他隻是覺得地心說太複雜了:有80個圓球整天在地球的周圍繞來繞去,既不和諧,更不美麗。哥白尼堅信大自然絕不做任何多餘的事情,因此他將那些複雜的圓球統統簡化掉,並創造出一個假想的“哥白尼宇宙”:地球自轉著,並繞著太陽轉。這樣,那些看似複雜的繞著地球的圓球驟然變得明朗起來。它們的軌跡也變得分外清晰。哥白尼這一簡化,居然簡化出了近代科學的開端。

哥白尼的這一簡化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這一簡化揭示了宇宙間唯一可以長存的一條規律:隻有最優才能存在。

在知識經濟時代,個人所獲得的信息量大得驚人。這為我們進行創造提供了充足的信息積累,但往往也容易使我們陷入無窮無盡的故紙堆裏走不出來。如果不想被複雜化的狂濤所淹沒,那麼簡化就是第一步。事實上,最複雜的事情往往是由最簡單成分所構成的。現代分析學的理論表明,任何看似複雜的圖形,其實都是由幾個非常簡單的幾何圖形經過若幹次的疊加而成的。

“最簡單的,也就是最有效的”,這一大自然的法則在蜜蜂采蜜時也得以巧妙地運用。蜜蜂采蜜時所采取的行動路線,如果用幾何圖來表示是最普通的放射狀圓。然而在這簡單的路線上,蜜蜂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可能的采集點,同時又走了最短路線。相對論作為一種複雜的近現代物理學理論,很多人可能都認為其推斷過程必定經過了天書式的演算和實驗。事實上,愛因斯坦僅靠單純的演繹法建立了它,而其表現形式更是人所共知的簡單:E=mc2,難道還有比這更具有說服力的嗎?

因此,當你在處理一件複雜的事情時,首先是不要被其複雜煩瑣的外在表象所嚇倒,更不要停滯在複雜外表的圈套中,要大膽地去簡化。在大膽地簡化之後,也許一個嶄新的世界正在等待著你。

3. 自由地聯想和幻想

在傳統的學院式知識傳播體係中,自由地聯想和幻想很容易與“無稽”“不務正業”等貶義甚濃的詞語聯係起來。然而,這正是學院式的知識傳播體係不能適應新時代之處,學院式的教育隻是在培養一代又一代傳播知識的工具,而不是培養可以改變世界的真正人才。在電腦未曾誕生,知識積累尚不甚豐富之際,這些傳播知識的“工具”也是必需的。但在一張手掌大小的CD—ROM上就可以存放人類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知識的時代裏,這種“工具”就大大落後了。

為什麼要自由地聯想和幻想呢?這是因為在無限製的情形下,人腦的活力將得到最大地加強,也最容易閃現出新的火花。正如我們在謀求簡化時所說的,大自然絕不做多餘的事。因此,事物之間各種看似相當複雜的相互關係,其本質的聯係其實非常簡單,聯想和幻想的目的就是去找到這種簡單的聯係。但普通的聯想和幻想很容易被慣常的思維定式所禁錮,而無限的聯想和幻想卻使得我們能在更大的空間裏去找尋答案。

譬如,當我們看到一條菜青蟲蜷曲身子從斜麵滾下去時,普通的聯想頂多認為菜青蟲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逃生的方式。但放開一步聯想,我們很快就能想到輪子,再放開一步,也許我們會聯想到人類可以利用一個球形的充氣囊從懸崖上往下跳。如果做無限製的聯想,我們甚至可以去想菜青蟲滾動的軌跡可能與某一個行星的公轉軌跡相似,或者氣候的變遷使得菜青蟲采取了這種姿勢的蜷曲與滾動。當然,想象力可以無邊無垠,但最終都要回複到正在學習的內容或正待解決的問題上來。

你需要記住的是,無論你的想象多麼荒誕不可理喻,但如果它有助於解決問題或者使你產生絕妙的創意,那麼你的做法就是正確的。當愛因斯坦思考相對論時,他正在做著白日夢,幻想著自己正騎在一束光上,做著太空旅行,然後思考:如果這時在出發地有一座鍾,從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時間會怎樣流逝呢?這樣的“白日夢”,我們何不也嚐試著做一做呢?

