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渴望陽光(1 / 3)

回顧歲月也是一種活法,然而歲月有多少值得回憶的就是問題,有的歲月有價值,有的歲月沒價值,有的歲月根本不值得回顧,然而有的歲月卻是回憶一次還不夠,還需要再回顧再回顧,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歲月。人世間萬紫千紅,在城裏是一種歲月,在鄉下也是一種歲月,然而這些歲月構成人世間的社會公德。

鄉下的石碾

我到鄉下,第一眼看見的就是村東頭老榆樹旁邊的石碾房,幾乎每次到鄉下,房裏的石碾都讓我牽掛。一次次看見它,一次次讓我興奮地撲上前,撫摸著石碾,親近著石碾,離開時又是依依不舍,仿佛石碾是我的戀人似的,總是有些戀戀不舍的味道。其實我沒有用過石碾,這裏的人也很少用,但不知為什麼,看見石碾,我似乎看見了沉重,本來很好的心情不知為何也變得多愁善感起來了。

也許石碾是貧窮落後的象征,每次看見它,內心都滋生出一種情緒,好像我又回到了苦難的原始時代,回到了舊石器時代。可是我又很不甘心,不願意再回到從前貧苦落後的歲月,不願意讓人看見自己從前如何無知,如何多愁善感,甚至連我在這裏當過幾天知青的事也不想讓人知道。也許我的這種念頭,才使我一踏上這塊土地,第一眼看見的就是村子東頭的石碾房。好歹我在這裏呆過,留下了許多懷念和記憶,這也是今天我為什麼要寫出來的原因之一。現在的石碾早已沒有昔日的豐采,四周牆壁上的土已經脫落,唯有粗糙笨重的石碾還能勾起人的一點回憶和聯想。大大的石盤很圓也很厚,碾滾又興又粗,看得出當年老石匠是如何在風雨下鑿刻的。老石匠的手藝成全了千家萬戶,誰家有穀有米都要在石碾上細細地碾上一回,就像那磨豆子一樣。別看碾盤粗糙,但因有細細的紋絡,碾出的米麵就是比一般機器磨得好吃耐嚼,越品越有風味。不知這石碾在世上有多少年了,從老老輩的人開始起,到現在的小小輩的人,他們都在使用這沉重的石碾。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碾聲不斷。那時我看石碾,像看見農家用具一般,永遠有一種親切感。然而,鄉下的石碾,有時並不完全是歡樂。有時像一駕戰車,碾出滾滾硝煙,更碾出莊戶人沉重的心情。多少年過去了,城裏的人用上了電,用上了機器設備,可是山溝裏的莊戶人家依然在使用笨重的石碾,依然在結實的碾盤上摔打著生活。每每此時,我的心裏都跟石碾一樣沉甸甸的,仿佛石碾下磨的不是米麵,而是莊戶人的汗豆子。後來,山溝裏有了電,有了粉碎機,蓋起了磨米房,幾百公斤的米眨眼間就變成了麵粉,十分方便。但日子久了,樸實的莊戶人又用起了石碾,他們說:“別看石碾笨重,但石碾穩當,往那裏一站,讓莊戶人過日子放心!”

為這,我感動。莊戶人過日子,不就是圖省心嗎?鄉下的石碾畢竟是一種曆史,也是一種歲月的再現,有了它就有了一些遠遠的回顧,有了它就有了我們今天的相思。遠的不說,我當知青的時候,山裏人還在使用石碾,那時的石碾啊被莊戶人推著,用驢拉著朝前碾……不知碾過多少歲月,碾過多少風雨和坎坷,終於碾出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新天地,石碾成了鄉親們夜晚納涼講故事的好去處。許多鄉親蹲在石碾上歇涼,講動人心弦的故事,談古論今,齊議天下大事,述說世間滄桑。那時有了石碾,標明吃飽飯的日子不再遙遠,所以石碾也是通向城裏的通道,許多莊戶人坐著這車直達目標。

如今鄉下的石碾已經越來越少,似乎是向人展示時代在變,人們的觀念也在變。我不再為鄉下的石碾發愁,不再為沉重的日子憂慮,因為莊戶人吃得飽穿得暖,搞綠色食品開發忙裏又忙外,沒有誰再用石碾。隻有需要換換口味時,才有人上前掃掃塵土,同時掃出一片小天地,掃掉一個小失望,換了口味也換回了一種貯藏。從鄉下歸來我最大的感受是,雖然鄉下的石碾越來越少,但物以稀為貴。有石碾的日子畢竟是美好的,它能勾起人們的無限回憶。而沒有石碾的日子也是美好的,它能激發人們的更大熱情,把山鄉建設得美如畫卷,好日子一天比一天甜蜜。有時我要發揮一番:哦鄉下的石碾,你碾過祖先的骨肉,碾過歲月的辛酸。如今你又在時代的潮頭碾過汙泥濁水,碾過浪花奔騰,碾出了堅固的壩基,以沉穩的精神挺立世間。哦鄉下的石碾,你是好樣的!

