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佛大學時的重要抉擇
許多年之後,蓋茨對一個朋友說起,他之所以決定讀哈佛大學,為的是想向那些比他更聰明更有才華的同學學習……但是,他的初衷根本未能得到滿足,他是帶著失望的心情離開哈佛的。
進入高中就讀,也就預示著要對前途做出抉擇。可是這時蓋茨的目標尚飄忽不定。他有開設公司創業的衝動,也有對抽象的數學和經濟學濃厚的興趣,還有父母輩高談闊論對他的影響,覺得將來做律師也不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離他本人潛能最遠的目標——去哈佛大學攻讀法律。1973年秋季,蓋茨進入哈佛。
蓋茨的父母先前正擔心兒子玩物喪誌,看到他放棄對電腦的嗜好而“改邪歸正”,內心無比快樂和安慰。哈佛可是美國高等學府中曆史最悠久的一所大學,是一個充滿魅力甚至充滿神秘的地方,它是成功、權力、影響、偉大等等的象征和集中體現。最高法院的曆屆法官中有許多人畢業於哈佛,美國總統中也不乏哈佛校友。現在可好了,真是天遂人願,他們的兒子終於躋身於這所名牌大學之中,可以受到名師高人的指點和栽培。
可是他們哪裏知道,蓋茨入學之後,就陷入了極為痛苦的內心矛盾之中。許多年之後,蓋茨對一個朋友說起,他之所以決定讀哈佛大學,為的是想向那些比他更聰明更有才華的同學學習……但是,他的初衷根本未能得到滿足,他是帶著失望的心情離開哈佛的。
蓋茨進入哈佛大學時獲得批準可同時攻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對於像他這樣初顯才華的學生來說,這無需大驚小怪。不過這件事情在他身上還是有引人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他被允許任意選修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科學方麵的課程。“我的課程大約有2/3要求達到研究生水平,有1/3隻需要達到本科生水平,而現在無所謂了,因為我兩方麵的課程都沒有完成。”蓋茨曾這樣對別人說道。
在高中讀書時,蓋茨曾想未來當一名數學家,憑他的數學天賦,要實現這一想法並不難。現在到了哈佛,他重新估計了自己的競爭實力,有了新的想法。“我認識幾個數學係的學生,他們在數學方麵的能力完全在我之上,”蓋茨說,“這一情況改變了我原先想在數學領域進行研究工作的念頭。你可能仍會在數學領域堅持個人的努力,並且也可能取得令人敬佩的成績,但我不能做到這點。我總想我也許可能做出點達到世界水平的事情,這種想法有很長時間了,我是得好好想想。在數學方麵我的決定是:我能夠呆在一個房間裏,一坐就是5年或6年,即使我做出了點成績,但誰又知道呢!所以我在想,數學是否是我可以奉獻終生的領域。麵前的世界充滿如此之多的機遇。我的心靈是相當開放的。我想到過學法律、當律師或許挺有意思;我想到過學生理學、心理學,研究大腦的科學或許會有趣;我想到過在人工智能方麵進行工作或許不錯;我想到過進行計算機理論研究或許也很好,我確實還沒有下定決心到底幹什麼……”由於蓋茨對未來並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常常獨自陷入這類“哲學沉思”。
在哈佛,有一種配有烹飪用具的小宿舍,是模仿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學生宿舍而修建的。蓋茨也搬進了這所名叫“卡雷房”的小宿舍。混沌中的蓋茨開始玩撲克牌解悶,這種牌在美國家喻戶曉,上至美國總統,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參與這種可用來賭博的紙牌遊戲。蓋茨對玩牌的興趣絲毫不遜於對計算機的迷戀,他執著地玩牌,慢慢地成了一個玩牌高手。他的朋友布萊特曼說:“比爾身上具有一種堅忍不拔的品質,他總是集中精力幹好一件事,絕不輕易放手。他的決心就是,不幹則罷,要幹就幹好,把玩撲克與研究軟件相提並論,或許有點不合適,甚至有點傻,但在兩件事情上,比爾都很認真,都全力以赴,他可不在乎別人怎麼想。”
