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讀世間這一部活書”,是魯迅先生的主張。
魯迅少年時代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農村度過,而且也樂於與農村少年為友,喜歡在農村看社戲。他從農村少年、農村社戲中了解了很多農村生活,也因此增長了不少見識,他後來創作的《故鄉》《社戲》等短篇小說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時積累的。他一生寫了很多針砭時弊的雜文,其犀利的語言,是來自對現實生活知識的積累。
的確,在我們降臨到人世間以後,最初都是懵懵懂懂的,除去自己的身體、親人給予的關愛,還有人的生理本能以外,幾乎是一無所知。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漸漸地學會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發展,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實現以及精神的升華……
我們每個人從降生的那一刻起,便以一個獨立而鮮活的生命個體,開始了其社會化的過程,或者說我們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走上了向前人學習、向書本學習,特別是向生活學習的道路。然而這畢竟是一條曲折艱苦而又漫長的道路,要想走好這條路,絕不是一件輕輕鬆鬆的事情,我們需要一種覺醒,需要一種毅力,更需要一種智慧——生活的智慧、學習的智慧、探索的智慧、創造的智慧。隻有如此,我們的人生才能不斷地趨向成熟,長大後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生活是多彩的,也是複雜的,它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那是書本上所學不到的。不知道你有沒有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如果一個人,他的知識僅來自於書本,他永遠也成長不了,因為,他不懂得生活,也不明白生活的含義……
人的成長有不同意義,一是自然規律不可抗拒和違背的,就如人的生老病死。而另一種成長是思想,思想的成長是一天天地積累,是在不斷的學習和付出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後而體會到的一個深層次的評定。隻有付出才有總結,有總結才能成長。總希望自己能成長、成長、再成長,讓自己能看清事物的是非、認清人的真偽,有時也想讓自己從另一麵成長為一個深諳權勢、順從大潮的人,可總也學不好。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說人要有較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曆,也就是要人們能理論聯係實際,善於運用知識處理各種事情。豐富的閱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資本,所以,我們不但要注重書本知識,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知識。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學習獲取知識誠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你也許明白這一點,但你善於這樣去學習嗎?
學習得法乃是致用的根本
在我國思想傳統上,“學以致用”觀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從孔子的“學而優則仕”,到明末清初顧炎武輩的“經世致用”,清末張之洞輩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至當今彌漫華夏神州的凡事為用思潮,都可以明顯地看到“學以致用”觀的影子。“學—用”思維模式於我民族可謂源遠流長、一以貫之,影響巨大且深遠。
不學無術,因而我們要學習,唯有學習才能學以致用。
如何學以致用得有方法。學無定律,用無定法。因時、因事、因人而不同。但是,首要的東西是得學會學習。不學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次是用,如何用,怎樣用,得法是致用的根本。
致用因對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拍打蚊子,可用手直接打,也可以用書打,還可用其他東西。至於具體用什麼東西,那就得看當時有什麼東西能有效殺死蚊子,殺死蚊子是根本。
