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箏——華麗的豎起的衣領(1 / 1)

對於鼓,在我所接觸的樂器中,我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它是唯一不要技巧就能被我弄響的樂器。在故鄉我常常聽到它的聲音,雖然我不知道那些敲鼓的人是不是懂得音樂,或音律,但我聽得出他們擂鼓的心情是激動的、興奮的,有時甚至是誇張的。

我一直記著朋友的話,他說,年輕的時候,我們不懂音樂,等到聽得懂的時候,已經老了。朋友的話讓我想起了許多,但我仍不得不承認,我至今依舊不懂音樂,雖然我也能在音樂裏聽出憂傷或快樂,並有時為其流淚或歌唱,那隻能說是我聽出一些東西而已,無他。

第一次靜聽箏的演奏是在幾個月前,在參加一個會議的過程中。一群天真而又可愛的孩子,讓我有幸見識了箏的美妙旋律。當清越、婉轉的琴聲在大堂裏響起,一種仿如行雲流水的韻味,不高亢,卻有著極強的穿透力,繚繚繞繞著直逼心腑。我曾讀過有關箏的文章,如“高山流水,逢知音者,其音樂必得到心靈的賞悅。”這樣的句子屢見不鮮。隻是我乃十足不懂音樂之人,是一個音盲,音樂對於我永遠都是盲人之於大象,更不用說知音。

我一直認為箏是華麗的,就像古曲《高山》或《流水》樣曲高而合寡。因此我從不敢輕意涉足,另外箏的價格也十分不菲,更讓我敬而遠之。而當我看著那群十三四歲的孩子,心裏又由不得發出一聲長歎。我不懂她們用的是傳統或是別的演奏手法,端莊而古樸的中國式旗袍,高高的衣領直直豎起,襯著光潔稚氣的麵孔,美麗而又莊重。她們雙手撥弦,不僅讓整個大堂的空間充滿著流水的聲響,更讓我們的心靈受了一次清洗。聽音樂真得要在一個獨特的環境才能得以醉心的享受嗎?我不知道,我相信,在今後的日子我仍然無法得到答案。

對於箏,我在查了辭海後才知道,它在戰國時曾有秦箏之稱。它的音箱為長方形木製品,上麵張弦,每一根弦用一根柱支撐,柱可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按五聲音階定弦。隻是這五聲音階是何物,我卻不知。另外箏的弦在唐宋的教坊裏為十三弦,清樂為十二弦,近代為十六弦,現經改革增為十八、二十一、二十五弦等等,不一而足。而這種沒有定數的弦又讓我迷惘起來。雖然每次聽到有箏的奏演,我仍會留意,有時也會以沉思狀,但我並不諳音律,就像我不懂好多東西一樣,我隻是在聽,有時也會莫名其妙地流一些眼淚,卻又說不出到底因了什麼,就像我說不出她們彈箏的時候為什麼總把衣領高高豎起。之後的幾個月間,我曾不止一次注意過電視裏箏的表演者,她們也總是把衣領高高豎著,襯著那一身華麗的絲綢服飾,既古典又深沉。

箏撥奏的到底是什麼音樂?我每每在聽那些動人的旋律之前,心中會不停地閃出那個疑問,而音樂聲起,我又不得不靜下心來。隻是,至今我仍然不知道箏到底應該有幾根弦。就像我無法想象自己笨拙的手指,是不是隻有長得像蜈蚣一樣多時,才能在那麼多的弦上奏出音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