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多年來我一直在進行探索,不為名寫,不為利寫,也不為錢財寫。甚至出書辦報,企圖在藝術領域有所發展,為國家提供有效的藝術經營或經驗,結果因為各式各樣問題效果並不大。雖然自己出版了十幾部書,也是孤芳自賞,畢竟這是一個人的事業,獨自努力總是缺少力量,因此失敗大於成功。我希望中國作家忠誠於祖國,忠誠於人民,人人都有一部書出版,人人都有一部電視劇,如果這樣,總結起來應當是多少部作品啊?也許有人不知道,一部書就是一個小企業,一部電視劇就是一個集團公司,這裏麵的秘密已經揭幕。如果中國作家都有這種意識,何愁文化產業不發達?何愁中國沒有好局麵?
生命的聲音
如果我沒有說錯,世界上最美麗最動聽的聲音應當是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因為這是生命的真正聲音,這是人類自己發出來的聲音,這種聲音在世界上應當說是最大的聲音。作為我來說,對聲音的體驗有許多,曾經寫出過一篇《土地的聲音》的散文,由土地的聲音我感受到了自然的聲音,由自然的聲音我感受到了春天的聲音,由春天的聲音我感受到了夏天的聲音,由夏天的聲音我感受到了秋天的聲音,由秋天的聲音我感受到了冬天的聲音,由冬天的聲音我感受到了風的聲音,由風的聲音我感受到了水的聲音,由水的聲音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聲音,是的,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生命,有生命的東西就會有呐喊,有鬥誌,於是這種有鬥誌的聲音開始無限循環在整個世界中形成共鳴。
曾幾何時,不知是聽錯了聲音還是寫錯了聲音,總而言之,聲音對於我來說是最切實可行的一種生存方式。早上醒來我最先聽見的是鳥叫,也不知哪個好心人買了一隻鳥,於是近幾天來它總是第一個把我叫醒,也許這就是生命的聲音。每天早晨醒來有了這第一種聲音,我對自己的生活就有了切實可行的方式,曾幾何時,我讓這種聲音指引我努力前行,隻要對人類有好處我就覺得此生不虛。其實引入生命中的聲音不完全是這種形式的聲音,有時生活中也是有生命聲音的,比如妻子叫我吃早飯,這比任何聲音都有聲音的聲音,夫妻之間有了這種聲音是多麼和諧呀。這是愛的聲音,這是情的聲音,這是人類本身最好的聲音,在這樣的聲音下生活誰的小日子不紅火呢?
然而生命的聲音有時並不是這樣和諧的,有時聽起來心酸得很,有時聽起來憤憤不平,如同浩浩的河流遇風就會掀起滔滔巨浪,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陷,生命還是可以發出聲音的。在此我想說不是所有人都能聽見生命的聲音,不是所有人都有聽之任之的能力,這就像那些土地的聲音一樣,不對土地付出辛苦就不知什麼是聲音,反過來說,不對生命有研究也不會得到生命的真實體驗,人類能夠辦成許多事,這與人的聰明才智有關。土地是什麼,生命又是什麼,這是相互聯係的東西,是生命缺一不可的物質財富。生命,土地,聲音,這是三種生存的永恒定理,如同人的血液與水一樣,也是互相聯係不可分割的。有血就要有水,有水必須要有生命,生命,水,還有血都有聲音,也許這才是生命力的象征。
不要以為隻有人會產生聲音,自然界中的小草也是有生命力的,它也會發出聲音。對一些政治家來說,生命的聲音簡直就是他一生的輝煌,沒有聲音如同死亡一樣,因此改變死氣沉沉的氛圍是他的願望。對軍事家來說,戰場上的衝鋒陷陣就是最好的聲音,各式各樣的槍炮聲會把人的心靈震撼,逼迫軍事家們為了人類的生存叫喊著。可是我曾經聽過一個盲人對我說她看見了希望,我知道這是她發自肺腑的聲音,沒有眼睛的人她怎能看見希望?這是因為她心裏有善良,所以她才找到了安慰,看見了許多人看不見的東西。有時我問朋友們:像她這種人到哪裏都是一個有希望的人,看不見東西的人都有這樣的眼力,看得見東西的人為什麼就沒有這樣的眼力?朋友們沒法回答我的問題,但他們沉默下來就是最好的回答,生命都有自己的聲音,隻不過有的聲音大有的聲音響亮。此外還有許多人都有自己的聲音,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這就是他們的共性。我在生活中也在不斷地尋找著一種聲音,可我最敬重的還是心裏發出的聲音,希望中國更強大人民日子更好。