因此,你應結合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的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和活化知識的能力,使你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
你還應加強能力的培養,並把它與學習知識的關係調整到黃金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發揮出更大的潛力和作用。
所以,每個人不僅應該苦讀與愛好、興趣、職業有關的“有字之書”,同時還應該領悟生活中的“無字之書”。
學習要理論聯係實際
生活的各方麵都需要相應的專家和精英,但擁有專業的知識卻不能靈活運用,僅僅做個書呆子是沒用的。我們必須懂得各種生活常識,做什麼事情都要在這些生活常識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過上高質量的生活,才能用所學的知識來完善人生的內容。
有個故事說,邏輯學家、語法學家、占星家、生物學家和音樂家五個人準備合做一頓飯。為了做飯,五個學者還做了分工。
邏輯學家去市場上買酥油。他回來的時候手裏提著一罐子酥油,他的邏輯學知識使他動起了腦筋,他自問道:究竟是罐子依賴酥油呢,還是酥油依賴罐子?他反複思考仍然解釋不了這個問題。他想最好試驗一下,以便弄清這個問題。於是,他把罐子口朝下,翻了個底朝天,結果酥油都灑在地上了,邏輯學家這才弄清了誰依賴誰的問題。他感到很高興,因為他又發現了一個新的“真理”。他愉快地拿著空罐子回到了住處。
語法學家去買酸奶。在大街上,他遇到一個賣酸奶的姑娘。他聽她說話不合語法,就堵著耳朵走開了。當他往前走時,聽到另一個姑娘在叫賣酸奶,她的發音也不對,於是語法學家走到姑娘旁邊說:“看來你是個野姑娘,每一個詞和每一個字就像神一樣神聖,發音不對就糟蹋了它,這是褻瀆聖物。”語法學家是不能容忍把短元音發成長元音,把非送氣音發成送氣音,把一個字母的音發成另一個字母的音的。“這會造成誤解。你要認真學習發音,要發正確。”姑娘聽了這番教訓和責備很不高興,她回敬說:“你是哪兒來的?你好像是一個野人,你有什麼資格讓我好好學習說話。你應首先管好自己的舌頭。如果你想買酸奶的話,就買,不然,就閉上你的嘴,滾開吧!你為什麼在這兒浪費時間!”聽了這頓數落,語法學家火了,說:“如果我從像你這樣說話不符合語法的人手裏買酸奶,我也會因此招致罪惡。”他說完就走了,沒有買成酸奶。
占星家來到附近的森林中尋找樹葉,準備燒飯用。他爬到一棵榕樹上去揪樹葉時,他聽到變色龍“咕嚕咕嚕”地叫起來。占星家自言自語說:“這個叫聲很不吉利,今天我不應揪樹葉,最好還是下去吧。”當他試圖下來時,地上有隻蜥蜴叫了起來。他想,這個聲音是個吉兆。當他左思右想該怎麼辦時,天已經快黑了,他隻好回到住處,也沒有采回樹葉。
生物學家到市場上買菜。他看到那裏有各種各樣的菜。但是他想,茄子吃了使人發熱,葫蘆吃了使人發冷,根莖類菜常引起痛風症……他發現每種菜都有缺點,他也空手回到住處,什麼菜也沒有買。
當四個學者出去采購時,音樂家開始做飯了。他把開水倒在鍋裏,再加上米,蓋上鍋蓋。當他把爐子點著時,蒸汽“噗噗”地冒出來,把鍋蓋頂得“啪啦啪啦”直響,聽到這種聲音,音樂家的靈感來了。他隨著鍋蓋震動的節奏,譜起曲子來。過了一會兒,粥煮開了,它發出的聲音是很不協調的,於是音樂家找來一根粗棍子,使勁地敲起鍋來,結果鍋被打碎了,煮的稀飯灑了一地。雖然如此,他仍然很高興,因為那不協調的聲音消失了。當然,稀飯也沒有了。
到了晚上,五個學者隻好餓肚子了。
五個學者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套理論,要理論聯係實際,把學到的專業知識同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夠使我們的生活富有質感和實在的意義。所以,在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靈活變通能力。
在學習中要養成動手操作的好習慣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工作和生活,所以,不能為了讀書而讀書,要學會掌握活的知識。學習不能致用等於白學,毫無意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能指導我們的行動,實踐能提高我們的能力,隻有它們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我們的發展進步。因此在掌握理論的同時,必須養成經常動手操作的好習慣,通過親自實踐來印證或修正、補充和完善理論。
美國最古老的納爾遜中學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陸的教徒創辦的,其最顯著的標誌是校門前的兩尊大理石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馬。這兩尊雕像靜靜地陪伴著學校走過了三百多個春秋,它們被印在明信片或是刻在校徽上,甚至被複製成禮物放在禮品盒裏。
