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茶道的概念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茶道是通過飲茶的形式,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形式。”
陳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飲茶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中國茶道就是茶在品飲過程中所產生和形成的技、藝、道的一個文化集合體。
(三)中國的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是通過飲茶習俗與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莊晚芳1990年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他提出中國的茶德為“廉、美、和、敬”,即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
美——品茗為主,共嚐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係。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淨水甘。
三、茶藝的概念、內容與分類
(一)茶藝一詞的來曆、定義
1.茶藝一詞的來曆
茶藝起源於中國,茶藝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自古以來,插花、掛畫、點茶、焚香並稱四藝。
陸羽《茶經》講到“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此處的“藝”指種植。
宋代陳師道《茶經序》講到“茶為之藝”,此處的藝為烹茶、飲茶之意。
1930年安徽人傅洪編印過一本《茶藝文錄》,1977年台灣著名民俗學家婁子匡教授提出“茶藝”,並成立“台北市茶協會”,1982年改名為“中華茶藝協會”。1977年台灣管壽齡小姐掛出第一家“茶藝館”賣美術品和茶。以後台灣有茶藝館2000多家,著名的茶藝館有“陸羽茶藝中心”“紫藤廬”“白雲軒”等。
2.茶藝的概念
茶藝是茶文化的精粹和典型的物化形式,茶藝並非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表現,飲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質,擴展藝術領域,這也是以“茶”載“藝”的主要原因。
範增平先生在《中華茶藝學》一書中認為茶藝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定義是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和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葉原理,以達到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學問。
狹義的定義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
《中國茶葉大辭典》中茶藝的定義為泡茶與飲茶的技藝。
(二)茶藝的內容
茶藝包括茶葉的產、製、銷、用等一係列的過程。如參觀生態茶園、體驗製茶過程、選購茶葉、泡好一壺茶、享用一杯茶、茶與茶具的關係、茶葉經營、茶藝美學等,都屬於茶藝活動的範圍。
茶藝的具體內容包含技藝、禮法和道三個部分:技藝是指茶藝中泡茶和品茶的技巧;禮法是指禮儀和規範;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方向,是人生哲學。
技藝和禮法屬於形式部分,而道屬於精神部分。
茶藝是多姿多彩、充滿情趣的藝術,是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象征之一。茶藝生活可促使人們涉足藝術、文學等文化領域。學了茶藝之後,往往就會想要學插花、書法、陶藝、香道、音樂等,這些都是與茶藝相關的藝術。很多時候,茶葉隻是一種載體,對於茶藝師來說,要能夠運用好背景、服飾、配樂、演說等烘托出一種文化。泡出一杯好茶來,細細品味,慢慢咀嚼,讓人們更加深切地感受茶、了解茶,讓人們在浮躁、快節奏的生活中感受到寧靜、淡泊的氛圍,提升精神生活的境界,認識茶藝美學的內涵,使生活更有品位。
(三)茶藝的分類
從時間上,茶藝可分為古代茶藝和現代茶藝;從形式上,茶藝可分為表演茶藝和生活茶藝;從地域上,茶藝可分為民俗茶藝和民族茶藝;從社會階層上,茶藝可分為宮廷茶藝、官府茶藝和寺廟茶藝等;從茶類上,茶藝分為烏龍茶藝、綠茶茶藝、紅茶茶藝、花茶茶藝等;從主泡飲茶具上,茶藝可分為壺泡法和杯泡法兩大類;從習茶法上,中國古代茶藝形成了煎茶道(藝)、點茶道(藝)、泡茶道(藝)。日本在吸收中國茶道的基礎上結合民族文化形成了“抹茶道”、“煎茶道”兩大類。
四、茶藝與茶道的關係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質。茶道三義,即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
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茶藝和茶道二者的關係:“藝”是泡茶、飲茶之術,是茶道的物化形式。茶藝是茶道精神的載體,是茶道思想的表現形式;“道”是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茶道是茶文化的靈魂,是茶藝的指導思想。有道無藝,是空洞的理論,有藝無道,藝則無精、無神。
因此茶藝所傳播的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啟發人們走向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人之和睦,人與茶、人與自然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