蓋茨是一位很好的玩牌夥伴,他有一種凝聚力。曾在潘羅阿爾塔加的某公司當研究中心主任的納爾森回憶說:“他是賭桌上的一位高手,隻要他能夠把注意力從他喜愛的PDP型計算機上收回來。”
蓋茨住的“卡雷房”裏有一間沒有用的空房間,這間房就變成了“撲克房間”。“卡雷房”的房客們常去玩牌,一晚上輸贏幾百美元是常有的事,有時達到2000美元。有一次,蓋茨玩了幾盤牌下來輸了500美元,但他一點也不灰心喪氣,終於在最後的幾盤反敗為勝,還贏了400美元。這就是蓋茨,他總能沉得住氣,無論是在計算機方麵,還是在賭桌上,他都是王中之王。
現任明尼蘇達州某個辦公用品公司總裁的斯科特·德爾回憶說:“我對比爾的印象是,這也是其他人的印象,他不是在房間裏打牌,就是在計算機房裏工作。”
蓋茨自己說:“我玩得還可以,但是,事情的發展是這樣的。我們最初玩牌時,從商學院和醫學院來的那幫人也來參加。他們玩得不夠好,於是我們提高了賭局的籌碼,結果自然就該他們輸錢,輸了錢他們就不會再來。在哈佛大學玩那種牌堅持到最後的,就屬於我們那幫人了。不過,玩到最後,我也不過不輸不贏,保本而已。”
蓋茨有時連續24小時地玩牌,當他從賭桌上下來時,也意識到沒有多大意思。他也曾把自己的支票交給艾倫保管,請他幫助自己控製賭癮,可最後又要了回來。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也不能靠別人幫助。如果實在控製不住,不如幹脆順其自然。
2 成立電腦公司
通過一場軟硬件激烈的爭論,艾倫終於認識到他們搞軟件有優勢,而且不易虧損。他終於同意蓋茨的設想說:“我們兩個人的綜合實力不在硬件上麵。我們注定是搞軟件——電腦靈魂的料。”
比爾·蓋茨再次回憶起湖濱中學的年代,回憶起那些難忘的日子,那個時候,他們整天夢想著有一天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然而,那在當時是多麼不合乎實際呀!那好像是誰想擁有一艘核潛艇似的瘋狂!“讓我們開始創辦電腦公司吧!”蓋茨的搭檔艾倫不斷地對蓋茨嘮叨著這個目標。
後來,他們開始了他們的電腦製造。通過一場軟硬件激烈的爭論,艾倫終於認識到他們搞軟件有優勢,而且不易虧損。他終於同意蓋茨的設想說:“我們兩個人的綜合實力不在硬件上麵。我們注定是搞軟件——電腦靈魂的料。”
對艾倫、蓋茨和他的朋友而言,編寫軟件不僅是賴以糊口的工作,而且是使命,充滿樂趣。然而,緊張的生活使他們若有所失,許多機會丟失了,因為產業有了重大改變而工程師們並不談論它。
蓋茨和艾倫,兩名年輕人饑渴地吸收任何找得到的電腦信息。不久,這些學生的電腦知識就比老師還多,於是,湖濱中學的那部機器也再無安靜的時刻。
在電腦室裏,蓋茨和艾倫越來越親近,雖然相差兩三個年級,可是他們還是成了好朋友。他們一直想測定電腦的極限,並很早就有了一同努力的成果,他們決定以電腦知識獲取利潤。為了這個目標,比爾·蓋茨、理查·魏蘭、肯特·伊萬斯和保羅·艾倫共同組建了一家公司。
蓋茨的小公司所接到的第一份委托工作,是替BI公司設計薪資表的程序。這個年輕公司所獲得的好處是——可以免費使用電腦了。
一家公司是不夠的,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又一起組成了“交通數據”公司,專門提供以電腦計算交通流量的軟件。他們替ISI工作一年之久,以電腦分析數據。可是之後就再也未接到工作,“交通數據”公司因而隻停留在網上公司的階段。不過,這兩位年輕的老板,口袋裏倒還盈餘了幾千美元。
1967年夏季,蓋茨與艾倫因編寫排課程序而賺得了價值5000美元的電腦使用時間。蓋茨和艾倫因為找不到另一部電腦而泄氣。他們最後隻好自掏腰包買下晶片,然後兩人與朋友保羅·季爾伯特一起製造電腦。蓋茨出資300美元,當包著鋁箔的晶片送達時,看起來是那麼的神奇,這些人幾乎不敢伸手去摸。他們製造電腦所吃的苦頭,使蓋茨和艾倫確信,他們應該將從事軟件生意作為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