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一家權威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表明,製訂計劃將極大地提高目標實現的成功概率:製訂計劃的人成功概率是不製訂計劃的人的3.5倍。在成功實現目標的人群中,事先製訂計劃者高達78%;在成功實現目標的人群中,事先沒有製訂計劃的人僅為22%!
真是這樣,做任何工作,都要有計劃。有了計劃,就能更好地指導工作,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正是說明這個道理。但是,計劃能否起到真正的指導作用,還要從實踐的效果中去證明。
譬如,我們有時就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製訂計劃時,不知從何著手;計劃訂了,工作也做了,可是事後對原計劃去做一番檢查時,往往會發現有些預定要求,未能得到完滿的貫徹,甚至根本沒有完成任務。
學習計劃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而且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合理的學習計劃和合理的時間安排,而且應該因人而異。每個人有不同的習慣,因此每個人就有不同的時間。優等生往往都擁有適合自己的科學學習計劃,這些計劃一定是他們自己給自己定的,因為隻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那些讓別人或父母來替自己製訂學習計劃的學生很難成為真正的優等生。
比如某學生的學習時間是:早上5點起床,有20分鍾的鍛煉時間,在鍛煉完畢和吃飯之間的這段時間,看些英語資料,在中午一般有半個小時左右的午睡習慣,在晚上有20分鍾左右複習英語單詞的時間,每天晚上到10點30分左右,一般不會超過11點休息,大致就是這樣的。這個時間並不是絕對的,應該因人而異,因人而異地製訂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計劃。
作息時間應該因人而異,自己的作息時間對別人來說沒有太大的借鑒作用。隻要自己每天的學習都不會太累,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有看電視的放鬆時間,晚上不要學得太晚,睡個好覺,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學習,都是提高效率的計劃安排。
對於學生而言,學習主要分兩個部分:數理化是一部分,英語生物是一部分。數理化這一部分主要是動筆,相比而言,另一部分就是背的東西比較多。早上主要學語文、英語和生物,下午和晚上,可以主要學數理化。一個人最佳的學習時間是晚自習,早上和中午比較容易困,所以在早上、中午學背的東西,背得深入之後就不容易困了,如果做題的話,困就做不好了。就像剛才說得那樣,學習計劃也應該因人而異,不應該隻是模仿別人的計劃,別人的計劃隻能起一個借鑒的作用。
合理利用時間,就要善於製訂計劃。小計劃如每天晚自習前,先想一下要學什麼,用紙記下來,看自己完成得怎樣。考前兩三個星期也做一下計劃,對自己有督促作用。大計劃如兩個月、每個階段自己的主攻目標是什麼,都應該心中有數。
(1)學習計劃要有個性,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生活習慣來製訂;
(2)學習計劃要有可執行性,不要好大喜功,貪多圖快,要使學習計劃可以切實地、具體地貫徹下來;
(3)學習計劃要宏觀、微觀俱到,長短結合。
在執行學習計劃時有“三忌”:一忌拖,因此不要把時間占滿,留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可避免拖延引起的連鎖反應。二忌僵,學習計劃可以隨時調整。三忌荒,故學習計劃必須堅持。以上幾點要做到很不容易,但是如果你養成了這樣一個好習慣,你將會受益終生。
在給自己製訂學習計劃時一定要注意複習計劃的全麵、周到。千萬不要有的地方看得很細致,而有的地方隻是走馬觀花,漏洞百出。同時,注意進度的安排。應該要前緊後鬆,而不能前鬆後緊。因為隨著日期的推移,人的疲勞度越來越深,效率會有所下降。在後麵多留出時間來可以有利於隨機應變、從容不迫、減少緊張、增強自信心,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同時,在做計劃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度”,要給自己留有餘地。要好好考慮自己製訂的計劃的可行性。把幾本書全背上幾十遍固然是好,可是從體力、時間上來說根本不可能。要把有限的時間和氣力花在“刀刃”上,要弄清楚哪兒是重點、哪兒是自己的弱點,花大力氣在這上邊。不管什麼時候、不管多麼緊張、形勢多麼嚴峻,都一定要給自己留出休息、放鬆的時間。人不是機器、不能總緊繃著弦。半個月或一個月出去度個假、玩一玩是個好主意。適當的放鬆不僅不是浪費時間,反而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時間,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當然,在製訂學習計劃時,還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綜合考慮時間的緊緩程度,以及老師的教學計劃和個人的學習狀況等因素。在正常的授課期間,學習計劃的重點應放在“消化吸收”上,即複習和鞏固當天老師所講授的內容。所學課程的最大特點是內容廣,試卷中的任何一道題都需要考生將許多知識點綜合起來解答。因此,在平時學習中,堅持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不僅可以為複習減輕負擔,還可以紮實地掌握學過的內容。
在學習中,是很有必要製訂一份適合於自己的計劃和作息時間表的,可是很多同學製訂了卻無法執行,其原因多半是這樣的:你的計劃可行性究竟有多大?你把所有的時間滴水不漏地排上,可曾想過飯後精神不佳會導致效率下降?可曾想過學習久了,會因疲勞導致精力不集中?你把短短幾個小時分段複習幾門課,可曾想過幾個硬釘子會使你陣腳大亂,計劃流產?你把請教老師的時間固定在一個鍾點,可曾想過排隊等待又豈不是極大的浪費?
