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要有自省的學習態度(1 / 3)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都是凡夫俗子,所以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這是很正常的。“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誰都有優點和缺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改正了錯誤,彌補了不足,我們才會有進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關鍵之一在於敢於承認錯誤和接受批評,絕不能讓蔡桓公的錯誤在我們身上重演,絕不能再走諱疾忌醫之路。

我們已經講過了聽取別人意見的重要性,你已經明白了應該虛心聽取批評。現在要告訴你的是,自我批評和聽取批評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自我批評,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每個人都有其短處,隻要是大節不壞,就應該肯定;人有微小的過失,不應該因此背上包袱,但是如果大節不好,就要否定。所以,我們不要害怕批評,要敢於接受批評,勇敢地麵對批評,特別是要正確對待批評和自我批評。

真正的優等生,往往都是十分喜歡聽到別人給自己批評和意見的,他們覺得別人給的批評是對自我提高的一種動力和激勵,能夠讓自己意識到自己不容易看到的自身缺陷,從而得到明確的更正,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

具有這種批評精神的人,永遠是清醒的人,是與成功並行的人。

你發現了嗎?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挨批評多的人。因為你的成功越大,權威越高,你被批評的機會越多,嫉妒你的人就越多,踩你的人就越多。往往工作和錯誤是成正比的,你工作越多,紕漏就越多,所以留給別人批評的把柄就越多。“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隻要我們不諱疾忌醫,不固執自己的錯誤,多做自我批評,並能夠迅速地改正錯誤,我們就會贏得更大的成功。

我們都需要鏡子,就是為了看看自己。可是,除了檢視我們的外表,我們的心靈也需要鏡子。我們的心靈需要時時審視。想想看,有時候他人無禮的行為是因你而起的,也許你自己都未意識到不經意散發的信息對別人所造成的影響。想想自己與別人的交往模式,你是否打斷過別人的發言?你是否對他人的幫助真誠地表達謝意?你是否己所欲而不施於人?己所不欲反而施於人呢?

眼睛不僅僅是用來丈量別人、觀察世界的,我們也要學會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好好審視自己,清醒認識自己,這樣才能進步。

這是孔子的一句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是能夠自我反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責備自己多,而埋怨人家少,內心的怨恨自然就少了。

躬自深省是孔子一貫的觀點,也是仁人誌士自我修養的一種重要方法。

古訓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讓我們對自己要求嚴點,對別人則常存寬厚之心,多做自我批評,少去怨天尤人。

有一個人整日埋怨生活不順利,好像不如意的事情都發生在他的身上。有一天,他發牢騷地說:“為什麼命運之神要這樣捉弄我?”

沒想到,他的話被命運之神聽到了,命運之神對他說:“其實這與我沒有關係,隻是你忘了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抓住了這個環節,你就會事事如意。”那人請教命運之神是什麼環節,命運之神說:“把反省自己當成自己每日的功課。”

所謂反省就是反過來審查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看有沒有要改進的地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會犯錯,為什麼不靜下心好好看看自己,反省一下自己呢?

為什麼要一再提醒你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做出自我批評呢?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該這樣做,或者知道卻做不到。我們看別人的錯誤清清楚楚,於是我們懂得好心地提醒別人,但是我們往往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不懂得提醒自己。

有一對夫婦因偷盜而被示眾,人們萬分憤怒,指責與謾罵的聲音像大海的海浪一樣,一浪高過一浪,有人竟然還提議用石塊將這對夫婦打死,並且人們都同意這樣做。正當他們準備用石塊砸向這對夫婦時,耶穌路過廣場。麵對這種情況,他想了想便對憤怒的群眾說:“好吧,那麼就要我們當中從來沒犯過一次錯誤的人扔第一塊石頭。”結果群眾都不說話了。

“沒有人定你們的罪嗎?那麼我也不定你們的罪吧!”耶穌對偷盜夫婦說。

你看到了吧,指責別人已成為我們的習慣,但我們卻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點。人人都犯過錯誤,但很少有人能反省自己,改過錯誤。大多數人就是因為缺少審視自己的習慣,所以始終不能認清自己。

