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謝皮羅發表了論文,認為這漩渦與地球自旋有關。如果地球停止自轉的話,拔掉澡盆的塞子,不會產生漩渦。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於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謝皮羅認為,北半球的台風都是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斷言,如果在南半球則恰好相反,洗澡水將按順時針形成漩渦;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
謝皮羅的論文發表之後,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論斷完全正確。
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聯想到地球的自旋問題,聯想到台風的方向問題,並做出了合乎邏輯的推理,這正是他目光敏銳、善於思索的體現。
善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往往可以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科學並不神秘,科學並不遙遠,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就看你有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於思考的腦子。
為什麼每天都有許多人在看世界地圖,而隻有魏格納得出了大陸板塊漂移說?有些人幾乎天天見到貓曬太陽,可為什麼隻有斐塞司一人發現了日光療法?如果當初的那個蘋果不是掉在牛頓頭上,可能今天我們能夠得到的隻有:今天真是倒黴,這個討厭的蘋果為什麼偏偏落到我的頭上?可能我們都認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比別人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其實在很多時候,優等生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於能比別人多想一步,多發問,多思考,才能離真理越來越近。
不要停留在感覺層麵的學習思維中
人最容易犯想當然的錯誤。許多認識上的錯誤,都是想當然造成的。他們想不到,貌似理所當然的事情的發展並不當然,更沒想到,世界上的事物一個條件可得出多種結果,一果亦可能多因,影響事物變化發展的,除了必然性還有偶然性。
有時候,某種現象在大多數情況下意味著某一事實,但造成這種現象的其他可能性並不能排除,人們常常形成某種錯覺,把各種可能看成一種可能。
造成想當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思維定式。我們認識事物,總有一定的思維框架,這是以前經驗的沉澱。它常常使我們認識事物時有了一定的參照係。它是有用的,但是,它又可能使我們用它來對照複雜的對象時陷入想當然的錯誤。所以我們在強調文化傳統對於我們思想觀念的塑造時。也要強調現實的要求這一重要因素。
要減少想當然的錯誤,需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輕率下結論。從一個印象,兩三句交談中做出的判斷往往是想當然的。我們要時時對自己說:我的判斷充分嗎?我的結論符合事實嗎?有沒有新的事實來證明這個結論?有人到一個公司了解情況,接待他的一位公司職員聽了來意後,就告訴他這裏的待遇不太好,工作也比較艱苦。他據此得出結論,他們怕調入的人能力比他們強才這麼說。其實並不排除那位職員實事求是的可能性。
如果根據想當然的推理,得出了某種結論,也要對該結論保持一定的警惕,要注意對情況進行反複的分析,並盡量搜集新的事實加以檢驗。要使自己的結論不犯錯誤,我們就應該對自己的判斷采取審視的態度。
“不可能”的觀點隻能阻礙你的學習與進步
隻要用心,一切皆有可能。
隻要你能不斷地突破自己已知的範圍,進入到未知的領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斷地去尋找新的解決方法。
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定讓自己開始去做一些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過去不敢做的事情!
如果你還在自己已知的範圍內、你熟悉的領域裏打轉的話,又怎麼能夠產生新的結果呢?別忘了:重複舊的行為隻能得到舊的結果!
以一件很有趣的事為例:
在你快要下班的時候,你的愛人打來電話:“還記得今天是什麼日子嗎?”你突然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我和孩子都為你準備了豐盛的晚餐,讓我們一起過一個快樂的生日。請你早點回家。”你非常高興,下班後拎上公文包,興衝衝地趕回家。
在回家的路口,交通又阻塞了,警察告訴你:“此路禁止通行!”那你怎麼辦呢?當然是換一條路繼續前進了。對不起,這條路因為房屋拆遷也被封住了,任何人都甭想通過。
這時你會有三種選擇:第一,放棄回家;第二,坐在一邊等待道路重開;第三,換道,去找另一條路。如果你不放棄回家的話,如果你不放棄對幸福快樂的追求,你不會考慮第一和第二個選擇,你還會集中精力去尋找另一條回家的路。可是真不走運,這條路又不能通行,那你可怎麼辦?
