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腳踏兩隻船——投資生物科技領域
錢多了,比爾也考慮在微軟公司、在信息產業之外做一些投資。人們注意到,他的首選目標是與生物、醫學有關的產業。
隨著微軟的股票價格持續上漲,比爾的身價也一飛衝天,他成了億萬富翁,超過了沃倫·巴菲特,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收入,主要並不是靠工資。比爾一年的工資和紅利收入是52.5萬美元,在微軟的員工中並不是最高的。
比爾每隔一定時間就賣掉部分股票,將所得的錢用來買房子,或投資於其他生意。錢多了,比爾也考慮在微軟公司、在信息產業之外做一些投資。人們注意到,他的首選目標是與生物、醫學有關的產業。這不是偶然的。在很小的時候,比爾就夢想成為一個科學家,一直對生物技術、進化論、大腦科學和遺傳基因興趣盎然。“我有時候問我自己,如果不選擇電腦,我可能會選擇什麼領域呢?”比爾說,“很難確定地回答這個問題,不過生物學和遺傳學總是強烈地吸引著我。”
確實,在比爾的性格走向成熟、理想逐漸清晰的年代裏,生物科學與信息科學的發展幾乎是並駕齊驅,處在躁動不安的突破前夜。由於機遇,他愛上了電腦,跨上信息科學的列車,一路領先!而當他有了財力,他也想同時跨上第二列火車——生物科技的火車。
這也有個人的原因:比爾非常敬愛他的母親,但她卻不幸死於癌症。好友保羅·艾倫在1983年因病而不得不退出微軟的運作,後來,保羅在生物科技領域做了大量投資。這兩件事都刺激比爾,使他決定投資生物製藥行業,推動治療癌症和其他疑難疾病的醫學科研。
當然也不排除另一種動機:比爾想做一個投資家,獲得豐厚的回報——生物技術是下一個朝陽產業,一個空前巨大的金礦。他的財富構成,不是也可以更趨於穩定、更多元化、更少風險嗎?
不管他的哪一種動機占上風,比爾在生物技術領域投下了一筆又一筆巨額資金。盡管他仍然是以“電腦富豪”著稱於世,但實際上比爾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投資生物技術,現在已經是這個領域最大的個人投資者之一,贏得了這個領域很多著名學者專家和企業總管的尊敬。由於他的“頭羊效應”,其他不少投資者對生物技術領域也密切關注起來,甚至追隨、模仿起他的一舉一動。
1990年,有3個已經在醫藥產品上做出重要發現的科學家邀請比爾為他們新建立的生物技術公司ICOS慷慨解囊,並聘他做董事會的董事。比爾在研究了這些科學家的計劃書後,大筆一揮簽下了500萬美元支票。這家ICOS是比爾支持的若幹個生物技術公司中的第一個。現在,位於西雅圖的ICOS已經是全美最大的生物技術公司之一,它涉足癌症、牛皮癬、關節炎等門類繁多的研究領域,比爾持有該公司15%的股份,這是他在生物製藥領域下注最大、賺錢也最多的一項投資。
比爾可不僅僅是掏了錢後就當掛名董事而已,他非常熱心地參加ICOS董事會,每次會議結束之後,比爾還會留下來,跟公司的高層主管討論一些非常具體的醫藥問題。公司創始人喬治·拉斯曼是生物技術領域的先驅,跟比爾相識多年,他說:“比爾可不是好糊弄的,如果你用一種藥物做了一次臨床試驗,但並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比爾一定要搞明白問題出在哪裏,他會喋喋不休地嘮叨‘肯定是我們采用的方法錯了’。”
拉斯曼分析說,比爾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投資,可以分為3種情況:第一,純粹的投資,純商業行為,目的就是為了賺錢,這一般由他的私人投資顧問操作;第二,慈善行為,不以營利為目的,比爾和梅琳達基金會已經投了大筆資金研究疫苗、艾滋病和第三世界兒童疾病的治療方法;比爾在ICOS公司的技資應該算第3種,他在公司董事會任職已經多年,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這家公司,他幫助該公司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對公司的戰略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於個人感情所係,比爾對研製癌症藥品的公司總是有特別濃厚的興趣。2001年3月上市的西雅圖遺傳學公司生產3種治療癌症的藥物,比爾在它上市之前購買了350萬股,占總股數的12%,後來價值達到了2400萬美元。西雅圖另一家生物製藥公司研究癌症和傳染病,在一次內部募捐中,比爾用5000萬美元購下了大量優先股,比爾和梅琳達基金會2000年還出資1500萬美元,與該公司協辦了一家非營利機構,專門研究黑熱病——在第三世界國家很常見的一種地方性寄生皮膚病。
