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當她帶著布滿血絲的眼睛把方案交給老板時,得到了老板的肯定。因為她做事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勇於接受挑戰,老板提升了她,並給她漲了3倍的薪水。
後來,老板告訴她:“我知道你時間緊,但我們必須盡快把設計力案做出來。如果你當初不接受這個挑戰,我可能把你辭掉,因為公司需要的是能夠在關鍵時刻接受挑戰、解決問題的人。沒想到,你不僅接受了挑戰,而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我很欣賞你這種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又敢於挑戰自我的人。”
當今世界發展迅速,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如果止步不前,滿足於現狀,你就喪失了創新能力,就會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最終被社會所淘汰。而創新是人類發展的主要源泉。要想創新,首先要挑戰自我。
在平凡的生活中,我們總是不斷地重複單調的步伐,也許正因為這樣,我們始終在一個地方徘徊,沒有進步的跡象。這是為什麼呢?一位哲學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人缺少了挑戰意識,他的生活永遠得不到改變;一個社會缺少了挑戰意識,這個社會永遠不會前進。”人的一生是一次無法回頭的旅行,“不敢冒險就是最大的風險”,它將使危險加速而至。在工作中也是一樣,如果你總是安於現狀,那麼你將永遠無法走出平庸的角色,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險。因此,如果想擁有不平凡的人生。就一定要懂得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大環境的改變會對我們的成功與失敗起到很大的作用。大環境的改變有時是看不到的,我們必須時時注意,多學習,多警醒,並適時地改變自己,挑戰自我。太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著危險。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對你最具威脅。要改變這一切,唯有不斷地接受挑戰,打破舊有的模式,實現自我的超越。企業就是很多人的組合,他們隻有合作才能達到最大效力。如果員工彼此沒有信任,就會像盤散沙;如果企業與自己的員工之間不存在信任,那麼就會各懷鬼胎,不會真正有人為企業而努力工作。把這個範圍縮小到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信任,就不會真心地給予對方幫助,因此合作也就不會長久了。
其次,建立共同的目標。所謂“勁往一處使”,但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該往何處用力,那麼就算忙活了半天,到頭來也可能是白費力氣。合作者之間必定有一些共同之處,而正是這些共同之處才會讓他們走到一起。而這一共同之處便是他們的共同目標。共同目標必須明確,如果不明確合作就不會牢固。合作中經常出現的背叛現象就是因為雙方的目標不穩固、不明確。比如當初你們合作是因為同時受到某個人的威脅,或是麵臨著同樣的困境,但是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你們共同的敵人為了分解你們而與其中的一個達成了合約,或是曾經處於困境的一方此時已經走出了困境,那麼這個合作很快就會瓦解了。
最後,合作的領導。如果合作僅是兩方麵的,那麼領導問題可能就比較好解決。如果參與合作的是多方,那麼領導問題就應該得到重視了。領導是一隻領頭羊,就像一支軍隊,想打勝仗就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將軍,領軍人物選不好,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無止境
適應發展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正是終生學習的最佳寫照。
現代社會。衡量企業成功的尺度是創新能力,而創新來源於不斷的學習,不學習不讀書就沒有新思想,也就不會有新策略和正確的決策。
江澤民說過:“當今時代,是要求人們必須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一切反映當代世界發展的新知識,學習做好工作所必須的一切知識,知識挑戰的嚴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門學科都是學無止境。專業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舊知識淘汰很快,我們隨時麵臨知識危機。”
21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老化加速,職工更替頻繁,社會變化急劇。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擁有足夠的知識,而需要終生學習。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終生學習是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人的一生是終生學習、不斷充實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汲取知識、豐富體驗,使自己的生命更富有意義。
“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應有的終生學習觀。
知識無限 學習無限
學習知識就像在畫圈。隨著知識的日積月累,你的圈也就越畫越大。當你洋洋自得時,不妨看看圈外的世界,你會發現這個圈所接觸的空白也相應的在增加。真實的生活正在向我們展示它的博大精深,學無止境!
耶魯大學畢業考試的最後一天,在一座教學樓前的階梯上,有一群工程係大四的學生擠在一起,正在討論幾分鍾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的臉上顯示出很有信心的神情,這是最後一場考試,接著就是畢業典禮和找工作了。有幾個學生說他們已經找到工作了,其他人則在討論他們想得到的工作。
懷著對四年大學教育的肯定,他們覺得心理上早有準備,已經能征服外麵的世界。
即將進行的考試他們知道隻是很簡單的事情——教授說他們可以帶需要的教科書、參考書和筆記,隻要求考試時不能彼此交頭接耳。
他們喜氣洋洋地魚貫走進教室。
教授把考卷發下去,學生都眉開眼笑,因為看到試卷上隻有五個論述題。
三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考卷。學生們似乎不再有信心,他們的臉上出現了沉重的表情,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裏拿著考卷,麵對著全班同學,端詳著他們憂鬱的臉,問道:“有幾個人把五個問題全部答完了?”
沒有人舉手。
“有幾個答完了四個問題?”仍舊沒有人舉手。
“三個?兩個?”
學生們在座位上不安起來。
“那麼一個呢,一定有人做完了吧?”全班學生仍然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說:“這正是我預期的。我隻是要加深你們的印象:即使你們已完成四年工程學業,但仍舊有許多有關工程的問題是你們不知道的。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在今後的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教授微笑著說下去:“這個課目你們都會及格,但要記住:雖然你們是大學畢業生,但你們的教育才剛剛開始。”要保持一顆不斷學習的心
持續學習是一個公司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前提。知識的積累源自於學習,環境的適應依賴於學習。如果你希望自己不斷成長,那麼你就應該持續不斷地學習,就得時刻保持一顆主動接受教育的心。
學習型組織創始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彼得·聖吉博士說:“21世紀企業最成功的經營管理模式是把企業創建成學習型組織,企業恒久不變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永遠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好。”
曾經有位記者這樣問亞洲首富李嘉誠:“今天您擁有如此巨大的商業王國,靠的是什麼?”李嘉誠回答說:“知識。”有位外商也曾經問過李嘉誠:“李先生,您成功靠什麼?”李嘉誠毫不猶豫地回答:“靠學習,不斷地學習。”的確,不斷地學習知識,是李嘉誠成功的奧秘!
李嘉誠勤於自學,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忘讀書。青年時打工期間,他堅持“搶學”,在經營自己的“商業王國”期間,他仍孜孜不倦地學習。一位熟悉李嘉誠的人說,睡前是他雷打不動的看書時間,他喜歡看人物傳記,無論在醫療、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麵,對全人類有所幫助的人他都很佩服,都心存景仰。早在辦塑料廠時他就訂閱了有關塑料方麵的英文雜誌,既學英文,又了解世界最新的塑料行業動態。在當時,懂英文的華人在香港是“稀有動物”。也正是因為懂得英文,使李嘉誠可以直接飛往英美參加各種展銷會,談生意可直接與外籍投資顧問、銀行高層打交道。如今,盡管李嘉誠已事業有成,但仍愛書如命,仍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
李嘉誠說:“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你有資金,但缺乏知識,沒有最新的訊息,無論在何種行業,你越拚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就能夠有回報,並且很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跟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熟悉IBM公司的人都知道,在它的總部大樓上寫著“學無止境”四個字,公司每年都要花費10多億美元進行130萬人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在培訓過程中,緊張的學習每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6點,而附加的課外作業常常要使學員們熬到半夜。盡管每天長達10多個小時的緊張學習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但是卻很少有人抱怨,幾乎每個人都能完成學業。因為他們知道在這個時代,如果你不學習、不會學習、不終生學習,其結果肯定是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