如果我們不放棄回家的念頭,我們就肯定還會再繼續找第四條路前進,如果第四條路剛巧因火災而封路我們就會去找第五條,如果第五條路也因水浸而封了,我們就會去找第六、第七和第八條路,直到回到家為止。
如果“回家”是你人生的最大目標,你就會一直嚐試,不斷地去找方法。不管是爬回去,或挖個地道鑽過去,或者其他方法,你都不會說“算了,沒有辦法,我就不回家了”。因為你知道,如果你不快點到家,你的另一半和孩子都在家中苦苦等待。
“沒有辦法”隻是說我們已知範圍內的方法已經用盡,隻要我們能夠不斷地去嚐試新的事物、新的機會、新的方法,不斷地去突破自我、改變自我,永遠都沒有“不可能”這個詞。
從今天開始,就將“不可能”這個詞從你的字典中抹去。沒有什麼不可能。不可能是安於現狀者的借口,不可能絕非事實,而是觀點——你未成功前的一個錯誤的觀點。
要有敢於犯錯的學習態度
盡管去做好了,別怕犯錯。最大的錯誤是不敢犯錯。
小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總是喜歡變更規則、界限、角色和遊戲方式。他們花在翻新遊戲上的時間,甚至比實際遊戲的時間還多。而成人卻喜歡受人支配,喜歡千篇一律,不去創新改變規則。
競爭會造成限製。願意遵守那些固定的規則與觀念,你的思想就會受製於條條框框,使自己的創造力被封閉。
打破規則是一種突破性思考的方法,它會讓你更精準、有效地達到目標。
具有突破性思考特征的人,他們和傳統的行業規則格格不入,對每件事都產生質疑,不喜歡墨守成規,偏愛自由灑脫。
運動場上很多選手創造佳績,都是因為打破了傳統的比賽方法。如果你想改變習慣,嚐試新的挑戰,那就請你去突破規則,改變遊戲方法。
改變規則不難,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求變的決心。一般人遇到沒有把握的狀況常常會猶豫,因為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通常情況下,你決定“變”還是“不變”的標準應該是:如果你從以前的經驗中找不到任何成功的例子,你就應該做最壞的打算——可以賠多少?隻要賠得起你就應該去改變遊戲規則、求變創新。有時,越是很多人擁護它,我們就越應該改變它。
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預見未來,他們隻相信現在看到的,認為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其實過去的成就隻需留下腳印,而不是讓我們感到自滿。如果你想改變卻遇到了阻力,別人不相信你,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做給他看!
最大的風險是不敢冒險,最大的錯誤是不敢犯錯。大多數的人之所以不敢冒險不敢犯錯,就是因為他們隻相信看得見的事。對於那些他們還沒見到的事,他們習慣用經驗去分析,而經驗告訴他們的答案往往令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那些成功的人通常具有一種特征:喜歡做夢,而且不怕嚐試錯誤。他們相信,心中的夢是支撐他們勇往直前的力量,隻有不怕犯錯,才能積累成功的資產。因為有了夢想,所以他們對失敗與風險比較樂觀。而且,這些成功的人,通常是成功了兩次——他們在潛意識裏相信自己已經成功,然後他們真的就成功了!
人的潛力,很多是被後天的環境框死的。很多的遊戲規則其實是我們自己定的,結果這些規則反而使我們喪失了創造力。工作、生活時沒有規則是不行的,但過於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也不行。適當的時候,要善於改變眾人遵循的遊戲規則。
生活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瞄準—射擊—再瞄準—再射擊的過程,如果誰拒絕犯錯,誰就永遠不會有進步。
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學習新知識
踏實工作不代表故步自封,優秀的人應該勇於向新事物、新知識發起挑戰,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你沒有進步,就代表你正在被淘汰。我們身處知識的時代,而一個人的經驗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學習的過程。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隨著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的沉積,我們開始用既定的思維考慮問題;我們開始用排斥的神情看待新事物;我們開始用過往的經驗拒絕新體驗;我們開始固守組織的傳統而拒絕睜眼看世界:我們開始讓新知識的泉水白白流淌……
那麼,讓我們以積極、開放的心態麵對新事物。“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資”,學習善者,可找出差距,彌補不足,學習不善者可以以此為鑒,減少不必要的失誤,提升適應性。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聖吉創建的五項修煉是我們的五個學習方向:
第一,通過自我超越,可以伸展“向上的張力”,突破“成長上限”,不斷實現心中的夢想。
第二,通過改善心智模式,可以消除“藏在內心深處的頑石”,實現“心靈的轉換”,開啟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戶”。
第三,通過建立共同願望,可以找到人生的價值,找出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活出生命的意義。
第四,通過團隊學習,可以彼此以誠相待,在深度會談中實現溝通,在互動中提高智商。
第五,通過係統思考,可以廓清思想上的迷霧,更清楚地認識我們麵對的世界。
要有追求卓越的學習心態
人世沉浮如電光石火,盛衰起伏,變幻難測。如果你有天才,勤奮則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沒有天才,勤奮將使你贏得一切。命運掌握在那些勤勤懇懇工作的人手中。推動世界前進的人並不是那些嚴格意義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奮、埋頭苦幹的人;不是那些天資卓越、才華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論在哪一個行業都勤勤懇懇、勞作不息的人們。
天賦超常而沒有毅力和恒心的人隻會成為轉瞬即逝的火花。許多意誌堅強、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遲鈍的人都會超過那些隻有天賦而沒有毅力的人。懶惰是一種毒藥,它既毒害人們的肉體,也毒害人們的心靈。無論多麼美好的東西,人們隻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這美好的東西是多麼的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