歲月的河流

如果說歲月是一條河流,尚陽堡就是一塊石頭,被歲月的河流衝刷著,越衝越光滑,越衝越美麗,放出異彩,震撼千秋。我就是在這種氛圍中來到這裏尋找當年的輝煌,尋找昔日的豐采,然而歲月的河流實在是太長太久遠了,數不清的曆史真跡被歲月的河流衝刷沒了,有的隻是一些有關名人的傳說而已。其實我們來這裏考察是為了尋找曆史,尋找當年與這裏有關的人物故事,或多或少指點現實就算了了我們的心願。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曆史畢竟是曆史,尚陽堡再有名也是在歲月的河流中被衝刷著,而且還將延續著。為此我想到人的生命力實在是太短暫了,即使活了百年也不過是曆史的一個瞬間,剩餘的還是那些歲月淘汰的記憶,還有數不清的回顧。可是誰能回顧我們呢,是曆史嗎?當我們走在充滿幻想的路途時,我們的心激情澎湃,我們的血沸騰著,我們為自己生存在當代感到了自豪,於是留下了一串思索。

關於尚陽湖的故事已經消失了許多年,數不清的曆史名人被埋沒著,他們如同石頭一樣沉在水底。然而曆史潮流仍舊滾滾向前,衝擊著沉睡了千年往事,把我們的思緒掀了起來,於是有關尚陽湖的故事又被當代人重新記起。尚陽湖是遼北的一座小城,說起來它隻有一個區大小,然而它的作用卻比一座城市都大。也許是它曆史悠久,又是當年皇帝流放大臣的地方,因此提起來至今都有許多人對照著說出許多故事,連我這樣對曆史不感興趣的人也情不自禁地寫出幾篇文章,為的是給曆史一個紀念。我是在一個早晨來到這裏,當我看見太陽的光輝為這裏鋪成金黃時,我真的興奮了。想不到一個小小的尚陽堡如此有名,居然使那些著名作家到此寫出許多佳作,讀過讓我怦然心動。於是鬼使神差來到這裏,順河而行,越往上走越感受深切,這哪裏是尚陽堡,分明是一條河流,一條歲月的河流。

這條河已經流淌了上千年,衝刷了數不清的汙泥濁水,也衝破了曆史阻礙,然而麵對這樣的河流,我敬佩不已。不管歲月發生了多少變化這條河流不變,盡管拐彎抹角,還有沙灘,畢竟闖過了難關成為現在有名的城區。站在歲月河流的岸邊,眼望滾滾紅塵,發現了許多名人在此匆忙走過,他們是在幹什麼?是為曆史討說法?還是為自己討說法?飛逝的河流歎息著,無法說服眼前的人們,任由他們匆忙。

尚陽堡我以前多次來過,從小至今來的次數數不清了,然而現在來感受卻不同。從前來這裏是為了摘水果搞魚蝦,現在來這裏是為了憑吊古代戰場,至今還有數不清的硝煙在此飛舞,吸引我們的向往。這裏是最早的邊關,也是中國長城最北的烽火台遺址,在這裏可以尋找到古代故事,也可以找到名人事跡,也許這才是真正吸引我們的地方。

順河而走,越走越感覺曆史在延伸,越走越感到當年的境地還在,還有歲月的河流在滾動著,於是我的心也在滾動。每往前走一步,我都感到腳步在放開,不知不覺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期望著自己對這裏能夠有一個了解。曾幾何時,我對這裏的一切感到了如指掌,可是當我走進這水流旁邊的時候,我忽然發現自己並不了解這裏,似乎陌生。尚陽堡如同一個滄桑老人,在歲月的間隔中朝我們慢慢走來,在他的背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輝煌世界,在這樣的地方走,心情別提有多興奮。雖然我不是曆史研究者,但我對歲月的河流有自己的見解,一個人不論職務高低,隻要他對這裏有意識,有鍾情,我們就應當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在此發揮著作用。好像那些被流放的流人一樣,不論以前是什麼職位,到了這裏就有用,到了這裏就算是重新活過一回了。尚陽堡在歲月的河流中越來越清澈了,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仍舊如此。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裏,有關尚陽湖的故事依舊在傳說中延續著,吸引我們向往著改善著。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與古人見麵,說些可敬可愛的話,或寫出秀麗的文章,隻有那些朋友仍舊與我們同行,同行在天地間,同行在歲月裏。

走進電影城

早在幾年前就聽說尚陽堡有一座電影城,當時因為工作忙碌沒有及時去看看,留下些許遺憾。這次如果不是為了寫出好劇本,如果不是朋友的提醒,如果不是觀賞,還是不能來。電影城在尚陽堡城區的東麵,方圓不足五百平方米,這裏原來就是永安寺,裏麵的建築宏觀偉岸,看了就讓人心曠神怡。我是在五一節前來到電影城的,可以說是春光明媚,氣候暖人。這時出外旅遊是最佳時節,可是我的心裏卻有千絲萬縷的情緒,我在這裏生存幾十年了,看見的景物不算少,然而看見電影城裏麵的變化,我忽然感到我來遲了。這是上世紀30年代典型的城鎮,有奉天茶館,有當鋪,還有銀行莊館等,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甚至一個小小的綠色郵筒都設在當街。走進電影城,如身臨其境,讓人產生數不清的幻想,仿佛走進另外一個世界。

