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唯有學習才能推陳出新(1 / 3)

歌德說:“人不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在今天來說已經是實實在在的社會需求。在知識加速更新的今天,昨天的知識可能很快就會變得陳舊;昔日的人才,如果不去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己,那麼遲早都會落伍。

美國哲學家桑塔亞那曾這樣說道:“即使最聰明的智者也要永遠學習。”

對於任何人而言,隻有不斷學習,才能讓自己不停進步,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才會成為通往成功道路上的領跑者。

哈雷·戴森摩托車公司原是美國知名的摩托車製造商。可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價廉物美的日本本田摩托車充斥美國市場,哈雷公司摩托車的銷售額一落千丈,很快發展到了瀕臨破產的境地。

為了拯救公司,哈雷公司向美國政府伸出求援之手,美國政府最終決定對進口摩托車征收高額關稅,這無疑給了哈雷公司一個寶貴的喘息之機。

1982年,為了學習本田用來打敗自己的科技,哈雷公司的高層管理者以訪問的名義,來到日本本田摩托車設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工廠參觀。當這些高層到了工廠後,他們看到在本田偌大的工廠裏沒有一台電腦,也沒有機器人,更沒有什麼特別的作業係統,隻有少量的紙上作業。那裏除了30名職員領導著420名裝配工人外,再沒有別的了,但是,從這些員工的表情上看得出,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

“得人心者得天下!”哈雷公司的管理者們從中認清了問題所在。在之

後的一年內,他們采用了最好的人事管理製度,比如對員工各方麵情況盡可能多地了解,發現員工對工作有什麼不滿之處,及時給予必要的關心問候,以求努力幫助員工克服困難,解除紛擾等,結果使員工們的工作滿意度大大提高,他們也開始展現出極大的團隊精神,公司的生產能力也逐漸提高了,並最終使哈雷公司得以脫胎換骨。

此外,在那次參觀中,哈雷還發現一個值得向本田學習的地方:日本機車隻有5%會在生產線末端被剔出,而哈雷卻有五到六成,其中因小零件有問題而被剔出的就比日本機車的總退件率高出好幾倍。這些零件之所以有問題,大部分是因為在倉庫儲存過久,等送到生產線時不是生鏽,就是規格上的小修正使得那些零件變成廢物。

為什麼日本工廠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呢?經過潛心研究之後,哈雷終於找到了原因:本田的零件是每天生產一次,數量都不多,隻是用於當日的安裝就可以了。而哈雷是每年生產幾次,像他們那種生產方法,每次生產出來的零件都夠幾個月用的。另外,公司生產這些零件的成本都是貸款而來的,所以每年都會因為這些零件而付出數百萬美元的利息。如果按照本田的做法,那麼這筆數目很大的利息就可以省下了,還可以節省一些空間,如果發現不合格的零件,通常也隻生產了一小部分,那樣可以很容易更正,損失也不是很大。

問題找到了,哈雷公司就開始改變現狀,很快,他們就利用了本田的庫存管理係統,將其中的員工參與模式和以統計數據為基礎的管理製度運用起來,結果是很明顯的,哈雷公司在美國國內重型機車市場的占有率從23%倍增到46%,並且成為世界級的角逐者。

我們看到,哈雷公司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終於走向了成功,這難道不是每個人和企業都應該學習的嗎?

停止學習也就等於停止了進步,停止了對美好未來的追逐。隻有不斷學習,不斷向自己發出挑戰,我們才會收獲不一樣的人生,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裏創造出無限的輝煌。春天到了,兩粒種子躺在土壤裏對話。第一粒種子說:我要向自我挑戰,努力拱出地麵,將根深深紮入土壤;我要“出人頭地”,讓自己在大自然中迎風而立,大聲歌唱生命的高貴。讓我在有限的生命裏得到陽光和雨露的眷顧,即使我會在秋天枯萎,但我會因為收獲而感到充實。第二粒種子說:我有土地的保護不是很好嗎?如果我用力鑽出地麵,定會傷到我脆弱的莖心;如果我向土壤裏深深紮根,可能會碰到硬硬的石頭;如果幼芽長出,可能會被昆蟲吃掉;我若開花結果,到秋天就會死掉。我看我還是待在土壤裏麵最安全。結果是:第一粒種子茁壯成長,第二粒種子很快就腐爛了。

如果你勇於挑戰自我,就會像第一粒種子那樣,在有限的生命裏盡情享受人世間的快樂;如果你缺乏自我挑戰的勇氣,你就會像第二粒種子那樣,在有限的生命裏無法體會生命的真諦。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

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他是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係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20世紀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麵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該書想象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

可是,誰能想到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居然是一個殘疾人,一個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隻能通過手指或者口形變動讓機器產生感應來工作或與人溝通的人。1962年,在霍金20歲的時候,他患上了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但他身殘誌不殘,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而成為國際物理學界的超級新星。他不能寫,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太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不僅創造了科學的奇跡,也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不是成功的條件,而是缺少自我挑戰的勇氣和戰勝自我的毅力。勇於挑戰自我,生命將會綻放出繽紛的色彩。

一條不流通的河流,河水會慢慢發臭;沒有足夠的食糧,人就會慢慢死去;沒有新鮮的血液,人類的生命也會瀕臨滅亡。同樣的道理,一個奮鬥的人,隻有時時保持學習、不斷向自己發出挑戰,才能獲取最後的成功。

有個故事叫“希爾接受了挑戰”。這個故事講的是1908年,年輕的希爾去采訪鋼鐵大王卡耐基。卡耐基很欣賞希爾的才華,並對他說:“我給你個挑戰,我要你用20年的時間,專門研究美國人的成功哲學,然後給出一個答案。但除了寫介紹信為你引見這些人,我不會對你做出任何經濟支持,你肯接受嗎?”

希爾堅信自己的直覺,勇敢地承諾“接受”。

接著,在此後的20年裏,希爾遍訪美國最成功的500名著名人士,寫出了震驚世界的《成功定律》一書,並成為羅斯福總統的顧問。

希爾後來回憶此事時說:“試想全國最富有的人要我為他工作20年而不給我一丁點報酬。如果是你,你會對這個建議說是抑或不是?如果‘識時務’者,麵對這樣一個‘荒謬’的建議,肯定會推辭的,可我沒這樣幹。”

所以,一個人隻要敢於挑戰自己,就會有卓越的人生。一個人夢想越高,人生就越豐富,做出的成就就越卓絕;夢想越低,人生的可塑性越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期望值越高,達成期望的可能性越大。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每天都在麵對無數的可能,麵對無數沒有先例的挑戰。沒有什麼是想不到的,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不斷挑戰自我,不斷發掘自己的潛力,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一大主流,一種為年輕人所崇尚的生活方式。

娜娜在一家大型建築公司任設計師,常常要跑工廠,看現場,此外。還要為不同的老板修改工程細節,異常辛苦,但她仍主動去做,毫無怨言。

雖然她是設計部唯一的一名女性,但她從不逃避強體力的工作。需要爬20多層的樓梯時她毫不猶豫,需要去野外時她也麵無懼色……總之,她從不感到委屈,反而感到自豪。

有一次,老板安排她為一名客戶做一個可行性的設計方案,隻給三天的時間。這是一件在別人看來很難完成的任務。但娜娜接到任務後,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接受了挑戰。當天下午,看完現場她就開始工作了。三天時間裏,她都在異常緊張的狀態下度過:她四處查資料,虛心向他人請教。食而無味,夜不能寐,滿腦子都在想著如何把這個方案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