4. 動用全部感官

創造性學習是一種大腦的活動,而大腦與外界信息的直接聯係站則是各類感官。由於各類感官收集信息的渠道不一,反饋強度相左,因此它們替大腦收集的信息不但不會相互幹擾,反而由於相互間的補充而得到整體的加強。看恐怖片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如果沒有聲音,光看恐怖的畫麵,我們也許會無動於衷,至多表示出一些驚訝。一旦配合畫麵的恐怖音樂或聲音傳入我們耳中,我們將會出現恐懼的反應,這時如果誰再在我們身上稍微拍一下,恐怕我們要恐怖得尖聲怪叫了。

沒有辦法,我們那分作兩半的大腦就是這樣處理信息的:它絕不做簡單的累加,總是將能引起最多腦細胞活動的各類信息的聯結點找到,然後有點類似於核子爆炸的鏈式反應般引發大腦的活動。很明顯,尋找到的聯結點越多,大腦的活動就越強烈,產生全新創意的機會也越多。早期教育學家簡豪斯頓曾在他的教育學專著《教育可能的人類》一書中指出:“如果孩子們跳舞、品嚐、觸摸、聽聞、觀看和感覺信息,他們幾乎能學到一切東西。”不僅僅是孩子,任何人都受這條規律的控製。

但必須注意的是,聯結點是引發鏈式反應的關鍵,多種感官的參與隻是外在表現而已。假使你以為一邊看書,一邊聽著搖滾樂,一邊又要忙著品嚐剛出籠的鮮肉包子,就可以使你更深刻地理解書的內容,並產生出幾個絕妙的主意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沒有聯結點的多感官收集的信息隻能產生相互幹擾,導致大腦接收到信息的質量甚至比單感官收集的還要差。

5. 充實所需知識的簡便方法

一位學者總結了一個人人皆適用的三步行動法,可以讓你充實所需的知識。

(1)到離你最近的大型公共圖書館去,與商業類圖書部的管理員交朋友。這樣,你會發現一座金山,包括與構思、產品、服務、商業或危機相關的各種資料,都可以在圖書館找得到——免費的。你想找什麼,幾乎都有相關的名錄。各行各業的領導人物都會寫“如何成功”之類的書,也找得到有關專利權、注冊商標、著作權的資料,還有各製造商、進口商、供應商、製造商業務代表、零售商、批發商及流通公司等的名錄。要找用市場郵寄名單做的統計資料也不難。現在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和因特網相連,要是哪個圖書館沒有你要找的資料,你可以通過網絡查找。

(2)找出你所選擇的領域中的50位最傑出的人物,想方設法與他們共進早餐、午餐或晚餐,請他們抽空與你聊聊,你便可以汲取他們的智慧(50人裏麵大概有10人會抽時間給你)。成功的推銷員吉姆·羅恩把這個點子稱為“帶百萬富翁共進午餐”。你在商業會議等地也會見到這些人。先好好研究這些人的背景,再仔細計劃你要問的問題。就像拿破侖·希爾在所著的《思考致富》中所說的那樣:找出他們的共同點、共用的策略、共有的特性。

(3)到你想從事的領域,或去你學習的公司上班,必要時工作不給報酬也無妨。要像海綿一樣,盡全力吸收知識。分分秒秒都不放過的人,在7個月內就可以學到別人需要學習10年的經驗。

6. 靈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下麵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1)“錐型學習”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美國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對於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他隻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西蒙立論所依據的實驗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個人一分鍾可以記憶一個信息,心理學把這樣一個信息稱為“塊”,估計每一門學問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約是5萬塊,如果1分鍾能記憶1塊,那麼5萬塊大約需要1000個小時,以每星期學習40小時計算,要掌握一門學問大約需要用6個月。

為了形象地說明,我們把這種學習方法比作一把錐子。知識的專一性像錐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錐子的作用力,時間的連續性好比是不停頓地使錐子往前鑽進。這種學習方法所支配的學習活動,呈現出一種尖銳猛烈、持續不斷的態勢。

這種學習方法的原理由一個淺顯的例子就可明白:燒一壺開水,如果斷斷續續地燒,5000公斤柴也燒不開;如果連續燒,5公斤柴也用不了。

“錐型學習”方法對於現代人是十分有用的。現代人的有效知識(即實際需要的知識)大約相當於其總知識的10%,因此學習者沒有必要麵麵俱到,應從本職工作出發按創造目標的需要學習知識,這樣學習的知識都是有用的,像錐子一樣,照準一個眼深鑽下去你就能得到清澈的泉水。傳統的學習是把沙子和鐵砂混在一起來找鐵砂,而采用創造性學習法,則要直接得多,是從沙子中吸鐵砂。

現代的學習者,沒有必要把一切東西都往腦子裏塞,學習錐子,向知識的深度進軍,任何浪潮對你造成的壓力,都將成為你汲取新知識的動力。

(2)“螺旋上升”式學習法

所謂螺旋上升的學習法,就是用一係列的循環知識單元,來代替平鋪直敘的知識積累和闡述。每一循環都比上一個循環更高一層,更進一步。這種“螺旋上升”式學習,可以說具有“格式塔”的特征。“格式塔”指的是把許多現象綜合為功能單元的一種係統。通俗地說,是整體大於各部分總和的一種循環。後一循環需要以前一循環為基礎,而又比前一循環更深、更高,使前一循環得到豐富和補充。

