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拍打療法簡介三(2 / 3)

主治:踝關節痛,胸脅痛,目赤腫痛,頸項痛,足內翻。

15.足臨泣

定位:在足背外側,當第4蹠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外側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眩,瘰鬁,脅肋痛,足跗腫痛,足趾攣痛,乳癰,月經不調。

16.足竅陰

定位:在足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失眠,脅痛,足跗腫痛。

足厥陰肝經

經絡循行

從大趾背毫毛部(大敦)開始,向上沿足背內側(行間、太衝),離內踝l寸(中封),上行小腿內側(蠡溝、中都、膝關),上膕內側(曲泉),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裏、陰廉),進入陰毛中,環繞陰器,至小腹(急脈),夾胃旁,屬於肝,絡於膽(章門、期門)。向上通過膈肌,布於脅肋,沿氣管之後,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目係,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頭頂。

主要腧穴

從大敦至期門共計14穴,左右計28穴。即大敦、行間、太衝、中封、中都、曲泉、陰包、章門、期門等。

1.大敦

定位:在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旁0.1寸。

主治:疝氣,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癲癇。

2.行間

定位: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口歪,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小便不利,腦卒中,足跗疼痛,疝氣,癲癇。

3.太衝

定位:在足背側,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中。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口歪,脅痛,遺尿,月經不調,咽痛,小兒驚風,呃逆,下肢痿痹。

4.蠡溝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麵的中央。

主治:小便不利,遺尿,月經不調,帶下,下肢痿痹。

5.曲泉

定位:屈膝,在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脛骨內側髁之後,半腱肌、半膜肌止端之前的凹陷處。

主治:產後腹痛,小便不利,遺精,膝痛,月經不調,帶下,痛經。

6.章門

定位:在側腹部,當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

主治:胸脅痛,胸悶,腹痛,腹脹,泄瀉,小兒疳積。

7.期門

定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胸脅痛,腹脹,嘔吐,呃逆,乳癰,奔豚氣。

經絡循行

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長強),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腰俞、腰陽關、命門……大椎),上達項後(啞門、風府),進入腦內(腦戶、強間、後頂),上行巔頂(百會、前頂、囟會),沿前額下行鼻柱(上星、神庭、素髎),止於上齒齦(人中、兌端、齦交)。

主要腧穴

從長強至齦交共計28穴。即長強、腰陽關、命門、至陽、靈台、大椎、陶道、啞門、腦戶、強間、後頂、百會、神庭、人中、齦交等。

1.長強

定位:在尾骨端,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腹瀉,便秘,脫肛,痔疾,腰脊或尾骶部疼痛。

2.命門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疼痛,陽痿,遺精,尿頻,遺尿,帶下,月經不調,水腫,腹瀉,小腹冷痛。

3.靈台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咳嗽,氣喘,疔瘡,脊背強痛。

4.神道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強痛,失眠,腦卒中不語。

5.身柱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咳嗽,氣喘,癲癇,脊背強痛,疔瘡。

6.陶道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頭痛,瘧疾,熱病,脊強,癲狂,骨蒸潮熱。

7.大椎

定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感冒,發熱,咳嗽,氣喘,頭項強痛,落枕,癲癇,小兒驚風,瘧疾,肩背痛,腰脊強痛,風疹,痤瘡。

8.啞門

定位:在頸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主治:暴喑,舌強不語,癲狂,癇證,頭痛,項強。

9.風府

定位: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

主治:頭痛,項強,眩暈,失音,癲狂,癇證,腦卒中,咽喉腫痛。

10.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