一個人如果能多看看自己,多檢查自己,就可以發現隨時自己不斷變化中的長短得失。若是正確,以後可以繼續;如果是錯的,就立刻加以修正。

很多人一腔熱血,憤世嫉俗。看很多事情都不順眼,總是覺得別人渾身都是缺點。可是,為什麼不肯看看自己呢?如果不肯檢查自己的錯誤,對自己的成長是一種最大的耽誤。

你要明白,這個世界上,改變別人是困難的。即使改變了別人,你也不會有什麼進步。所以不要總看別人,而是要多多審視自己,時刻提醒自己還應該做得更好,你就能夠改變自己,使自己得到進步。對照高尚的道德標準省察自己的言行,不斷地完善自己,君子就不會有禍患。

隨時隨地都應該問問自己,是否對以前犯過的錯誤都一清二楚?若不能從自己身上找出失敗的原因,難免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在失誤時,應該多反省一下自己,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對待自己的失誤。這既是一個人修身養德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強你自己生存實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人一生中會犯很多的錯誤。犯錯誤不要緊,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訓,反省自己,然後改正,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人活著本來就是個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人需要在生活的磨難裏,一點點地完善自己,發現了缺點就改正,發現了不足就彌補。

不肯把眼睛放在自己身上,就很難發現自己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就很難實現積極的自我超越。當你學會了審視自己後,才能更好地審視周圍,這樣,你才不會盲目。多認識自己,多反省自己,才能讓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始終清醒地站在風口浪尖,不被生活的暗流淹沒。

審視天地歲月,可收獲哲思;審視世事人生,可增添睿智;審視文化曆史,可厚實底蘊。現在你還要記得:審視自身得失,可完善自我。好好審視一下自己,批評一下自己吧。如果不肯讓眼睛在自己身上多做停留,就是對自己極大的不愛惜和極不負責任的縱容。

學習與做事都要善於請教

善於請教是一種好習慣。善於請教的前提是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你要隨時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向老師請教,向同學請教。向別人提出的問題,應該是自己通過努力沒有解決的。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地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或許你會說:好聰明的小孩。錯了,他如果隻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漁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再也無懼於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於泥濘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為隻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殊不知他應該向老人請教的是他那多少年積累的嫻熟的釣技!

向有經驗的前輩學招,看看他們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是怎樣化險為夷、撥雲見日的,這樣還可以幫你提高自身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你可以找一找別人的優點,然後對他說:我要拜你為師,請多多指教。如果你這樣去做了,你會發現,你不僅能學到更多的知識,還能交到高品位的良師益友。

一個人的進步,一個企業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強盛,都離不開從實踐中獲得的成功經驗做指導。“經驗”是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尊重經驗就可以少走彎路。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世上所有的經驗,都是由“事情”積累而來的。前輩之所以資格老,正是因為他們經曆了這些“事情”,他們吃過了虧,他們才知道怎樣才能避免再次吃虧,實踐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而“事情”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實踐。“走過的路比別人過的橋還多,吃過的鹽比別人吃的飯還多”,那麼我們不向他們請教還能向誰請教生活中最直接的經驗教訓呢?

成功固有經驗可以總結,失敗也有教訓可以吸取。向前輩請教不僅要請教他們的經驗,還要同時學習他們所經曆的教訓,教訓是對挫折與失敗的理性思考,它告訴我們“不該做”。吸取教訓,更加理性地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從中找出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和特點,可以使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深刻。前人的教訓既可以給遭遇挫折的人留下避免再次失敗的路標,同時又可為他人留下前車之鑒。凡是成功者無不是從自己或他人的教訓之中,尋找良方,避免重複的失誤,從而獲得成功。可見,從前輩所經曆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也是多麼重要的事。善於吸取前輩的經驗,千萬不要認為自己什麼都懂,對前輩的經驗不屑一顧。把別人的經驗加以吸收實踐,必然有助於你的成功。前輩們給我們的忠告或多或少都會包含著許多人生閱曆和智慧結晶在裏頭,對我們的為人處世和身心發展都會有很大幫助的,就好像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所以,虛心向前輩請教,聽取他們的忠告,認真考慮他們的話,可以讓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少走很多彎路。前輩們身上都存在著不同的經驗,這些經驗教訓一旦被你學習吸收,那麼就會在很多時候對你有所幫助。他們可能在學習技巧上強於你,或者在為人處世上高於你,那麼,你向他學習,學習他的技能,學習他的經驗,學習他的處世之道,對你在學習過程中都能提供極大的幫助。你用心去發現,就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