明年去哪裏
我計劃一年走訪一座城市,一年與外地朋友交流一次,如果這樣的計劃得以實現,10年後就會有許多朋友有許多收獲。一般名星出訪都有記者跟隨,我是一個普通百姓沒必要有人跟隨,相反如果他們跟隨我我反而有些不好意思,於是隻能悄悄走訪,這也是我行我素的習慣。去年去了長春和哈爾濱,歸來後計劃去北京和天津,如果順利的話可以順水推舟多去幾個城市。然而計劃沒有變化快,今年去了沈陽和四平,拖了這樣久北京之行也沒有去成,於是我懷疑自己的能力。其實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生活不行,首先是我出版了一套叢書,收到了稿子馬上給人送到印刷廠,於是校對看樣成了首當其衝的事,加上其他雜事哪還有時間去北京閑逛。然而我還是會去的,計劃中的事一定要去辦,這是我的一個原則,也是我生存中的一個目標。
其實人是有許多地方可去的,不論你是否有錢,哪怕隻有一個簡單想法也是一次飛躍。現在的人講究旅遊,不是有許多人重走長征路嗎?他們到了延安,到了井岡山,到了黃洋界,還有草地,他們當中有年過八旬的老人,還有幾歲的娃娃,他們通過重走長征路來鍛煉自己曆練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眼下的人缺少的就是這種明確的目標,人隻有目標明確才能進步,隻有奮起努力才能前進,長征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同時說明他們的計劃也是切實可行的。有時我想現實中的人都有自己的事要辦,他們的計劃雖然有些嚴格,但他們還是朝前走路,沒有與人生背道而馳,相反有些人卻不是這樣,他們與人想得不一樣,這就是計劃沒有實現,由此可見,計劃的實現也是與人有直接關係的。近幾年我總是接受去港澳台出訪的邀請,且不說經濟是否允許,僅時間就不夠用,這讓我的計劃總是泡湯。外國多好啊,歐洲之行,港澳之旅,海峽研討會等都讓我興奮,然而興奮之餘或多或少都有遺憾。我現在的年齡多好啊,想去哪裏就去哪裏,盡管沒有人阻礙我的行動,仍舊覺得力不從心。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畢竟我還有自己的一份工作,還有屬於自己的責任,如果我丟下工作和責任遠走高飛,這似乎不是我的所為。
我不是一個想入非非的人,然而想象對我來說畢竟還有作用,一個人不可能永遠在一個地方不動,我也是如此,也想換新鮮空氣,可是能這樣隨便就換嗎?上有老下有小,怎能說走就走,說離開就離開呢?社會給予我們一種自由,也給予我們一種責任,我們怎能放棄責任而換取自由呢?就寫作本身來說,我一直是業餘寫作,當初寫作時我也沒有想到會成為專業,現在依然如此。我沒有固定收入,也沒有專業作家的所有待遇,我的一切都有自己的努力和辛苦,如果沒有這些我可能不敢寫作了。
有人問我是不是走出去就能寫出好文章,我告訴他未必,因為走出去固然開了眼界,可是在一個地方生存久了感受更深,寫出的作品也更加激勵人。比如托爾斯泰,他就是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屬於他的小村莊,他在他的小村莊裏生活了60年,寫出了著名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所有作品,所以說走出去未必寫出好作品,沒有走未必寫不出好作品。現在有許多人都走了出去,他們在外地生存很好,有的還有巨大收獲。然而我想說個人有個人的風格,寫作也是如此,有人可能走出去感受會新,有人可能留存更合適,何去何從全在自己。我讚成有人走出去,也支持有人能回來,外出的有成果,回來的也有收獲,這才是人生。有時我想走出去到外麵看一看,就像我現在計劃的這樣一年走訪一座城市,親自體驗一下哪個城市更好。然而計劃有時沒有變化快,想走出去有時也是不能的,因此我常常想今年去了北京,明年去哪裏,明年的明年去哪裏,人生是經常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