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不斷反省,自我完善(1 / 3)

很久以前,有一個麵包商,經常到一個農夫那裏購買製造麵包所需的黃油。一天,麵包商突然興起,決定稱稱農夫賣給他的黃油夠不夠分量。這一稱不要緊,不僅不夠,還差得相當多。麵包商氣壞了,心想,農夫怎麼能這樣對待一個熟人和老主顧呢?他決定撕開臉麵,把農夫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法官問農夫,你用的是什麼量具?農夫回答道:“尊敬的法官大人,坦白地說,我使用的計算方法非常原始,但我確確實實有一台量具。”麵包商臉上依舊充滿著氣憤和不以為然。

法官又問道:“那麼,你是如何稱量黃油的呢?”

“尊敬的法官大人,”農夫回答道,“每天在麵包商前來購買黃油之前,我都會先到他的麵包店裏購買一磅麵包。當他購買黃油時,我就將麵包放到我的量具上,稱給他相同重量的黃油。”聽到這裏,麵包商滿臉羞愧,匆匆離開了法庭。

別人是自己最好的鏡子,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通常他們都是對自己言行的一種反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都有自己不知道的一麵。所以,別人的提醒,來自他處的視角就顯得非常重要。

史書記載:魏征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正是“以人為鏡”典故的由來。

翻開曆史,你會發現不僅僅唐太宗是這樣,所有明君都是如此。他們會

接受諍臣的批評建議,使自己避免犯錯,因此能夠贏得民心。

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入鹹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劉邦進入秦宮後,見宮殿高大宏偉,美女、珠寶不計其數,心中產生了羨慕之情,想全部據為己有。大將樊噲勸劉邦最好不要這樣做,劉邦很不高興。謀士張良對劉邦說:“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於他窮奢極欲。現在您剛入秦宮就想象秦王那樣享樂,豈不壞了大事?樊噲的話可是忠言啊!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您還是聽樊噲的勸告吧!”

劉邦聽了深有感觸,立即采納了樊噲的意見。接著,劉邦又傳令廢除秦朝苛法,還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劉邦不僅分毫未動秦宮的財寶,而且撤守霸上,深得秦人的擁護,這與後來的項羽火燒阿房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邦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戰勝項羽並取得天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虛懷若穀,能誠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正是一種讓一個人得以健康成長的重要品德。這種虛心接受批評、知錯必改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他人是我的鏡子,我亦是他人的鏡子。孔子雲:“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在人際交往,特別是團體活動中,我們很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優勢。所謂特長、缺點,都是比較而來的。在團體中,我們的特點經由比較,往往會被放大,這樣更容易引起我們的警醒。

一棵樹長了多餘的枝杈,隻有及時修剪,才能長成棟梁之材。一個人有了缺點毛病,隻有敢於正視現實,誠懇接受批評,才能清除身上的“細菌”和汙垢。有句話叫“脊背上的灰自己看不見”,有了缺點毛病,就好比脊背上有灰塵一樣,往往自己看不見,而旁觀者就看得比較清楚。如果不讓別人批評指正,幫助“拍打脊背上的灰塵”,怎能保持肌體的健康呢?從這個意義上認識“他人之眼”,抱著“聞過則喜”的態度,歡迎別人經常給自己“拍打拍打”,即使“拍打”得重一點也應愉快接受下來。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遭人批評、被人非議是非常倒黴的事。其實,正是因為你值得眾人關注,人們才會批評你,非議你。

有一天,墨子痛罵他的弟子耕柱子。耕柱子很難過,覺得自己很委屈,抱怨說:“為什麼我犯的錯誤最少,卻總是受到你這麼嚴厲的批評呢?”

墨子聽後問道:“駕駛一匹馬和一隻羊上山,如果是你,你會用鞭子抽打馬還是羊?”

耕柱子馬上回答:“我當然是要打馬了。”

墨子接著問:“你為什麼是去打馬而不是打羊?”

耕柱子回答:“馬兒力大跑得快啊,打羊也是白打。”

墨子最後鄭重說道:“我之所以這麼嚴格要求你,正是因為你像馬而不是羊值得我批評啊!”