“螺旋上升”式學習法,以學習者所感興趣、或想研究的內容為目標。起點可以是某個基本概念、某個公式、某個實驗現象、某個疑難問題,甚至可以是自己的某種設想。從這個起點出發,圍繞著中心內容,學習、掌握與中心內容有直接關聯的基本知識,同時了解那些與中心內容有聯係但並不直接影響的有關知識。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使基本概念得到掌握,公式得到理解和運用,實驗現象得到分析,疑難問題得到解釋,設想得到豐富和完善。與此同時,還了解了與所學內容有關的知識領域,領略了所學知識的概貌。在這一循環的學習中,又會遇到新的概念、新的問題,再以此為新的起點,進一步循環,進一步學習,進一步開闊視野。

在“螺旋上升”式學習過程中,為了解決起點所提出的課題,需要認真地鑽研、理解、掌握,需要去查找書籍,尋求解答根據、說明材料,這不僅僅是掌握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紮實鑽研作風的過程,同時還是訓練快速查閱書刊文獻、有效利用資料能力的過程。由此這種學習方法可說是“一箭三雕”。

而對於那些既無大學學習條件,又不具備超群智力的學習者,用勤奮和毅力,借助圖書館的書籍、資料,以“螺旋上升”式方法學習,也一定能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

(3)快速學習法

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信息如同洪水一樣不斷湧來,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已根本無法對付新知識的洪流。幾年前日本出現了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快速學習法”,它能使人們以高於常法5倍的速度靈活、迅速地掌握新知識。

人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件難記的事情或一道難解的數學題,若是你有意識地向別人講述幾遍,就能大大地加深印象,易於記住或理出頭緒。這是因為當你講述的時候,為了充分地說明它們,腦筋在緊張地活動,許多概念在“表現”它們的時候得到了強化,化為自己的東西。許多雜亂無章的“因子”在“表現”它們的時候,得到了整理,使它們條理化、清晰化了。

“快速學習法”正是根據上述原理展開學習的。在用這種方法學習時,先不求完全的理解,也不去聽別人的講述,而是拿到教材後,直接根據書前的目錄,動員自己所有的潛在知識(即以前學過的有關知識、概念等),進行一次“自我講授”。講完後才打開書本,進行第一次通讀。通讀時不記筆記,更不問人,隻是在不甚理解的地方畫上記號。經過這次通讀,第一次“自我講授”的不足之處、謬誤所在都會“躍然紙上”,使你體會頗深,受益匪淺。然後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編製出一張精練適用的“目錄一覽表”,對照著它進行第二次自我講授。這次的講授就比第一次更完善、更豐富,許多模糊之處也會漸漸清晰起來,印象也大大加深。再者,還可以第二次通讀教材,這次的通讀所獲得的感受、心得和體會便會像閃光的亮點一樣永遠記在心裏。當你再進行第三次自我講授時,就會更加順利,發揮得更加自如……這樣,經過四到五個回合的自我講授和通讀、精讀後,你就能得心應手地掌握這門新學問了。

學習,不是漫無目的地胡亂瀏覽。學習是一項計劃性、目的性很強的工作。因此,你必須要養成科學高效的學習習慣,隻有這樣才能高效地達成學習的目標。如果你不考慮學習技巧和方法,那麼就會浪費大把的時間,也沒有什麼效果。

隻須提高1%

假如你不提高自己,可能就被別人超越,更可能被公司所淘汰。“每天提高1%”,好員工應該時刻這樣告誡自己。隻有每天不斷地進步與突破,你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馬克三年前在一家企業擔任網絡通信設備銷售總監,因為三年來一直忙於日常事務,在“幹杯”聲中一晃三年就過去了。三年後,他的一名下屬——三年前學曆比他低、能力比他弱,經驗幾乎為零,現在則剛好相反,學曆比他高,能力比他強,經驗也在三年的商海中獲得了積累,銷售業績驚人,在公司最近的績效考評中名列第一,將馬克取而代之。留給馬克的除了美好回憶和一個“將軍肚”外,唯有一聲歎息。

有人為此特地采訪了這位以前是下屬,現在為銷售總監的年輕人。

采訪者開門見山問道:“請問你如何在三年的時間內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年輕人很自然地回答:“每天提高1%,僅此而已。”

“每天提高1%”,這是這位年輕人時刻告誡自己的一句話。其實,一個人要有偉大的成就,必須天天都有一些小成就,因為大成就是由小成就不斷累積的結果。假如你每天都沒有進步,沒有成就,那麼在心理上你可能永遠都不會認同自己,沒法獲得必勝的信心。

音樂大師們每天都必須拿出時間進行練習,為了保持現有水平,他們便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時間,一位古典音樂家坦言:“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妻子知道;三天不練,聽眾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