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忘記自己前進的步伐,誰能理解別人的努力,隻有當自己沉靜在喧嘩中時才能真正體會什麼是喧嘩,什麼是沉靜。社會實踐不是哪個人的,也不是哪個人所能主宰的,社會生活就是一種付出,誰在付出,誰肯付出,這就是貢獻。有貢獻和沒貢獻是不一樣的,付出不等於是貢獻,貢獻也不可能算付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是幹什麼的也不知道,這樣的人能有多大出息?
地瓜的誘惑
時下又是秋天,又是秋高氣爽的季節,不知為什麼我忽然想起了地瓜,想起了與地瓜有關的歲月。現階段有許多人都熟悉土豆,甚至對土豆的各式各樣吃法和藥用價值都了如指掌,可是他們對地瓜卻不熟悉,有的人至今不知地瓜是什麼,我覺得這未免是一種遺憾。其實地瓜的學名叫紅薯,與白薯是一類,白薯叫土豆,地瓜和土豆一樣都是塊莖植物,澱粉多,吃起來卻是一樣麵,但地瓜比土豆甜。地瓜比土豆含糖量多,結的果又多又大,最小的隻有米粒大,最大的如同南瓜,那些長長的須子形態各異,有的如槍有的如刀,奇形怪狀,所以我說它們是地下兵工廠。地瓜的種法與土豆一樣也是育種栽培,先將地瓜放在一個潮濕的地方培育,待到發出嫩芽時就可以將它切成幾塊,然後放入準備好的壟裏培上土,用不了幾天就可以長出嫩芽了。
地瓜是什麼時節開花我不知道,至今我也不知地瓜會不會開花,我從來沒有見過地瓜開花,但我相信地瓜一定會開花,世界上還沒有不開花就結果的植物。地瓜長出葉子後,先是幾片然後迅速擴大麵積,最大時可以鋪成十幾米左右。地瓜成熟時一般是在秋天,當所有的作物都是收獲的時節時,地瓜也在地下長成了。它們就如同一座兵工廠,要什麼樣就有什麼樣,看什麼像什麼,奇形怪狀,別提有多逗了。一般人不了解情況,以為秧苗越旺盛裏麵的果實越大,其實不然,秧苗越旺盛地下的果實越小,這是自然規律。當然也不能說不要這些秧苗,地瓜的營養來自這些秧苗,有時還需要把這些秧苗翻過來讓太陽曬,太陽曬的時間越長地瓜越好吃。
剛下來的地瓜水分很大吃了不甜,但麵的比土豆還噎人,最好的收獲季節應當是在秋高氣爽的時候,也就是現在。當大地上的農作物都收藏完畢後,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黃色,惟有一片片綠色的地方還不錯,這就是地瓜地。這時到地裏起地瓜是最佳時期,有的地塊小,有的地塊大,有的不大不小。
起地瓜說道多,地塊小的用鎬刨,幾鎬就是一堆,紅紅的皮,長的短的粗的細的胖的瘦的,如同一座軍火庫,要什麼有什麼。然而這些東西是吃的不是玩的,更不是文物古籍,盡管像這像那它還是吃的物質,經過太陽一曬隔幾天就可以吃了。其實地瓜這東西最珍貴的就是不講環境,什麼樣的地形都有結果的可能,而且是挖出來就可以生吃,隻不過沒有多少人這樣吃,隔幾天曬掉水分吃起來好吃爽口,油汪汪甜麵麵的。一般是黑土地或沙土地裏的地瓜好吃,吃時口感非常好,似乎有一股油蜜的東西,而黃土地裏的地瓜就不同,麵得醉人。場麵大的地塊,通常用牛馬犁,牛馬犁過的地塊常常還能挖出地瓜。
我小時經常與小夥伴到地裏挖地瓜,事前我們先探測一下哪裏有地瓜地,什麼時候開始收獲,然後我們站在那裏耐心等待。收獲地瓜的場麵是最驚天動地的,如同打仗一樣,有農民看著防止有人隨時隨地偷竊地瓜,可是他們還是看不住那些偷地瓜的人。當農民犁完地後把地瓜運走,剩下我們這些小夥伴湧入地裏,各自守著自己的地塊開始挖著。會挖的一個小時就能挖出幾十斤,不會挖的幾小時也挖不出一斤,我是屬於會挖的那種人。我站在地裏知道哪裏有地瓜,哪裏沒地瓜,那些小夥伴就沒有我這種本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有我的這種判斷力。其實挖地瓜需要看地形,不論是用鎬刨,還是用犁,都有碰不到的地方。
有人不看地形,鑽入地裏就迫不及待地挖著,結果什麼也挖不著,或者說挖到的極少。而我不同,我先看地形,專找沒有人碰過的地方挖,哪怕有人挖過了我也能再挖出來,尤其是看到高的地方,高的地方肯定有地瓜,因為高的地方是人為的把土揚在了上麵沒有人碰,而我恰巧碰上了運氣。挖地瓜的活是力氣活也是技巧活,靠傻力氣不行,需要動用心機,也需要動腦子,否則費了許多力氣最後是一無所得下次就不願意去了。我在十幾歲時年年秋天挖地瓜,每次都有收獲,常常自我陶醉。我最喜歡到生產隊的地界去挖地瓜,因為那些地方屬於公家,農民幹活不細留下的地瓜就多。有時我能挖一麻袋,不得不讓父親騎車來接我,雖然父親不允許我挖地瓜,但看到我挖了這麼多勞動果實他還是興奮地把我接回來。
