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劉貞亮《飲茶十德》提到: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嚐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簡化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麵:
以茶雅心——陶冶個人情操,在當今,品茶已是一種意境、一種文化。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修身養德,主張義重於利,倡導無私奉獻,提倡對人尊敬,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以茶敬客——協調人際關係。茶文化是應對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小。參與茶事活動,可以使人的精神和身心得到放鬆,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幫助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協調人際關係。
以茶行道——淨化社會風氣。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茶文化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茶文化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隨著不同地方、不同國家茶文化節的舉辦,促進了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四)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茶文化融合了儒、釋、道各家優秀思想,負載著儒、釋、道三教文化的內涵。
1.融合儒家思想觀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中庸”之道,以“和為貴”。在幾千年的茶事活動中,儒家思想有著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茶禮、茶俗、茶德的功能方麵,影響更為深遠。在茶禮方麵,有貢茶、贈茶、賜茶、敬茶、奉茶等;在茶俗方麵,有用茶祭天祀祖、做喪葬等。至於在精神領域、思想道德方麵,儒家學說更是與茶相融,並引領茶文化的發展,如儒家主張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誌、以茶培養廉潔之風,並用於明倫理、倡教化等。
2.融合釋家思想觀念
釋家以“普度眾生”為宗旨,主張最大限度地用茶的雨露澆開人們心中的塊壘,使人明心見性,不要渾渾噩噩地生活。茶使人清清醒醒地看世界,也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中國禪宗認為佛在人心,主張頓悟,隻要認真修行,佛隨時向你開啟門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修行的關鍵是坐禪,主張通過身體的修煉達到精神的升華。
3.融合道家思想觀念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們感悟到:道法自然,返璞歸真,才能獲得身心的解放。道家又認為,人生在世界上是件快樂的事情,主張“樂生”、“重生”。茶是使人清淨的媒介和助力,在烹茶的過程中,靜心修習,摒棄各種妄念,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無我”的境界。
二、茶道的概念與精神理念
(一)茶道一詞的來源
中國是茶道的發源地,“茶道”一詞首見於中唐時期,是中國茶人的發明。
從古今各家對“茶道”的闡述來看,大體分三類:一類認為茶道是飲茶品茗中所得到的精神升華,是一種藝術和美的享受,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途徑,如皎然、周作人所說;另一類認為茶道隻是茶的物質層麵的至高要求,如封演、張源、董日鑄所說;再一類認為“道”包含了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麵,如蘇軾所說。
唐詩僧皎然(公元704—785年)和封演《封氏聞見記》(八世紀末)提出過“茶道”。皎然善烹茶,作有茶詩多篇,與陸羽交往甚篤,常有詩文酬贈唱和,是唐代著名的詩僧、茶僧。“茶道”一詞,最早見之於唐代詩僧、茶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說:“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古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三飲便得道”,將品茶進入一種妙不可言的精神狀態,謂之“得道”。
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封演的“茶道大行”指的是飲茶的方式、方法以及飲茶習俗的廣為流傳。
宋代蘇軾在《書黃道輔〈品茶要錄〉後》一文中稱“黃道輔博學能及,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黃儒(字道輔)著有《品茶要錄》,對建安團餅茶采製得失,依次列十說,所論精絕。蘇軾評述說:“非至靜無求,虛中不留,烏能察物之情如其詳哉!昔張機有精理而韻不能高,故卒為名醫;今道輔無所發其辯而寓之於茶,為世外淡泊之好,以此高韻輔精理者。”蘇軾認為:黃儒提出建茶采製的十大得失,看似技術問題,其實是一個“道”的問題。
明代張源在《茶錄》中最後列“茶道”一節說到:“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
現代說到“茶道”的有周作人,他在《澤瀉集·吃茶》中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裏偷閑,若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永久”。他還說:“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的優遊乃正亦斷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