比爾還對一家叫做“目標遺傳學”的公司砸下大把銀子。這是西雅圖的一家基因療法研究公司,基因療法是一種試驗性療法,目前還有很大的爭議,它主要通過改變細胞中發現的遺傳基因治療某些疾病,在早期采用基因療法的癌症研究中,研究人員試驗借此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或者讓腫瘤對藥物療法更敏感。截至目前,基因療法的效果並不明顯,不過也沒有被證明是危險的。
比爾還捐贈資金,在一些大學設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榮譽頭銜,可見他多麼希望在生物醫學領域得到認同。1991年10月,比爾捐獻了1200萬美元給華盛頓大學來創建分子生物係。有了這個係,這所大學就能夠說服非常著名的遺傳學家利瑞·胡德前來做研究。胡德是人體基因圖譜研究的領先人物,他的研究很可能會找到一些致命疾病的治愈方法。
比爾可不是聽人天花亂墜地一說就開支票的那種人。在掏這筆捐款之前,比爾專門去鑽研過胡德的DNA研究,與他還見過麵。胡德作為西雅圖生物係統研究所的創始者,後來成為華盛頓大學生物醫學專業第一個獲得“威廉·蓋茨三世教授”這麼一個堂皇頭銜的人。胡德高度評價比爾的付出,他說:“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融合,正在改變著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比爾很早就清晰地意識到了這種融合的重要性,他在信息產業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他希望再在生物技術方麵做出重要貢獻。”
除了生物醫學,1994年,比爾和世界上手提電話領域的開創者克雷格·麥克考合作,進行了一項野心勃勃的風險投資。他們創建了泰勒迪斯克公司,這個公司的目標是發射288個低軌道運行的地球通訊衛星,向整個世界提供雙向通訊聯絡。每一個通訊衛星的造價不菲,近2000萬美元,288個,得多大一筆巨款!所以需要很多的投資人。“我之所以給泰勒迪斯克投資,是因為我相信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想法,它將會把整個世界真正地聯係在一起,而這個辦法是前所未有的。”比爾表白說。如果這個衛星新網絡成功了,信息從地麵發送到衛星上再傳回來,就能像通過光纖通訊電纜一樣快速。這個網絡就可以用來給那些沒有電話服務設施的地區提供通過手提電話進行通訊聯絡的新手段。
比爾還有一些高額花費更帶個人化色彩。1994年,有一本珍貴手跡《雷西斯特抄本》公開出售,它是列奧納多·達·芬奇一本18頁的筆記,達·芬奇當時涉獵了很多領域的課題,包括天文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和水力學。從小就崇拜達·芬奇的比爾花了3080萬美元買到了這個絕無僅有的傑作。“達·芬奇是人類曆史上最讓人震驚的一個人。他在多種領域所表現出的天才,超過任何年代的任何一個科學家。他同時還是令人驚異的畫家和雕塑家。”比爾滿懷熱情地講,“我買這個名作,完全是出於個人喜好。”當筆記沒有借給博物館公開展出的時候,它就會被恭恭敬敬地陳列在比爾的私人圖書館裏。
2 想賺錢就要培養冒險精神
有很多人似乎習慣於“躺在床上”過一輩子,因為他們從來不願去冒險,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事業上。
蓋茨是個具有特殊天分、好勝、自力更生、自信心很強並具冒險精神的人,他在本行業裏的控製能量極為龐大,以致《資本家》雜誌在1991年4月發表評論說:“微軟公司正在屠殺對手,看來會壟斷軟件工業。”
害怕失敗是他好勝天性的一個例證,雖然他是世界首富,但怕失敗的心理驅使他繼續追求更高成就,他在1990年的一次訪問中,告訴記者:“我害怕失敗,絕對如此,每天我進到這間辦公室,都自問:我們是否仍然辛勤工作?有人超過我們嗎?這種或那種產品真的很好嗎?我們能不能讓產品更好呢?”