自從上世紀30年代發生了“九·一八”戰爭後,沈陽這座城市就成了中國人憤憤不平的地方,讓數不清的愛國人士激昂著。如果不是當年東北軍奉命不抵抗,中國也不會有8年的抗日戰爭,更不會有十幾年的亡國奴歲月。在偽滿洲國統治下,東北人過得是什麼樣的日子,現在的人不得而知,然而走進電影城體驗一下就會發現,這一切似乎並不遙遠,似乎就在我們的眼前。當年的戰火早已煙消雲散,走近一座水池讓我產生聯想,這是永安寺放生的地方,遊客們將自己得到的魚蝦放入這裏養生。他們的行為是高尚的,應當得到讚美,據說這裏曾經來過日本人,為當年的侵略懺悔,也為以後的日子祈求平安。他們是為善意而來,佛是會保佑他們的,如果當年他們早些放下屠刀,曆史或許就不是現在這樣了。當年的日本關東軍做過許多壞事,如果他們知恥辱明是非,就不會給中國人帶來如此痛苦的往事。

世界之大,還需要我們加緊時間了解,可是我們一生中能知道多少呢,即使知道了又是如何?我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早來這裏,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如果早些來這裏我們的心還會產生這種離奇的想法嗎?還會覺得自己到這裏是觀光旅遊嗎?不,不是,我到這裏的確是有一種責任,有一種義務,有一種為了寫出好劇本才來這裏尋找源程序。不是我對自己挑剔,實際上有些事並不如願,比如我們寫劇本時,往往喜歡按照自己的想當然隨意寫出來,然而這種寫法實際上浪費了數不清的錢財,如果早一些來這裏看看就會一目了然,知道自己在哪裏下筆,在哪裏結構故事情節,知道了這一切,再寫作時就不會浪費筆墨。同時我也希望其他作者也應當到這裏走一走看一看,對拍電影或影視有所了解,對周圍景色一目了然,這樣才能寫出好劇本。

在電影城裏走了一圈,看了許多景物,知道了許多事情,對現實與曆史有了回顧。雖然走馬觀花,但對城區了如指掌,香客們可以拜佛,可以誦經,而我可以觀賞,可以回顧,印象最大的還是那些典型環境下的建築物。每走一處,心裏都有一份虔誠,一份期待,一份希望。看著那些香客,我常常會問:他們是為自己祈求嗎?是不是事與願違?其實為自己有何不可,我們不也是為自己嗎?在如此沸騰的年月裏,自私一下有何不可呢?走進電影城如同走進一個世界,讓我心明眼亮看清自己的行為,看清了未來世界。

校園外的火車站

不知應當寫出校園外的火車站,還是應當寫出火車站旁邊的校園,總而言之,我就是生活在這樣錯綜複雜的環境裏麵。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見過火車是什麼樣,知道有一個叫瓦特的外國人發明了蒸汽機的故事,因為火車就是由它推動的。那時的火車站有兩個,一個是日本人留下的客站,也叫票房子。還有一個貨站,也叫站台,是專門運輸貨物的。抗日戰爭時期,關東軍就是利用這個站台運輸貨物,東北的大米就是從這裏被運到日本的,他們把中國的大米運走,卻不讓中國人吃。

我上學的時候,國家並不富裕,每個家庭也都貧困。我記得第一年上學時,學校不要我,嫌我小,第二年才算入學。我個小,跑得快,經常趁學校下課時跑到家吃飯,匆忙吃幾口後再返回校園,一個來回也就是幾分鍾時間。因為距離火車站近,學校經常發生意外,不是學生被火車碰撞,就是被輾斷胳臂,有的斷腿。可是看見火車頭,我們還是義無反顧。

火車頭很大,叫起來響徹雲霄,別說影響上課,就是幾裏外都能聽見。有時好奇,幾個同學悄悄出去看火車,看見龐然大物,嚇得我們不敢說話,在火車頭後麵是長長一串火車廂連在一起,要多長有多長,那陣容別提有多壯觀。曾幾何時,我和同學追趕火車,眼看著就要追上時,又嚇得不敢上,害怕火車站的警察抓我們。然而追趕火車的樂趣樂此不疲。

小學幾年期待,同學丟失了6個,還有幾十個是其他學校的。有的我認識,有的我不認識,還有的剛剛上一節課就被火車輾碎了骨頭。雖然火車頭讓同學心驚肉跳,但好奇也驅使同學不顧一切去火車站看火車,危險自然而然就發生了。誰能把校園換一個地方呢?誰能解救同學呢?學校經常出事,學生總是莫名其妙少了一個,可是學校照常辦下去,學生照常去上課。每天仍舊觀看數不清的拖拉機汽車從站台經過,淘氣的小孩子就去掏車裏的貨物,有時是水果,有時是海棗。海棗是外國產的,每年都往這裏運,目的就是造酒。有一次,一個叫六月的小孩子,跟隨拖拉機跑,誰知被東方紅鏈軌拖拉機卷進去,骨頭碎裂,再也活不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