合理地安排時間,是取得最佳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之一,但不要製訂非常詳細的時間安排表,實際真正能按非常詳細的計劃實施的並不多,這樣的時間安排沒有實際意義。製訂計劃一定要科學,切勿死板。我們沒有必要安排過於詳細的時間表,因為學習本來就是靈活機動的,如果把每一分、每一秒該學什麼都規定得很死,這樣的學習就太累了。
有一位優等生一天的安排一般是這樣的:早上起床吃飯後就去學校(在教室裏讀外語的效果要比在家中好得多),在學校抓緊課堂上的時間,課間盡量走出教室活動活動,放鬆神經,中午睡一個小時左右(實踐證明睡得過多或過少都不好),下午一般有自習課,課上盡量去完成一些如作業、練習題之類的功課(在自習課上看書、複習的效率並不高),晚上的時間很充裕,但也應盡可能早地進入學習狀態,先將作業完成,然後通常會用一至兩個小時做一些與當天所學內容有關的練習,作為複習和鞏固,如果還有時間,就開始查漏補缺的工作,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強化訓練,這樣安排大概每晚花在學習上的時間為3~4小時,可以保證在10點半之前睡覺。
有的人不善於擠出零散的時間去學習,有些同學則正相反,他們會在課間的10分鍾內做題,在語文課上做數學作業等等。對於他們的這種做法我們並不完全讚同,也不認為到了每一秒時間都不能放過的緊張時刻。也許就是這種“放鬆”的心態,才能讓人在考前緊張時刻也沒有給自己太多的壓力。然而“放鬆”並不是說不抓緊學習,而是在適合學習的時間內高效率地學習。所謂“放鬆”,隻是在其他時間內不強迫自己去學,使自己不為學習所累。
注意到了上麵提出的幾點,你應該就可以製訂出比較完美可行的計劃,從而做到合理地安排好學習時間,同時提高學習效率,為做一名出色的優等生打好基礎。
時常整合已學知識
學問是學了以後要去問。光是學、問還不夠,最重要的是用。把成功人士的經驗與你的專業知識整合後加以運用,你才能真正地讓這些知識變成可以活用的知識,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很多人無論是讀書、上課、聽演講,總是從頭到尾不斷地聽和記錄,卻沒有想到:講師所講的知識跟自己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應該運用到我工作上的哪一個層麵?我可以把哪些重要的觀念和技巧立刻運用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上?講師講的這一點我以前怎麼沒想到呢?
要經常整合我們所學的信息,將學到的知識按照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需要,歸納成幾類不同的信息(諸如領導類、管理類、時間控製類、生涯規劃類、溝通類、團隊領導類等),分別整理進不同的檔案。這樣就可以更方便地把所學到的東西,真正整合運用到自己工作的專業或技巧上。
時常溫習已學知識
人的大腦對知識的記憶是有一定規律的,教育學家們曾用遺忘曲線做了一個形象的說明,指出如果在你的遺忘之前去複習、鞏固它,那它就能迅速恢複並被牢固記憶。
而且,溫習舊的知識,能從中得出新的體會和見解。“溫故知新”出自《論語·瓤攻》。溫故即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使之不忘;而從這些舊的知識中獲得新的知識或見解,則謂之知新。“溫故”是“知新”的基礎和前提,而“知新”則是“溫故”的進一步發展。也是溫故的重要目的之一。“溫故”而能“知新”,是因為新知識的理解、接納,取決於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水平,即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策略。而學習者的認識發展水平則是由於對已學習的內容及方法進行加工的程度。另外,新舊知識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係,各種知識有著自己的建構體係和不同的層次水平,新知識必須建立在舊知識之上。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一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誌兩點鍾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溫故可以加深了解和掌握原有的知識,並提高到新的高度,擴大知識量,提高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學習新知識時,一定要不時溫習已學的東西,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前學”,還會對“後學”起到很好的承接作用,有百利而無一害。
利用卡片來學習
“不擺卡片不讀書”,語言學家張壽康的這句話,把小小卡片提到了學習的重要地位。卡片雖小,作用卻大。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小雷達”,實在是道出了卡片在學習研究中的重要性。一個人的記憶是有限的,為把自己學習過的知識長久保留下來,就需要對這些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類並製成資料卡片,以待用於日後的學習或研究中——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
每一張卡片一般隻記一個問題,可以簡略記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內容,一段精辟的話,一個典型生動的例子,一個論題,甚至是某篇文章的出處或文章作者的介紹,還可以將自己看書或思考問題的“一閃念”或某個疑難問題寫在卡片上。可以分門別類地把幾十種、幾百種資料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放在一起,便於進行對比和研究。而整本的筆記,不同類別的資料都雜亂記在一起,就像大雜燴,時間一長,容易忘記,也不好查找。這個作業本隨意記一點,那個練習本也隨意記一點的做法也存在著不易查找的弊端,沒有卡片資料那樣便於查閱。
因此,學習卡片最大的優點是靈活,便於整理、查找。卡片積累到一定數量就要按內容、性質分類編目。類和目之間要有導卡;卡片上要注明出處、作者、時間、頁數,一卡一事,標上醒目的標題、標簽,以便翻閱使用。卡片用後放回原處固定位置,以方便查找,用起來得心應手。