這種話從世界首富的嘴裏說出來,實在奇怪,他喜歡速度快的汽車和遊艇,擁有兩部保時捷汽車和兩艘遊艇,接到過很多超速罰單;他在哈佛大學時,是個“梭哈”(撲克牌的一種賭法)迷,曾經玩過一盤2000美元的賭局,人們不會理解,蓋茨的撲克技巧會對他在今後的高科技事業中產生重大的影響,但這卻是千真萬確。即使比爾·蓋茨本人在回顧自己的經曆時,也不得不承認,“撲克戰略”能培養自己的冒險精神。
少年時代的蓋茨,除忙於讀書之外,還擺弄各種計算機。即使在1973年秋天進了哈佛大學之後,仍然如此。在學校裏,有很多人表麵上顯得鬆鬆垮垮,被認為是建立冷漠形象的獨門訣竅。因此,蓋茨在第一學年故意製定了一套行事策略:多數的課程都逃課,然後在期末的時候,再拚命地學一場。他想看看自己花盡可能少的時間,能夠得到多高的分數。這是一種遊戲——不過是一種冒險的老把戲而已。他把自己的空閑時間都用來玩撲克,這種遊戲對蓋茨自有其魅力。在玩撲克的時候,打牌的人收集各種情報——誰叫牌大膽,已經出過了些什麼牌,叫牌的方式和詐牌的方式——然後綜合所有的情報,再根據自己手中的牌,決定出牌策略。蓋茨在處理這種情報時,相當高明。
比爾·蓋茨認為,自己當年的撲克戰略和金錢的經驗有助於他走進商界,但是,他後來玩的其他的遊戲,卻對他沒有絲毫幫助。
由於他好鬥成性,被人罵作“紅眼”(賽車手緊張時,腎上腺素衝進眼睛,導致眼睛通紅)。他仍然喜歡接受挑戰,不怕風險,雖然他的冒險行為都經過精心計算,但是他大體仍然像創立公司、努力求生存時一樣,製造新產品。
有這樣一則故事:
傑克住在英格蘭的一個小鎮上。他一直向往著大海,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海邊,那裏正籠罩著霧,天氣寒冷。他想這就是向往已久的大海嗎?他的希望和失望落差很大。他想:我再也不喜歡海了,看來幸虧我沒有當一名水手,如果是一名水手,那真是太危險了。
在海岸上,他遇見一個水手。他們交談起來。
“你怎麼會愛海呢?”傑克問,“那兒彌漫著霧,又冷。”
“海不是經常都冷和有霧。有時,海是明亮而美麗的。但在任何天氣,我都愛海。”水手說。
“當一個水手不是很危險嗎?”傑克問。
“當一個人熱愛他的工作時,他不會想到什麼危險。我們家裏的每一個人都愛海。”水手說。
“你的父親現在在何處呢?”傑克問。
“他死在海裏。”
“你的祖父呢?”
“死在大西洋裏。”
“而你的哥哥?”
“當他在印度的一條河裏遊泳時,被一條鯨魚吞食了。”
“既然如此,”傑克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永遠也不到海裏去。”
水手問道:“你願意告訴我你父親死在哪兒嗎?”
“啊,他死在床上。”傑克說。
“你的祖父呢?”
