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疾病,當我們不幸被病魔纏身時,不妨試著用拍打療法驅除病魔,以強身健體,提高生活質量。既然通過前麵的文字,我們已經掌握了拍打療法的原理、優點、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那麼,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進入實踐,相信通過下麵的學習,你將學會如何輕鬆應對常見疾病。
頭痛
概述
現代社會越來越偏重腦力勞動,加上快速的生活節奏、繁重的工作、激烈的競爭讓我們長期處於精神緊張、腦子高速運轉的狀態,日複一日就易患上頭痛病。其實,引起頭痛的原因非常複雜,感冒、發燒能引起頭痛,頭部和五官病也可引起頭痛,其他部位的疾病亦可導致頭痛,如腦血管硬化、腦震蕩、顱內患疾、神經官能症、感染性發熱性疾病等。頭痛主要是由顱內外的疼痛敏感結構受到某些刺激所導致,致痛因子作用於頭部疼痛敏感組織內的感受器,然後經痛覺傳導通路至中樞神經係統,從而產生痛感。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及“清陽之府”,凡五髒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俱會於此。所以四時之氣,六淫之邪,五髒之逆,情誌哀喜均可導致頭痛。中醫將頭痛分為兩種,一種是外感頭痛,另一種是內傷頭痛。
具體又可分為風寒型頭痛,風熱型頭痛,肝陽頭痛,腎虛頭痛四種。若遭受雨淋或冷風吹拂,就容易患風寒性頭痛,其痛連項背,惡寒,脈浮;風熱型頭痛表現為頭痛欲裂,口渴,便赤,舌黃,脈浮;肝陽型頭痛表現為眩暈,睡眠不安,情緒急躁,麵紅口苦,脈弦有力;腎虛型頭痛表現為頭腦空痛,頭暈耳鳴,腰膝無力,舌紅脈細。
取穴:百會、頭維、風池,太陽、印堂,肩井,合穀。
隨症加減:風寒型頭痛加拍列缺和肺俞;風熱型頭痛加拍曲池、大椎;肝陽型頭痛加拍肝俞、太衝和湧泉;腎虛型頭痛加拍腎俞、命門。
定穴: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將兩耳郭向前對折,由兩個耳尖連線跨越頭頂與頭部前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頭維穴:位於人體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簡易取穴法:鬢角前緣向上直線與前發際交點上半橫指處即是本穴。
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俯伏坐位,用拇、食兩指從枕骨粗隆兩側向下推按,當至枕骨下緣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即斜方肌與胸鎖乳突之間,用力按有酸脹麻感處即是本穴。
太陽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正坐,取眉梢延長線與目外眥延長線之相交點即是本穴。
印堂穴:在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簡易取穴法:坐位或仰臥位,兩眉頭連線之中點即是本穴。
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簡易取穴法:以掌後第1橫紋按壓在病人的肩胛岡下緣,拇指按在大椎穴上,其餘四指並攏按壓肩上,示指靠近頸部,當中指彎曲時,中指尖所指處即是本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簡易取穴法:拇、示指並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列缺穴:在前臂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
簡易取穴法:張開兩手虎口,垂直交叉,一側示指壓於另一側的腕後橈側高突處,當示指尖所處赤白肉際的凹陷即是本穴。
肺俞穴: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頸背交界處椎骨的最高點為第7頸椎,向下數3個椎骨,引一垂線,再從肩胛骨內側緣引一垂線,兩條垂線之間距離的中點處即是本穴。
曲池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簡易取穴法:仰掌,微屈肘,肘橫紋頭與肘關節橈側的高骨的中點即是本穴。
大椎穴: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頭部放低,肩膀不動,左右晃動頭部,會發現後頸根正中央有個會活動的突起,是第7頸椎,它最下端的凹陷處即是本穴。
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9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太衝穴:在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簡易取穴法:由第1、2趾間縫紋頭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前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湧泉穴:在足底部,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簡易取穴法:五個足趾屈曲,屈足掌,當足底掌心前麵正中之凹陷處即是本穴。
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取穴法: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命門穴,由命門穴旁開雙側各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手法:掌拍法,五指叩擊法,拳擊法。
操作
1.先用掌心拍法從頭頂向後下、側下細致地拍打;再用五指叩擊法重點叩擊頭部的百會、頭維、風池。
2.再用掌根拍打法拍打太陽和印堂處。
3.用掌拍法拍打肩井、肺俞、肝俞、腎俞、命門、曲池、列缺等穴。
4.用拳輪擊打合穀、湧泉。
注意事項
1.避免情緒波動、過度緊張,保持心情愉快。
2.多運動,注意活動頭部和頸部。
3.勿進食刺激性食物和飲料,少喝酒,不吸煙。
4.保持良好睡眠。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1.山藥枸杞燉豬腦功效:治療風寒性頭痛。山藥50,枸杞10克,豬腦1隻,精鹽、味精、料酒適量,燉食。
2.芹菜根炒雞蛋
功效:治療風寒性頭痛。芹菜根5個,雞蛋1枚,炒食。
3.芹菜炒香菇
功效:治療肝陽性頭痛。芹菜梗400克,水發香菇50克,幹澱粉、菜油、調料各適量。先將芹菜梗鹽漬10分鍾,漂洗,瀝幹;香菇切片,澱粉、醋、味精加水50毫升對成芡汁待用;炒鍋內菜油燒至冒煙無泡沫,放入芹菜煸炒2~3分鍾,投入香菇片,迅速炒勻,加醬油,炒1分鍾,淋入芡汁,速炒起鍋食用。
4.龍眼殼紅棗茶
功效:治療腎虛性頭痛。龍眼殼50克、紅棗20枚,加水燉至熟透,取汁加適量蜂蜜,調食。
運動療法
經常打太極拳有助於治療各種頭痛病,因為太極拳的動作緩慢柔和,可以令肌肉放鬆,意識集中。
眩暈
概述
眩指目眩,也就是平常說的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常一起出現,故統稱眩暈。眩暈表現為腦袋昏沉,兩眼昏黑,天地如在旋轉,輕者閉目養神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站立不穩,或伴有惡心、嘔吐、耳鳴、汗出、心悸、麵色蒼白、四肢震顫,更有甚者會暈倒。此症多見於貧血、高血壓、低血壓、腦動脈硬化、神經官能症、內耳眩暈症及梅尼埃綜合征、頸型椎動脈供血不足、頸椎間盤突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