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聯係的,正如自然界的食物鏈:兔吃草,而兔又被鷹或狼吃,而鷹和狼死後,其屍體又腐敗變質。供草吸收其營養成分。在這幾種動植物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食物鏈,它們就構成了互相聯係的一個整體。如果草絕,則兔就會亡,反之,如果兔多,則草就會被大量食用,當草被食用過多時,兔就不免缺少食物而亡。這充分說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一個普遍聯係的整體。
知識,正是人類在長期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的,因此,各種知識間也是相互聯係的。學習知識無疑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能力,知識與能力兩者的關係是什麼?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的大小決定知識的高度。每個人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有強有弱,有的人吸收多少知識就能靈活地運用多少知識,而有的人學了許多的知識,卻十用一二,真正地成為別人的書櫃。
當我們對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認識時,我們就可以從與其有聯係的事物中來認識它。
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誰擁有了知識,誰就擁有了追求成功的第一要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打破了往日對知識的理解。
人們已認識到:知識與能力並不完全相等,知識並不等於能力。21世紀對能力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
但不管時代怎樣發展,你都應使頭腦保持清醒,你必須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
有了知識,並不等於就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中國有句諺語:“學了知識不運用,如同耕地不播種。”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識但卻不知如何應用,那麼你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因此,你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讓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理解有助於學習
人都有對事物進行判斷的能力,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識有認識,就會很容易地把它變成自己的知識,否則,就需要花很大的額外功夫。比如說“井底之蛙,這一成語,我們可以想象一隻健康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裏,眼睛直瞪瞪地望著井口發呆,而井口外麵,則是白雲、藍天。雖然這隻青蛙本身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卻呆呆的,為自己見不到外麵的大好風景而發愁。這樣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義就非常清晰了。學習其他知識也一樣,很多時候,理解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有人做過一個統計,美國《財富》雜誌每年評出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當中,在1970年名列世界五百強的,到了2000年的時候,大約三分之二都已經銷聲匿跡了,大型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40年。公司失敗的原因大都在於,組織學習能力上的障礙妨礙了組織的學習及成長,使組織被一種看不見的巨大力量所侵蝕。乃至最終被吞沒了。個人同樣如此,如果你不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你也終將被整個社會的看不見的力量所吞沒。
學會質疑問難
一位從事多年教育工作的人總結出了一個規律:學習是從學會提問開始的。越是會讀書的人,就越是讀得很輕鬆,而成績也越是很好;而越是不會讀書的人,就越是讀得很辛苦,而成績也越是很差。並且,越是讀書讀得好的,就越愛提問,而所提的問題也往往質量很高;而越是讀書讀得差的,就越不愛提問。
我們要能提出問題,光有勇氣還不行,還要學會質疑問難的方法。在學習時我們可以從不同書本不同理論之間,不同推導與敘述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原有知識與新學知識之間進行比較,從正麵的和反思的角度去思考:從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結構上去分析;從論述的原因和結果中去驗證,用多種辦法,去提出疑問,去發現問題,從而求得提高。如對一個新課題,可以問這個知識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這個知識;學習這個知識有什麼用:哪些舊知識和它有聯係;這個知識與相鄰知識有什麼區別和聯係……
人的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循序漸進的,學會提問也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要有耐心慢慢地來。如果能有老師在旁邊指導和示範,這個過程會相對縮短許多。除了要敢提問,更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提出與眾不同的有較高質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