“也是死在床上。”
“這樣說來,如果我是你,”水手說,“我就永遠也不到床上去。”
每個人都麵臨著冒險,除非我們永遠紮根在一個點上原地不動。然而,麵對冒險或當冒險的結果不太令人滿意的時候,人們就會像傑克一樣退縮,以為“還是躺在床上保險”。其實,躺在床上也未必保險。說不準哪一天發生地震,倒塌的屋頂正好砸中躺在床上的你!縱觀全局,我們不得不承認任何地方都潛藏著冒險,小到丟失自己的行李,大到成為人質,被劫持到世界的某個遙遠角落。
有很多人似乎習慣於“躺在床上”過一輩子,因為他們從來不願去冒險,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事業上。但是,當你橫穿馬路時,當你在海裏遊泳時,當你乘坐飛機時都潛藏著冒險。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冒險總是和人類緊緊相連。雖然火山噴發時所產生的大量火山灰掩埋了整個村鎮,雖然肆虐的洪水席卷了家園,但人們仍然願意回去繼續生活,重建家園。颶風、地震、台風、龍卷風、泥石流以及其他所有的自然災害都無法阻止人類一次又一次勇敢地麵對可能重現的危險。
事實上,我們總是處在這樣那樣的冒險境地。“沒有冒險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生活。”我們必須要橫穿馬路才能走到另一邊去;我們也必須依靠汽車、飛機或輪船之類的交通工具才能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
身為經濟學博士、擁有14家公司、經營手腕極高的富翁艾爾賓·菲特納先生曾說:“無論是獲得財富或其他各領域的成功,冒險都是不可避免的。”菲特納先生有個下屬,很懂得說服之術,而且他對於自己所銷售的商品非常有信心,所以再困難的業務,他也能談成功。果然不出所料,在他進入公司不過數星期的時間,就已展現了驚人的成績。菲特納先生破例地除了周薪之外,另外發給他一筆800美元的獎金。當天,那人興衝衝地回家了。不料事情有了意外的發展。第二周上班時,菲納特先生遭遇晴天霹靂般震驚,因為那人竟然對菲特納先生說:“董事長,說實話,昨晚我和內人長談了一夜。因為上周我的業績是很僥幸得來的,我想,以後我不見得會一直有這麼好的運氣,我太太也很擔心,萬一這星期我連一份契約都簽不到,那該怎麼辦?她甚至擔心得哭了起來。所以,我想和你商量,不要按件計酬,能不能固定每周給我150美元的周薪?當然,以後我還是會和上周一樣努力工作的。因為我認為,我是有家室的人,安定的生活是最重要的……”
後來,菲特納先生針對這個問題,以毫不猶豫的口吻說:“當然要開除他!一個對自己的能力毫無自信的人,遲早是會失敗的。他努力工作,隻是想要過安定的生活。而事實上,他具備了能夠給自己保證的一切能力,卻隻為了‘安定’,要求較低的報酬。所謂的保證,就是指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經驗加上素質,除此之外,並無其他。不要為了退休後少許的退休金而迷惑,有時應仔細想想如何去冒險,這比衝動地采取行動有更高的功率。”
所以,既然冒險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為何不采取積極的態度!
許多成功的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敢想敢做。隻有敢想才敢做,敢做才敢為。哈默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1956年,58歲的哈默購買了西方石油公司,開始大做石油生意。石油是最能賺大錢的行業,也正因為最能賺大錢,所以競爭尤為激烈。初涉石油領域的哈默要想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國,無疑麵臨著極大的競爭風險。
首先碰到的是油源問題。1960年石油產量占美國總產量30%的得克薩斯州已被幾家大石油公司壟斷,哈默無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難以染指,如何解決油源問題呢?1960年,當花掉1000萬美元的勘探基金而毫無結果時,哈默再一次冒險接受了一位青年地質學家的建議。舊金山以東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的地區,可能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並建議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把它租下來。哈默又千方百計地從各方麵籌集了一大筆錢,投入了這一冒險的工程。當鑽到860英尺深時,終於鑽出了加利福尼亞的第二大天然氣田,估計價值在2億美元以上。
哈默成功的事實告訴我們敢想敢做敢於嚐試,才能取得成功。
與其不嚐試而失敗,不如嚐試了再失敗,不戰而敗是一種極端怯懦的行為。如果想成為一個成功者,就必須具備堅強的毅力,以及勇氣和膽略。當然,敢冒風險並非鋌而走險,敢冒風險的勇氣和膽略是建立在對客觀現實的科學分析基礎之上的。順應客觀規律,加上主觀努力,力爭從風險中獲得利益,這是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
3 想賺錢就要行動
每天有每天的事,今天的事是新鮮的,與昨天的事不同,而明天也自有明天的事。拖延的習慣有礙於做事。
比爾·蓋茨認為,凡是有力量、有能耐的人,總是能夠在對一件事情充滿熱忱的時候,就立刻去做。
人生總有許多理想和憧憬,假使你能夠將一切憧憬都抓住,將一切理想都實現,將一切計劃都執行,則你事業上的成就,真不知會怎樣的宏大;你的生命,也不知要怎樣的偉大!然而,總是有很多人有憧憬而不去抓住,有理想而不去實現,有計劃而不去執行,最終使各種憧憬、理想、計劃破滅。
有一天,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突然從丘比特的頭腦中披甲執戈一躍而出。人們最高的理想、最大的創意、最宏偉的憧憬也像雅典娜一樣,往往是在某一瞬間突然從頭腦中很完備、很有力地躍出來的。