那時的糧食憑證供應,地瓜就成了改善生活的寶貴物質,曾經有過幾天憑證供不應求,這就是當時最觸動我挖地瓜的主要原因。記憶中的法庫地瓜最好吃,但山東地瓜也挺有名,山東是盛產地瓜的省份之一,那裏的地瓜粉更是有名。不過話又說回來,地瓜雖然比土豆好吃,但地瓜粉卻沒有土豆粉好吃,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經驗。地瓜的吃法有許多,有的可以蒸著吃,有的可以煮著吃,還有的可以烤著吃,煎著吃,總而言之,土豆有多少吃法地瓜就有多少吃法,隻不過地瓜比土豆吃法更上一層樓。地瓜的誘惑是極大的,尤其是它的吃法更讓人愛不釋手,街頭賣的烤地瓜是我最愛吃的東西。焦黃的外皮,軟軟的地瓜瓣,吃著就流口水。這些年過去了我依然愛吃,年年到了秋天看見地瓜都要買幾十斤,有時最多能買一二百斤。
地瓜不好存貯,管理不好就會爛,過涼過熱都不行,甚至時間長了也不行,外表看著挺好煮熟了吃時又黑又苦又硬。因此存貯地瓜需要技術需要用心管理還需要溫度,在這一點上它不如土豆皮實,所以土豆作為疏菜可以存貯而地瓜存貯起來費用較多,這也是地瓜為什麼比土豆價格貴的原因。如今生活水平上升了,地瓜已經成了稀罕物品,而且已經成為藥用價值極高的營養品。地瓜粥可以治療許多慢性病,對腎髒有療效,對人的生理機能產生療效,還有的對人的便秘有特殊性療效,可見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人們的健康狀況也是有數不清的幫助。盡管如此我還是喜歡吃地瓜的,哪怕它再貴的價格我也會買,也許這就是地瓜的誘惑吧?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誘惑,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的曆史證明了一個真理,地瓜輔助了中華民族強有力的發展,地瓜是中國人的驕傲。
為國家寫作
為國家寫作,這是我在我的長篇小說《大書商》後記裏寫出的標題,也是多年來我提出的一個文學口號。為什麼我提出這樣的口號,原因之一就是我現在越來越感到作家的成長很重要,越來越感到我們的目的不是寫出多少作品,也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我們寫出了什麼樣的作品,寫出了什麼樣的題材。看看現階段的文壇,有許多現象值得思索,然而真正引人注目的就是缺少經典,缺少激動人心的大作品。因此,作家的當務之急不是寫出多少書,而是應當為國家分憂,幫助國家完成各式各樣的任務並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
坦率地說,不是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現階段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才讓人走入一個誤區。改革開放30年來,人的思想感情變化太快,有的人適應形勢跟隨發展,並有成績。有的人已經不適應形勢跟不上發展,因此就阻礙了進步,成為絆腳石。有的人思想感情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甚至在為誰賺錢的問題上模糊不清,把好端端的企業斷送了。這樣的人怎能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因此需要作家趕緊寫出好作品,鼓舞這些人奮發圖強,為國家團結一心,同舟共濟。
其實為國家寫作,就是作家的一個任務,過去沒有人提出這樣的口號,都以為文學藝術應當是百花齊放。然而現階段我覺得這種百花齊放已經有些過時了,作家們在這種百花齊放的氛圍裏已經寫不出關心廣大群眾的作品了,甚至有人在胡編濫造。為避免這種不不良現象的發生與發展,有必要提出為國家寫作的口號,將作家團結起來,促使作家心甘情願為國家服務。
也許有人不明白,我為什麼提出這樣的口號,其實很簡單,這就是因為現階段都在搞活經濟,人的意識已經與賺錢掛得緊緊的。尤其是當金融市場出現危機時,有些人的思想感情十分脆弱,有必要拿來書本好好讀讀,或者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麵,既然人們都在搞活經濟,為什麼不能把藝術變成錢財呢?看看美國大片,韓劇,日本電子影視業,都有經濟利益在其中。有時我看見外國電影或電視劇在中國放映,賺走了中國許多錢,我就為此難過。日本的動漫產業是他們國民經濟總和的一半,每年向世界各國輸出許多部動漫產業,賺了許多錢財,可是中國在這方便就不行。十幾年前,我就曾四處尋找會動漫製作的電腦專家,可是找到現在我也沒碰上一個,每當與人談及動漫製作的事他們都是那種沒用的。真沒用嗎?為此,我曾努力學習,可是至今沒有人會,也沒有書,這樣的社會狀態能成功立業嗎?為此我感歎,如果這是中國作家該多好啊?可是中國作家為什麼沒有這種意識呢?中國作家能不能有這樣一個意識:出一部書,編一部電視劇,寫出一部小說,目的就是為國家寫出優秀作品。眾所周知,現在隻要是優秀作品就出名,有名就有錢財賺,為什麼不努力寫出優秀作品呢,為什麼不努力為國家利益服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