受到嚴厲的批評,你不應該抱怨,覺得委屈,更不應該破罐子破摔。我們應該感激願意指責我們的人,他們看到了你的不足。批評源於關心,你想想陌生人會批評你嗎?因為你是“馬”,所以才“打”你。我們對待他人的批評都應該虛心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總之,要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完美和優秀,接受批評是最好的方法。因為,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反省、自我完善的過程。但“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你往往難以認清自己。就像你需要鏡子來檢查臉上是否幹淨一樣,你也需要鏡子來檢查身上是否有缺點。這時候,別人的看法就很重要。當然,正如鏡子質量不同、種類不同一樣,別人的看法也不一定都正確,這就需要你多找幾麵鏡子,這樣才能發現最真實的自己。而且,仔細思考及衡量別人的意見之後,要趕緊著手改正自己的缺點,這也是感激別人的最佳方法,會讓對方更加尊重你、欣賞你。學習成功者的經驗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假如你要把菜做好,一定要先學做菜;想把網球打好,一定要先學打網球;假如你想把乒乓球打好,一定要先學打乒乓球。那麼我們應該知道,假如我們想非常成功的話,就應該要先學習成功學。

現在關於成功的課程,有的隻有3天之短,但那是講授者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以及實踐的結晶。他們把成功的秘訣,整理在3天的課程裏麵,雖然課程學費高達好幾百塊,事實上,可以說一點都不貴。你思考一下:20年的生命經驗難道不值六七百嗎,如果花費六七百甚至八九百,來得到一些人一輩子成功的秘訣,這樣不是可以節約你半輩子的時間嗎?不是可以加速自己成功的腳步嗎?

所以,要成功不妨研究一下成功學,要成為頂尖人物一定要先學頂尖人物的經驗。成功學的專家們每天都在研究:為什麼有人會成功?他們到底如何成功?到底如何能夠成為頂尖人物,讓自己出類拔萃?他們如何運用時間?他們的想法與別人有什麼不同?他們如何計劃,用什麼策略來成功?他們每天看什麼書。與誰交朋友?如何發揮他們的人際關係?等等。

因此,要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實際上並不難,就是永遠掌握第一手的信息,然後不斷學習別人的經驗,不斷地自我反省,糾正自己的方向,讓自己在競爭中擁有百分之百的絕對優勢。不管誰來和你競爭,你都可以穩如泰山,擁有絕對的自信。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成功者的經驗。成功者和一般人的重大區別是:成功者學習別人的經驗,一般人學習自己的經驗。善於利用杠杆作用

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樣樣精通,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能完成之事。但是,天下什麼樣的人都有,你不能完成的事,總有人能夠完成。所以,如果你善於尋找杠杆,借他人之力,那麼你就是超人,沒有什麼是你不可能完成的,自可無敵於天下。

利用杠杆作用可以減輕我們的大部分負擔,使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在杠杆作用的驅動下,在成長中獲得比自己原先想象得還要多的成就。

學會利用其他人的知識。

如果你能夠在某一時刻運用到某一關鍵知識,那麼所產生的結果將非同一般。它能夠為你節約大筆的資金,節省大量時間,甚至能夠節省數周、數月的艱苦勞動。你要像雷達屏幕一樣,不斷地掃描,搜索書本、雜誌、音帶、文章和各種會議,利用各種機會以獲得能夠用來幫助自己更快地實現目標的想法和洞察力。

借用其他人的想法也很重要。

一個好的想法是成功的開始。你讀書越多、學習越多、討論越多、實驗越多,就越可能碰到一個好的想法。把這個想法與你自己的能力和資源相結合,你一定會在自己的領域裏取得巨大的成功。多與有專長者來往

無論想把哪一件事情做好,都要先學習與其相關的技能與經驗,以指導自己的行動。大凡有智慧的人,都善於掌握第一手的信息,然後不斷地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不斷地自我反省,糾正自己的方向,讓自己在競爭中占有絕對有利的優勢。

有一個貧窮的猶太人,見一個富人生活得很舒適,很愜意。於是他告訴自己說:“走著瞧!總有一天,我會比他更富有,會比他過得更好!”

於是,他對富人說:“我願意在您家裏為您工作3年,我不要一分錢,但是您要讓我吃飽飯,給我地方住。”

富人覺得這真是少有的好事,立即答應了這個窮人的請求。3年後,窮人離開了富人的家,不知去向。

10年過去了,那個昔日的窮人已經變得非常富有,相比之下,以前那個富人,就顯得很寒酸。於是,富人向昔日的窮人提出請求,願意出錢買他富有的經驗。

那個昔日的窮人聽了,哈哈大笑:“我正是用從你那兒學到的經驗,才賺得了大量的財富,而今你怎麼又要用金錢來買我的經驗呢?”

根據猶太人的經驗,智慧源於學習、觀察和思考,變成富人的第一條途徑是向富人學習。上述那位窮人就是靠同富人共同生活,在富人的“言傳身教”中學到了富人的經驗和智慧,才使自己有了智慧,於是也就有了金錢。

縱觀人類曆史,任何一種知識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增值的,任何一門科學都是人類長時間共同積累起來的智慧結晶。在科學探索和發明創造中,聰明的人們總是善於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