在中國人心裏,鷹是“鵬程萬裏”的代名詞,馬是“馬到成功”的代表。但是納爾遜中學的這兩尊雕像卻有另外一種內涵。
雕塑中的鷹是一隻被餓死的鷹。這隻鷹曾經為了實現飛遍世界的遠大抱負,苦練各種飛行的本領,卻忽略了最關鍵的本領:覓食,因此在出發後第四天就餓死了。
如果你留心觀察,會發現雕塑中的馬被剝掉了皮。這匹馬開始時每天都要幹很多的活,它覺得自己不能忍受這種超負荷的勞動,於是請求上帝把它換到別的人家。上帝滿足了它的要求,把它換到了農夫家。可是馬嫌農夫過於小氣,給的料太少,便要求上帝再次給它換主人。這一次,上帝將馬送給了皮匠。在這裏,馬過得舒服極了,既不用幹活,還有足夠的草料吃,但是不久它就被主人剝下了皮。
學校的創建者希望通過這兩尊雕塑時刻提醒學生,不要被書本上的知識禁錮,要學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會生存的本領和技巧。
學習也是硬道理。麵對知識爆炸和知識半衰期的縮小,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電。一個國家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更好地發展,一個人更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學習也要言出必行。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拿出自己的決心,要克製自己的惰性,要擠出一切時間,要緊緊抓住可以學習的任何機會,才能成功地敲開知識殿堂的大門,學到一身真本事。盡信書,不如無書
人們的成功可以說受三個方麵的影響:一是先天智商,二是所學知識,三是活學活用。其中,第三個是最重要的因素。
過於相信書本之人,最終隻能成為打工仔,但這並不是說書本知識不可信。成功人士在各自的領域內有著淵博的知識,正因為他們善於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才使他們最終走向成功的殿堂。因此,事業成功的關鍵在於將學到的知識做到活學活用。
在墨西哥有一句諺語:“給他一條大魚,不如給他一根魚竿。”換個角度說就是求魚不如求漁,作為一個求學者,任何時候學習方法都應該比結果重要得多。
凱特是電子通信剛剛興起時的名人,在他20歲的時候,就出了一本20萬字的《電子通信故障排除大全》,此書的出版在市場上引起不錯的反響。雖然人們有不少的爭議,但他通過大量的實踐與知識積累,廣泛收集相關資料,並盡可能地深入學習,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其實,凱特所做的事情,絕大多數人也可以做到。
工作中的很多知識其實都是相通的,關鍵是你能不能找到一個點,然後讓這個點成為知識相互貫穿的中心。在學習過程中,很多的知識是不需要老師去教的。同樣,在工作崗位上也不需要領導去提醒,關鍵要看你的悟性有多高。
有的人雖然隻學到了少量的知識,但他們卻能夠將這些少量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有的人雖然讀書萬卷,但是不會靈活運用。當前者將所學知識用得爐火純青時,後者很可能連最基本的知識也忘得一幹二淨了。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所謂的差距。
當諸葛亮出使東吳,力主聯吳抗曹之時,就有幾位死讀書的腐儒之士被他給擊敗了。其間,諸葛亮講了一段話:“儒有君子小人之別……若夫小人之儒,唯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學習的目的不是要做知識的奴隸,而是要將所學的知識用作更好的生活工具,否則,哪怕是一根點石成金的魔棒,在有些人手裏也起不到它該有的作用,這魔棒也就沒什麼意義。
曆史上有很多因食古不化、奉行教條而失敗的例子。《三國演義》裏的馬謖,自稱“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戰中,隻背得“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幾句,而不聽王平的再三相勸以及諸葛亮的叮嚀告誡,將軍營安紮在一個前無屏蔽、後無退路的山頭之上,最後落得一個兵敗地失、狼狽而逃、斬首示眾的下場。中國現代史上也有過很慘痛的教訓,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教條主義為特色的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頑固地堅持先攻打大城市、然後再波及農村的路線方針,結果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